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南宅子:胡氏古民居建筑

在60多年以前,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感叹:“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故关于民居方面之实物,仅现代或清末房舍而已。”可惜,梁思成生前没有来过天水的胡氏古民居,它已经在这里屹立400多年了!

2018年4月5日,时隔将近九年后,我再次来到天水的胡氏古民居,这里已经完全免费对外开放了。这处古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北宅子始建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距今均有400多年以上的历史

如今,南宅子作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成为市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个建筑群坐南朝北,大门外有一株老槐树,所以当地人把南宅子称为“大槐树下”。

走进写有“副宪第”三个字的大门,由于西半部分正在维修,这次只游览了东半部分。但是,不断地经过各种巷道、天井和四合院,还是让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的明清建筑,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其中,西区由桂馥院、槐荫院、书院、棋院、绣楼后花园组成,原为胡家主人居住;东区由杨家楼院、银杏院、董家院、凌霄院、杂院、藏宝洞组成,为胡家仆人居住。

南宅子中的每一座院落,基本都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东西两侧为厢房,主房居中坐南朝北,各种布局功能明确,表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这里可以看到小姐居住的绣楼、地方特色的云罗厅、名噪国内外的“天水古楼”等民居古建筑。

这里的董家院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董承烈的故居,始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由两进门庭、正厅、东西厢房、倒座房组成。西南角为藏宝洞入口,地下通道与芝兰堂、北宅子相连,可惜现在不对外开放。

从2003年开始,这里成为天水民俗博物馆,绝大多数的建筑成为展厅,集中展出了天水地区众多的民俗文物和传统文化,包括各类农具、木雕、脸谱和刺绣等。它们与这里的古建筑相得益彰,为研究天水的建筑文化、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这里展出的一件“海屋添筹”寿幛,制作于清雍正十年(1732),长约4.8米,宽约2.7米,为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一幅刺绣寿幛。表面有1200余字,周围还绣着“天官赐福”和“麻姑献寿”等吉祥图案,表达了美好的寓意。

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乃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后来成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在职期间,廉洁奉公,不畏权势,赏罚分明,名声甚好。北宅子的主人胡忻为胡来缙之子,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被人们誉为“父子乡贤”。

Hash:2f561dc98fa56f4c9d41c61c8b5e0c8cc1e7d693

声明:此文由 申威隆:陕西文博一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