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仙桃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在这个千年古镇……

编者按:

百年征程浩荡,百年初心如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佳的营养剂。

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中,仙桃革命史是其中的一滴小水珠,但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翻开百年党史的厚重画卷,我们忍不住探寻——是谁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到仙桃大地?仙桃最早的党组织怎么建立起来的?仙桃最早的共产党员是哪些人?仙桃的革命烈火如何熊熊燃起?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当前,仙桃正在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打造江汉平原明星城市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访仙桃红色足迹,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感悟伟大精神,为“两个城市”建设凝聚磅礴力量。

@仙桃人

你知道

仙桃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在哪儿吗?

答案就是──

沔城

跟上小编的脚步

我们一同去探访这座

具有厚重红色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

仙桃第一个党小组的诞生

时光回溯到100年前,1921年7月31日,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革命的火种被点燃,希望的火炬接力传递。沔城,这座千年古镇,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仙桃乃至大荆州地区的星火初燃之地。

从民主东路拐进头天门街,行进几步,就可以看到相对而立的东岳庙、沔城回民中学。迈过东岳庙门楼,就走进了一段令人震撼的历史——97年前,8位青年借用东岳庙的三佛殿悄悄聚会,宣告中共沔城小组成立,率先在仙桃大地举起了红色旗帜。星星之火就此点燃。

这8人是时年20岁的娄敏修、20岁的邓赤中、21岁的许炎生、19岁的刘金山,以及邓翘如、叶赤梧、王少先、颜天铎等青年学生,其中叶赤梧是一名女学生。娄敏修被推举为这个组织的负责人。

∆娄敏修

据《仙桃(沔阳)革命老区发展史》记载,中共沔城小组直属中共武昌地委领导,是原荆州地区最早成立的共产党组织,也是湖北省较早成立的县级党组织之一。

为什么是他们?当时沔阳尚未开办中学,学生们小学毕业后继续求学必须奔赴省城武汉。五四运动后,仅沔城就有70多名学子考进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时值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建立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些沔阳籍学子们在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使党的组织尽快覆盖全省,武汉党组织安排在汉党员各自返回家乡创建党组织。1924年初,根据董必武指示,娄敏修、邓赤中、许炎生等8人从武汉返回沔城,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在古老的沔城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自此,传播革命火种,成为这些青年的不懈追求。党小组成立后,娄敏修深入到沔西坡段场(现陈场镇幼松村)的工农群众中,宣讲马列主义,发展党员,先后吸收胡幼松、廖林基、王厚富、方先德、周建新等5人入党。他们成为沔城党小组在本地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并逐渐将红色种子撒播到邻近的潜江洪湖等地。

1924年6月,在邓赤中的组织下,沔阳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号召“以民为友,人人识字,懂得挽救国家之危机”。随后,娄敏修、邓赤中、许炎生等,认真编写《平民教育》刊物和《平民千字课本》,以教书为掩护在工农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不到一年时间,沔城党小组在全县兴办了20多所平民夜校,让贫苦农民和工人及其子弟获得读书识字机会,唤起群众觉醒,并借机发展壮大了党组织。

北伐革命开始后,1926年11月,为了促进国共合作一战线在沔阳的形成,中共湖北省工委派李良贵以农协特派员身份前来沔阳,决定与沔城党小组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

1926年12月,中共沔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沔城回族镇十字街36号秘密召开,李良贵、娄敏修、许炎生等23人代表全县69名党员,选举产生了沔阳县第一个中共县级领导机构——中共沔阳县部委员会。次年5月,改称中共沔阳县委,隶属中共湖北省委,娄敏修任书记,县委机关驻沔城。那时,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400余人,辖13个党支部及沔城党小组。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广大工人和农民逐渐接受了党的革命主张,在党组织的领导发动下,沔阳大地兴起工农革命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文化熏陶

沔城人都有一份红色情节

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在鲜艳旗帜的映照下,闪烁着朝气和希望。4月13日上午,仙桃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东岳庙内,沔城回民中学团员青年整齐肃立,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50多名学生聆听这片红色土地的故事。

一路之隔,是他们的校园,也曾是97年前那批最先在仙桃点燃革命火种的青年学子们密谈、讨论、聚会之地。

有志不在年高。从求学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为党的事业献身,沔城党小组的8名创始人把青春年华融入了最伟大的事业,娄敏修牺牲时年26岁,邓赤中牺牲时年24岁,刘金山牺牲时年23岁。

“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从小听爸爸讲,上学后又听老师讲,他们真年轻!真勇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注视着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沔城回民中学六年级学生廖慧神色凝重。

沔城回民中学校长谢伏先介绍,当地小学、中学、高中都把仙桃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当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前来为烈士扫墓,并在此举办党日、团日、队日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这里是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我还记得小时候看到东岳庙院墙上的机枪眼和大片弹痕。”沔城回族镇地方史志专家於正江今年70岁,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第一个党小组成立旧址的修复建设过程。据他讲,旧时东岳庙的山门对着玉带桥,地界包括如今的东岳庙、头天门街、回民中学及周边部分民房,沔城党小组在此秘密成立后,里面还曾兴办过一所沔阳完小。抗战时,东岳庙被毁,1943年修复一座大殿。解放后,沔阳县政府部分机关设在里面办公,1969 年被拆毁。1987年,沔城人民自愿捐资重修,1992年,沔城镇政府在党小组成立旧址修建了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

“第一个党小组在沔城成立,里面有5位沔城人。我们沔城人都是听着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长大的。”55岁的回民中学保安张行中,对这些历史耳熟能详。经他指引,过玉带桥,在头天门街8号,我们找到了82岁的盛培晶老人。

不论东岳庙重建,还是兴建纪念碑、纪念馆,盛培晶老人捐款又出力。他从沔阳师范毕业,应省委驻沔阳社教工作队要求,回到沔城工作,后任通海口经管办干部。繁重工作之余,他四处收集沔城党小组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文章,还赴武汉求请当时省人大常委会领导李尔重、张学奇、石川等为纪念碑、纪念馆题字并将4份题字原版保存了近30年。目前,这些珍贵的资料已经被市档案馆征集收存。

“沔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沔城人都有一份红色情节!”沔城回族镇党委书记蒋超说,多年来当地坚持收集整理红色史料,维修沔阳人民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考虑到当前旧址场地狭小,展览布置、纪念活动都受限,他们计划新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馆,用于更好地铭记红色历史,弘扬奋进精神。

来源:仙桃日报记者尹立群、刘贤双、邓娟

编辑:殷明

关注

Hash:810106d8c629c83221dc8e6f154f41019d7b1c94

声明:此文由 仙桃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