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张家川·峡口村——小山村的变迁
张家川镇峡口村位于张家川县城东北部,距县城5公里,辖仁沟、杨庄、中山、张沟、峡口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45户1615人,属纯回族聚居村,全村耕地面积2773亩,退耕还林725亩。全村主导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清真餐饮业与劳务输转业为辅。
“要把好日子过得更好”
12月初,记者来到峡口村,见到了年轻的村支书,2015年才上任、今年33岁的马永鸿,他向记者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小山村的变迁。
“以前群众的日子就一个字,‘穷’,路、水、房都不行。”说起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马永鸿说自他记事起,农村的农业基础薄弱、农村面貌落后、农民普遍贫困。“1996年,实施农网改造,峡口村实现了电的全覆盖。2008年,灾后重建,县上镇上争取整村推进项目,将塌房烂院彻底消除。2013年,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和交通项目,硬化通村道路5.6公里。安全饮水问题经过近几年实施大口井项目,现在主管道一半自来水到户,其余的自打井全部符合饮用水标准,结束了以往花两个小时挑一趟泉水的日子。”
60多岁的马长青在村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2016年刚退了下来,现在自己经营小卖铺带孙子,儿子在县城跑出租车。
马长青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包产到户以后,人们的积极性高起来了,生活过得舒坦了,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群众也变得团结、友好了,做生意搞养殖,来来往往,很热闹。
“以前村里谁家有一个拖拉机就很高兴,现在私家车都很普遍,村上还有了民办的厂子,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村民通过发展畜牧业,瘦牛育肥等,经济上发展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大家都想着把好日子过得更好。”马长青说。
村民马广平家养了4头繁育牛,以前经营过小磨坊,到新疆拾棉花,2013年修了9间砖房。最近几年变化最大,政策好了挣钱也容易了,儿子在兰州打工,全家一年收入也有好几万元。
“清真餐饮业、养殖业是全村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村党支部以伊香拉面师培训为重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清真餐饮业,增加经济收入。目前,清真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70户,年实现经济收入560万元。养殖户达110余户,年实现经济收入330万元。”马永鸿告诉记者,下一步,村上计划依托东峡水库,全力打造旅游特色小镇,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芍药,10月启动实施,年底完成种植。芍药种植项目以隆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计划吸纳82户农户入社,并带动清泓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入社发展芍药种植,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和群众的收入。
住进“洋别墅”
告别老土屋,住进洋别墅,这是住在峡口村山梁上的贫困户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最近,他们告别了祖辈住老破小屋的历史,实现了住进洋别墅的美好愿望。
“以前住在山梁上,走的是泥土路,吃的是山林水,住的是年代久远、破败不堪的土房子,看病、上学、小伙娶亲等都成了‘老大难’,去一趟县城要下山趴洼两个多小时,非常不容易;一遇到下雨天气,屋里漏的到处都是水,让人心酸又无奈。现在住进了政府给我们盖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41岁的贫困户杨长生站在自家门口感慨地说。
和杨长生一家一样住进小别墅的共有39户。这一排排造型美观别致、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楼,是峡口村自吹响精准扶贫冲锋号以来,为贫困人口办实事、谋福祉,实现早日脱贫致富而修建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2015年峡口村居住在山洼上的杨庄、中山组村民遭遇山体滑坡之后,峡口村紧紧抓住2016年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为峡口村39户190人申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又多方统筹协调,在川道区选址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并严格建设标准,配套建设了通水、通电和硬化绿化美化等工程,文化广场、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投放桶等基础设施目前正在修建之中。
搬得出是手段,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结果。为此,峡口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因人因户分类施策,以实现搬迁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培育富民产业为主要抓手,变地理劣势为优势,在昔日荒草遍地的山坡上流转了500亩土地发展芍药产业,支持和引导了一大批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还围绕伊清香拉面、家政服务、林果业栽培等产业发展,开展了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和全方位的劳务输出,切实提升了搬迁户自我发展和脱贫增收能力,促进了富裕劳动力顺利实现异地就业。截至目前,搬迁户中从事餐饮服务业8户,从业人员47人,劳务输转9户,56人,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来源:天水日报
▼
▼
责编:李莹娟 编辑:马 雯
Hash:02a0300b0541a2ba4ec329e7a1404de3db76fb0e
声明:此文由 张家川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