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九丘》的继承与发展
最早的地理方面的著述当属源自《九丘》的《山海经》,前文已经叙述它本是四部书,是在源于大禹的《五藏山经》基础上经过夏代增加了《海外四经》,商代增加了《大荒四经》,周代增加了《海内五经》【1】并最终被西汉刘向父子重新整理之后而得名。不仅如此,这四部书各自应该也不是一次成书,而是经过后代不断增补,到战国至秦左右最终定型(元人吾丘衍在其《闲居录》中说过:《山海经》"中间凡有政字皆避去,则知秦时方士所集无疑")。由今本山经可知其书是为“国用”,也就是说是一本行政工具书,而且当时这几部书是配有《山海图》的(今有孙晓琴等曾根据前人考证的结果将其复原,与谭其骧先生考证的结果大致相同【2】)。可知其成书应该是在最初的地理调查基础上经过历代不断修订,不断增补【3】,把各地采风之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以备当政者使用的一部参考书,所以顾颉刚先生说这是层累的历史。所以发掘整理该书的西汉刘秀所说当为信言(刘秀《上山海经表》云:“《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据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先生考证,《五藏山经》的地理范围大致为:东至于东海黄海(北起莱州湾,经成山角,到达今苏皖二省北境);北至蒙古高原南部和东胡部分地区(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经内蒙阴山以北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至滹沱河一线;内蒙、河北东北部不在内,东北辽、吉、黑三省全部不在内);南过南岭到南海(东起今浙江舟山群岛,经浙闽赣粤湘五省,南抵广东南海;西南滇、黔、桂三省全部不在内,东南台湾不在内,也不包括广东西南部高、雷一带和海南岛);西则包有青海湖一带以及整个河西走廊,直到甘新接壤地带或新疆东南的柯尔金山(南起四川岷山剑阁一带,经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和陕甘秦岭山脉,向北包括鸟鼠山、青海湖一线,西北可能到达新疆东南角的阿尔金山,北至宁夏盐池西北、陕西榆林东北一线;新疆极大部分不在内,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分不在内,川、粤西部也不在内)【4】。
与《山海经》成书时间相当的是战国时代的《禹贡》,收录在《尚书》之中,传说也是大禹所做。《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全书分5部分:①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③导水。叙述 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④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要始终牢记一点,上古之书多为政治服务,所以很多传世之书其实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工具。因为《禹贡》是一部政治地理著作,这样就可以推想它和很多其它的古书一样并不是一个作者一次性完成,《尚书》如此,《山海经》如此,《禹贡》也当如此。
后汉王景受命治河,朝廷“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候,《山海经》《禹贡》都是官方正式的地理工具资料。据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先生考证,《五藏山经》其描述的地域比《禹贡》要大【4】,据西汉刘秀所言《山海经》是大禹用来“任土作贡”的依据,而《五藏山经》是实际考察结果【5】,可以推想《禹贡》的成书要早于《五藏山经》,也许就是其考察的原始资料整理。在《周礼-夏官司马-职方》也有与《禹贡》类似的九州分野记载,应当和《五藏山经》出自同一个系统。
上述提到的《河渠书》出自《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作者司马迁。《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也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
论及水利专著,最著名的当属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水经注》的总纲《水经》是汉末作品。汉朝灭秦朝后,也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很大力量治理黄河。出现了汉末《水经》这样的水文地理著作。汉末《水经》是一部争议较多的作品,它的写作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无定论。由于郦道元注《水经》时,没有注明《水经》的作者,至使后来的疑难增多。汉末《水经》,按《唐六典注》的说法是共记水道“百三十七”,每条水道各成一篇,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60条。描述时,以水道为纲,记述每条水道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地区、归宿、主支流的分布关系等,从而较完整地反映了全国各地的河流水系概貌。原书已失,幸赖郦道元为它作注而存于《水经注》中,流传至今。但只有123篇,比《唐六典注》讲的少14篇。所记水道,繁简不等,并有一些错误。郦道元作注时,曾纠正60余处。
早在秦朝已积累了较丰富的水文地理知识,具体体现就是秦代有了一部水文地理著作,秦代的《水经》。秦代《水经》,这是后人给取的名字。它附在《山海经·海内东经》末,全文近500字,描述26条水道的发源地、流向和归宿。叙述的基本地理事实与《汉志》及汉代《水经》没有矛盾。所记水道分布范围,大体与秦帝国疆域相一致。它所包含的某些水道,如泾水、温水、白水、(不是汉代《水经》中的温水和白水),甚至连汉代《水经》都未著录。秦代《水经》中记载了26条水道,比起只记述了9条主要河流的《禹贡》篇来,有了很大的进步【6】。
汉末《水经》与秦代《水经》比较,又有了进步。以水道数目论,为秦代《水经》的5倍多,以字数论,约为秦代《水经》的20倍。《水经》所引河流137条,共7000余字,而《水经注》所引河流多达5000条以上,达30.3万余字,共40卷。《水经》所述水道源流,相对简略,而郦注则逐一记述河流源头、流经地区、流域地形、水文、气候、土壤、矿藏、农业、水利、地理沿革、历史故事、碑刻题记等,旁征博引,详加考证,引用书籍多达437种。秦代《水经》、汉末《水经》和《水经注》为我国的古代的水文地理学留下了丰富的考证资源。
而从源流来看,《禹贡》、《山海经》、《周礼-夏官司马-职方》、秦代《水经》、《河渠书》、汉末《水经》和《水经注》是一个体系,都起源于大禹治水的《九丘》,当为《九丘》具体而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旗《三坟五典几人知——中国最古老的图书探源》-《文史杂志》2002第3期
2 王红旗《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王平《从<山海经>序跋看其成书与性质》-《蒲松龄研究》,2013年03期
4 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见:李国豪《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张步天《<山海经>地图的性质与内涵》-《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3月
6 周振鹤《被忽视了的秦代<水经>》-《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Hash:05cdcc1cf0e9fe31091f733934125fd7f4de0956
声明:此文由 随口一说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