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土文化之《长阳石刻》——序篇
概 述
石刻,是指用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制作成的石像、文字、图案等工艺技术。亦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化。它是将历史记载、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历史文化遗存。这种技术起源几乎与金文同时,秦汉开始盛行,一直沿用至今。
石刻古籍是长阳民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铭刻类古籍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其历史之久、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与纸质载体的民族古籍不分伯仲,是长阳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石刻材料丰富,取材方便,而且质地坚硬,能够传至久远。所以,石雕、石刻就成为古代乃至现代人们重要的记事方式。
一
长阳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1999年4月,文博部门在渔峡口伴峡小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这些石器有明显的加工修理和使用痕迹。在该遗址近百米远的榨洞遗址出土了打制石器,用灰岩砾石片制成的蚌売形大手斧,刃部都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这在我国旧石器遗址中是很少见的。
在距今六、七千年前西寺坪、桅杆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器物种类开始多样化,出现了磨制精美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钺,雕刻的石祖、石狗熊、蛇形器、穿山甲等。
这些雕刻艺术品的出现,它们受到研磨技术的发明及陶器刻划过程中启发,磨制石器技术的运用,石料才会成为人类攻无不克的雕刻质材。这是长阳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
商代由于青铜器的出现,石刻不是那么繁盛,部分石器开始简化。长阳亦是如此。长阳香炉石商周遗址仅出土及其简单的斧、锛石器。
汉代两件石刻辟邪,出土于州衙坪汉代遗址。造型简练粗犷。
明代碑刻不多。现仅有石柱观、盐井寺和尚塔、榔坪秦公时禄墓等。这些碑刻虽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均保存完好。
清代是我县石刻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石刻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石刻的不同形制和用途,清代石刻大致可分为碑碣、摩崖、塔铭,此外还有桥柱、井栏、柱础、神位、石兽、画像石题纪等。
二
长阳除几处明代石刻外大量都是清代的作品。其数量庞大,类别繁多。从题材和功能上大致可分为石刻造像、宗教信仰、家族源流、道路交通、农业水利、歌功颂德、社会教育、乡规民约和其它石刻九种类型。石刻工艺制作技术法有圆雕、浮雕、镂空雕(透雕)、线雕、和阴刻、阳刻等几大类别。
石碑的种类有纪念碑、记事碑、功德碑、寺庙碑、殿字碑、墓碑等多种。文字碑,分为阴刻、阳刻两种。通常碑体、碑座、碑碣多伴线雕、浮雕纹饰及鸟兽、花草、吉样物。制作碑的石料为清一色的龟纹青石,即青石。石碑有的个体巨大,有的成为群体碑林。石书则以石代纸,如墓志文,以镌刻代笔写,巧夺天工。
墓地石刻是刻石中的大宗。全县墓地石刻近3000处,其中400多处占地面积大,造型别致、雕刻精细,保存完整。
墓地石刻大致分为地面建筑和地下墓室两类石刻。墓室内饰装饰性图案、人物画像。即作为墓室构件嵌置于墓门及四壁。长阳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榔坪秦公时禄墓。
墓地地面建筑主要是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仪卫性石刻是在墓前神道两侧按一定的规制置放的石人、石兽等起着保卫及仪仗作用。如州衙坪出土的辟邪。长阳大型家族墓地多处,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榔坪镇秀峰桥村六组丁母覃氏墓、资丘镇陈家坪村的吕士杨夫妇墓和渔峡口镇的李发轫夫妇墓。
石窟和摩崖石刻始于汉末、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一直延续至宋、元、明、清各时代。长阳保存的石窟和摩崖石刻均为明清时期。从石窟和摩崖石刻的内容看,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石刻人物造像主要取决于佛图。石刻雕像形态、服饰千姿百态。在各石窟中没有石雕的殿、塔、棱、阁、梁枋、斗拱、藻井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反映了长阳佛教简朴的建筑风格。
宫殿石雕县域遗迹尚有几处,最具代表性的是天柱山古建筑群。大门、窗框、围栏、石柱等,石雕、石刻装饰随处可见,雕刻技艺精湛。
宅第石雕遍布县域各地。此类建筑石雕中以大门、门凳、石柱、柱础雕刻居多,而以花草鸟兽最具特色,如喜鹊登枝等,一般多以青石雕凿建造。
寺庙神殿、经幢祭坛石雕在县域有多处遗迹。如明代万历年建造的石柱观、麻池天王寺等。
塔、亭石雕在县域仍有多处保存完好。如鸣凤塔、和尚塔、众义亭、垭沟土地庙。
三
长阳石刻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庞大的规模和形式多样是研究古代长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民族等方面的重要史料。研究长阳石刻古籍,对了解长阳先民的生存样态和民族历史文化事象等有重要价值,对制定民族经济文化政策具有启示和参考作用。
长阳碑刻书法艺术,发现最早的为明代,清代居多。这些石碑书法和书画是后人学习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长阳石刻,是民族文化瑰宝。它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更为直观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尤其是墓葬画像石所反映的内容,蕴含的哲学观念和各种文化观念对于研究、理解长阳古代文明的传统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阳石刻是历代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如李发轫夫妇墓,建筑规模庞大,书法体例繁多,书法技艺精湛,是一座难得的民间书法艺术宝库。
研究长阳石刻,不仅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从而让我们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新的石刻。
感到遗憾的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石刻这门特殊的艺术几乎被人们遗忘了。文革时期,破坏严重。近些年来,因工程建设,有的被填埋,有的被淹没。也存在盗窃和人为破坏现象。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城镇、农村刻制墓碑、柱础、门石较为普遍,很多石刻的传统技艺、造型得到传承和创新,这是值得庆贺的。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很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随时都会被掀掉,加之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碑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抢救性地保护石刻是件非常紧迫的工作。
即日起本网将连续刊发由长阳博物馆组稿的《长阳石刻》系列图文故事,全面展示了石刻这一特殊的文献记录方式,和古往今来土家族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艺术地呈现了土家族的人生百态。敬请关注!
来源:巴土文化丛书·长阳石刻
Hash:c269c9aff1aaff30b15b42cb0ba8cdf46ab4aa82
声明:此文由 长阳在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