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闭馆之后,这座博物馆居然变了样子!

1983年6月,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在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建筑工地开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座地下石室,揭开了南越王墓发掘的序幕。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南越王墓共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令世人瞩目。1988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独具匠心,获得了国内乃至国际上多项建筑大奖。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建筑凝聚着岭南历史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在维护与改造场馆方面,都遵循着在尊重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的原则,力求“不以今损古”。

但在发展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也面临着自己的难题与挑战。

一方面,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地处广州老城区,周围居民楼聚集,寸土寸金,场馆土地面积略显局促。另一方面,开馆三十余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始终坚持全年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与馆内各项设施日渐陈旧老化,而参观人流量逐年增长,据2019年全年统计已达近58万人次,硬件方面难以满足观众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卫生间更存在缺乏独立母婴室等配套空间、部分设施配件相对老化、动线设置不流畅、无障碍卫生间设置位置不合理、婴幼儿设施缺乏等问题,亟待改造提升。

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临时闭馆,但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在线上,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利用微博、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直播互动与语音导览,在线下,则藉闭馆的游客空窗期,实行了多项硬件“微改造”,在一如既往彰显特色文化的同时,又着力新增各种现代化设施,以期在恢复开放后满足公众的各方面需求。

室内公众服务设施升级

2020年2月,随着复产复工的逐步推进,广州市迎来了复苏,与此同时,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 “厕所革命” 也悄然兴起,综合楼及主体陈列楼区域的洗手间开始进行改造升级。

这场改造具体表现为加设综合楼区域第三卫生间及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内配备大人、婴幼儿坐便器、尿兜、洗手台,每个设施配有无障碍扶手;母婴室配备婴儿尿布台、儿童安全座椅、哺乳沙发、洗手台,插座等。又将男女卫生间空间比例调整为1:2,男女厕位比由3:2调整为1:1,优化环境卫生,调整卫生间内部布局流线,并以此带动一系列的室内公众服务设施升级。

经过完善升级,目前馆内公共厕所的数量更为合理,也初步解决了参观高峰期女性厕位不足的问题。

洗手间改造前后对比图

婴儿尿布台

在某种程度上,公共卫生间决定了观众对博物馆公众服务质量的评价。营造干净卫生、使用方便的公共卫生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更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升级后的第三卫生间针对幼童设置了专门的坐便器,可谓心意十足。在洗手台上则安装了自动感应皂液器,并提供数量充足的擦手纸,降低了感染风险。细微之处,皆是在设身处地为使用者着想。

婴幼儿坐便器及无障碍扶手

为方便游客参观,博物馆还对售票处进行改造,增加服务窗口,除现金售票外,每个服务窗口都配备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渠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用智慧票务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电子支付渠道的购票服务,通过使用智能验证系统凭二维码自助验票、自助购票机等方式提高日常运作效率,给到访观众提供便利快捷的购票服务。

票房改造前与改造后效果图

此外,一楼服务大厅的外文录像厅后排区域原有的旧式存储柜被人脸识别存储柜所取代,极大地提高了公众服务效率,为携带行李参观的游客提供了更多便利。为应对疫情,博物馆正门入口则增设了智能人脸识别测温仪,保障了平安有序的日常开放。

人脸识别存储柜

博物馆朗读亭是将多媒体应用平台与博物馆数字资源相结合的一款产品,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广州文博行业率先引入朗读亭,它以博物馆文化元素为装饰背景,观众可以在亭内实现为文物视频配音、朗读相关书籍、扮演经典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对话等功能,并可保存语音分享到朋友圈。今后,朗读亭可配合线上直播常态化的举措,为观众提供更多层面、更丰富的参观体验。

无论是原有设施改造还是新设施的引入,皆立足于“以人为本”,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环境与体验。

打造“花园式”博物馆

博物馆的环境是多层次的、立体的,除了专为展陈设计的陈列大楼外,还有一定范围的室外环境,博物馆建筑、古墓原址、草坪绿化三者的有机呼应,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公众既能领略文物的历史文化意蕴,又满足了娱乐、休闲、社交等多样性的需求。

南越王墓原址外的草坪与回廊,构成了墓室与文物展厅之间的过渡地带,对这一区域的合理改造与调整,可在有限的博物馆空间内有效提高环境质量,在观众转换独立展陈空间时,对他们进行视觉上的调整,使情绪得以舒缓,有助于减缓连续观展带来的疲劳,提升观展效果。而开馆初期铺设的草坪自动喷淋系统,经30多年的使用,部分配件已受损,无法正常运作,给绿化管理带来了不便。由此,博物馆更换了草坪喷淋系统,实现喷洒范围全覆盖,提高了绿化养护质量。

在保留了墓室外原有的杜鹃花桂花植物景观的基础上,近期,博物馆工作人员还遵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对周边环境进行了进一步修整,种植了草坪、竹林、杜鹃樱花、桂花、含笑、罗汉松等观赏性植物花卉,使自然环境与博物馆历史氛围更加契合,打造“花园式”博物馆,展现岭南文化的魅力。三、四月正值春和景明,鲜花纷繁,令观者见而忘忧。

新种植的勒杜鹃

展柜更新升级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因为展柜玻璃老化,常有观众反应玻璃模糊,无法清晰观赏文物,使参观效果大打折扣。针对展柜存在密封差、柜体变形、玻璃夹胶波纹和硅酮胶污染、Led光衰等问题,2017年起陆续按计划开展综合楼临展展厅与主体陈列楼的展柜更换工作。展柜更换后,展柜密封性、玻璃通透性、灯光、恒湿效果都得到了有效提升。2020年5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再次开展主体陈列楼第二期展柜更换工作。

主体陈列楼展柜更新前后对比图

新展柜为低反射超白夹胶玻璃展柜,它们大幅度降低了观众在参观拍照时的光线反射,使文物得以在镜头中纤毫毕现。布展者可以直接手动或通过蓝牙对灯光进行调节,根据文物材质调整照度。而密封性方面,新展柜的表现同样出色,除了考究的柜体主要材料外,密封硅胶条、硅酮胶等辅材也经过了严格的筛选。经过这一次展柜更新换代,相信主体陈列楼展陈效果将迎来一次全面升级,又有一批文物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相当值得期待。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观众需求愈加多元,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平台,更是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倡导平等、包容、多元的时代精神,是博物馆应当审慎思考的话题。

在疫情期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硬件设施“微改造”,是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品质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对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的诠释与践行。

来源: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编辑:康忙北鼻#miyagi

Hash:f28f030fac9fde81285c0c520bb2bd24d0fd0b5d

声明:此文由 弘博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