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山门洞石刻
高生元
山门洞位于宁国市西北部港口镇山门村境内文脊山前,系文脊山天然石门,入文脊山经过此石门,故名山门洞,古代又称灵岩洞、石门洞。山门洞,为一天然洞窟,高10米,宽17米,石壁削立,豁然中开,俨若城门,可通车马。著名的还有龙潭、紫云、枇杷、涟漪、朝阳等洞,各洞相距仅里许,洞洞清幽有致,石笋、石乳,各具天姿,尤以山门洞为最奇。
相传,第一个开发宁国山门洞的是东晋太和年间的瞿硎隐士。自唐朝田园诗人韦应物、文学家罗隐游山门时赋诗以来,沈括、梅尧臣、杨万里、汪泽民、施闰章、梅清及邑人周贇、徐云涛等历代名人雅士流传下来凭吊、怀念,赞颂山门的诗文数百篇。自宋代宋扬勒石水晶洞、紫云洞以来,山门洞留下了许多名人石刻,成为宁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现整理如下。
一、山门洞
仙苔古壁
佛座灵岩
明万历二年(1574)南京祭酒屠羲英所书。位于山门洞左右两石壁上。屠羲英,字纯卿,以山门洞左侧狮子岩处“枰石”为号,宁国人。嘉靖己酉科中举,丙辰年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历祠祭郎中,浙江提学副使,南京光禄卿,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等职。会祭酒秩满当迁,屠羲英的人品、官品以及治学精神,万历帝倍加赞赏,曰:“屠羲英不愧为士林模楷,当令久掌成均(掌管教育的官员)。”御书“春风化雨,蔚为人宗”八字相赐。屠羲英旋以病致仕归里,构学精舍于山门洞,居洞读书。万历四十四年(1616)初病逝。朝中赐以厚葬,赠刑部侍郎。万历四十四年二月十八日神宗委派使臣代己前来宁国谕祭屠羲英。
云光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宁国府知府罗汝芳所书。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今南城天井源乡罗坊村)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及第,小楷有钟繇笔法。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参政等职。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官拜右参政。不久,因公进京,应同僚、朋友之邀至城外广慧寺讲学,朝中人士纷纷前往听讲,引起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不满,指使户部给事中周良寅弹劾他“事毕不行,潜往京师,摇撼朝廷,夹乱名实”,罗被罢官归里。石刻“云光”二字有两处,一为行书,一为楷书。楷书“云光”的“光”字已毁坏。
《题山门》诗
连峰突兀碧云翻,谁凿山门似国门。寺有仙真曾避此,崖缘樵牧只通村。风回高壁生云气,日映幽花贴石根。迁客偶来留胜赏,何曾足迹隔桃源。
阳洞空明水洞幽,一溪潜向地中流。衣前积翠浓如湿,岩际轻霞敛欲浮。树影横斜飞鸟道,门阴閟密蛰龙湫。题诗须扫苍苔遍,却为寻幽得暂游。
晋江周良寅。
明代宁国知县周良寅所书(有诗序)。周良寅,字以衷,号象林,晋江人(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隆庆辛未年 (1571)联捷进士,历官户科给事中。明万历初年由给事中谪任宁国县知县。《题山门》一诗,收入民国《宁国县志》,最后一字“留”有误,石刻为“游”。此诗据石刻改为“游”。
《次象林月公韵》诗
曲径萦行野树翻,忽然开处见仙门。鹿眠荒草依禅榻,禽语香枝高远村。水洞暗流日见影,晴岩高挂薜萝根。名贤咏处应无数,万里长江倒峡源。
山入山门京更幽,悬崖喷瀑势如流。松高月上苍虬见,洞窗溪藏石燕浮。一点仙踪存石磴,千年龙在秘溪湫。我愧登临咏诗兴,何年名公纪胜游。
长洲王道。
明代宁国县教谕王道所书。王道,长洲人(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贡生。明万历八年(1580)任宁国县教谕。《次象材月公韵》一诗,因石刻模糊,清代、民国《宁国县志》均未收录。笔者据石刻考辨录入。
二、朝阳洞
凤鸣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宁国府知府罗汝芳所书。
洞天峰月
明万历二年(1574)南京祭酒屠羲英所书。
三、水晶宫
明代宁国府知府罗汝芳所书。
《忆山门寺》诗
紫府行可到,清溪深不通。何当控双鲤,直入水仙宫。
宋景祐四年六月县尉蔡杨题。
从自题落款可知:蔡杨,宋代景祐四年(1037)担任宁国县县尉。明嘉靖《宁国县志》收录其诗多首,此诗有载。从其长诗《次韵游石门洞》“我本触事少拘挛,十五官学今华颠。石岩近在吾里社,双脚不历心茫然。…… 我当便作归老计,剩买杜曲桑麻田。行抛手版辞北阙,往来耕钓销余年”可知,蔡杨为宁国县人,或是与宁国港口毗邻的宣城人。
《山门寺》诗
洞门山日晖,石骨水同冷。宁知千尺龙,独抱空潭影。
明代宁国知县周良寅所书。此诗《宁国县志•艺文志》未收录。
以上两处石刻连在一起,康熙四十八年(1709)宁国县令陈养元的《游灵岩诸洞记》有记载,但将两位作者搞颠倒了,故后来的县志将蔡扬的《忆山门寺》,记为明代周良寅所作。
四、紫云岩
紫云岩
紫洞本穷幽,深疑彻九州。夜来风月好,应有羽仙游。
宋代蔡扬所书。位于朝阳洞门外右侧石壁上。嘉靖《宁国县志》有记载,诗题《紫云岩》。
山门洞石刻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012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Hash:4b8f4b2664040a07a3b79b713b77971d053f926e
声明:此文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