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南京|"海丝"申遗遗迹中唯一一座外国国王墓竟然在南京!

说到“海上丝绸之路”,不能不提南京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城市,它依靠“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十朝都会”的政治优势,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早在2012年12月,南京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被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今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海丝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明确将海丝申遗列入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

6月10日是文化遗产日

小微提前带你探访

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点

来一趟“海丝文化之旅”!

先感受下古都南京演绎的海丝传奇!

视频19M,建议Wi-Fi下欣赏

土豪随意~

▲纪录片《向着海洋起航》

1

第一站、龙江船厂遗址

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探访地址:南京市区西北部的中保村

▲龙江船厂遗址

600多年前,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厂;现在,这里是同时代世界唯一的造船厂遗址。

1404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不久,即决定派人出使海外,在下令全国各地建造和改造海船的同时,为郑和下西洋出访各国,专门在京师(现南京)定淮门外的秦淮河以西、长江以东的三汊河地区兴建皇家造船基地,专司建造宝船,以雄厚的财力,集全国的优秀造船能工巧匠,开厂造船。

遥想当年,在长江边的这块滩涂之地,逾1000亩的宝船厂里,自南向北依次平行分布着7条长长的船坞,称“作塘”。在作塘的周边,设有七大作坊和十三小作坊,分别生产缆索、锚、舵等等,还设有官府衙门、工匠生活区、集市以及存放材料的仓库和专存宝物的宝库,建筑规模达到千余间。

▲从右至左四、五、六三条作塘位置图

宝船厂七条长长的船坞同时开造,能同时建造大小近百艘宝船。现场官员、匠丁、后勤杂役人等两万余人;船厂内锤、锯、斧、凿叮当之声,搬运木材的号子声日夜不息,响彻云霄。毫无疑问,这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造船厂。

海上航行靠大船。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一共有百余艘之多。这些远航西洋的海船,除了在福建等地建造外,有很多是在龙江宝船厂建造的哦。

据《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时,“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换算成现代单位,长超过 130 米,宽度超过 50 米,排水量将超过万吨。相形之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座舰小得像个救生艇。

能建造这样的海船巨舶,龙江宝船厂代表了明初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劳动者的高度智慧及创造力,就说厉不厉害。

如此巨大的船只,在600多年前的明代,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在位于南京市区西北部中保村的龙江船厂遗址,你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哦!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遗址,让市民和游客更加了解龙江船厂,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龙江船厂将进行一系列的整治,去“公园化”,不久的以后,你不仅能去那里吹凉风,还将更直观的感受到龙江船厂的魅力。

保护计划

展馆升级改造;

景区去公园化,作塘周边部分绿化改造;

周边环境综合整治。

2

第二站、浡泥国王墓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南京市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乌龟山南麓

▲ 浡泥国王墓牌坊入口

国内仅存的两座外国国王墓之一,也是海丝申遗遗迹中唯一一座外国国王墓,是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

古浡泥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自北宋以来就与中国来往。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从南京前往浡泥。明代为中浡交往的鼎盛时期。明朝初年,明太祖把浡泥国列入“不征之国”。

永乐三年(1405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献土特产,明成祖派官封其为王;永乐六年(1408年),浡泥国国王携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访问中国,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情款待。不料国王急染重疾,虽经御医诊治,麻那惹加那乃还是不治身亡,终年28岁。

明成祖闻知这一噩耗后,悲痛不已,乃“辍正朝三日”,根据浡泥国王“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明成祖将其礼葬于安德门外,谥“恭顺王”。

▲浡泥国地理位置

现在,整座墓园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环山。墓前现有神道碑一块,碑文阴刻楷书,为明朝大学士胡广所撰,记浡泥国王来华事迹。

▲碑亭中的龟趺和墓碑

神道依据地势呈弧形,全长250米,宽约2.4米,自东北向西南又折向北通往墓冢。

▲神道

神道两侧有望柱一对(现仅存柱础)、石马一对、控马官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两两对望。神道尽头沿石砌台阶而上为墓冢,石砌挡土矮墙一周将高约4米的圆形封土围于其中。墓葬整体规制与明代王侯级功臣墓相近。

▲石虎(左)武将(右)

浡泥国王墓环境幽静,草木苍笼,清代诗人王友亮曾驻足于此,感叹曰:

迢递经重译,茫茫赋大招。

归魂仍海澨,托体此山椒。

秘器东园给,崇祠上国邀。

行人频伫望,宰木已成乔。

现在的浡泥国王墓,被周围的树木围的郁郁葱葱,神道上的五对石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裂磨损。

好消息是,这些石刻都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保护计划

将对文物本体进行专业维护,如神道上的石刻,有的已经受到比较严重的冻融侵蚀,将对其采取专业的文物保护措施,方案已获批,即将实施;

▲右边的石武将因为面阳,面部受冻融侵蚀更为严重,需要保护修复。

景区内的人行道路将与神道明确区别开来,让游览者知道哪里是神道区域;

将对展陈内容进行出新,按博物馆的要求进行提升;

便于国内外人员参观,将重修南门,作为主入口,风格上与墓园整体风貌相协调。

3

第三站、郑和墓

2002年列入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南京牛首山南麓

这处墓葬作为人们纪念和缅怀郑和这位世界古代伟大航海家的重要纪念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时期“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高度关联,是南京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之一。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使团和船队,七次下西洋,遍历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等地的近40个国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去世,享年62岁,赐葬南京牛首山

有人说,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不过是郑和的衣冠冢,文史专家认为这个说法“靠不住”。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演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其附录中提到,郑和墓不在南京,在印度古里。

而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郑和“老且死”;在郑和的副使洪保的墓志中记载,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派洪保去了印度古里,而洪保还比郑和多下了一次西洋,第八次是受郑和派遣,这也佐证了郑和并未死在印度古里;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郑和卒于古里,赐葬(牛首山)山麓”,“古里”与江宁区的“谷里”谐音,故专家认为郑和的遗体实藏于此。

综合地方文献载录、实地调查勘探以及郑和后人的口述,从墓葬方位、规格、年代来看都与郑和的身份相符,在此基础上推断这里是郑和下葬的地点应当是有充分的依据的。

▲郑和之墓

1956年,在南京南郊江宁县谷里公社牛首山南麓的周口村发现了被认为是郑和的墓葬,发现时地面文物已经荡然无存,但仍可看出墓园的规制,整座坟墓呈马蹄状,有坟圹长约300米左右。

4

第四站、洪保墓

2011年列入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南京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社区祖堂山南麓

听说过郑和七次下西洋,听说过洪保八次下西洋吗?

洪保是明代航海家兼外交家,是随郑和下西洋时的正使,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主要统领之一。

郑和去世后,洪保还在延续下西洋活动,1441年7月到1442年,已经年过七十的洪保率使团最后一次出使西洋。

洪保是明朝下西洋活动的重要人物,而出土的墓志则为研究当时的中外海上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寿藏铭

这个“寿藏铭”其实是洪保生前就刻好的,当时,洪保65岁,他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在“铭文”中感慨:人生在世,如驹过隙,与其生后之有为,孰若生前之早计也。

明都知监太监洪保,曾先后八次出使西洋,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核心领导成员。据出土寿藏铭载,洪保,字志道,云南大理太和县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二十五日戌时。朱棣登基后即授洪保为内承运库副使,宣德五年(1430年),洪保升都知监太监。

洪保一生先后八次出使西洋,其中可以明确的有永乐元年、永乐十年、永乐十九年、宣德五年4次,后两次一般认为是随郑和同行。

洪保墓是在2010年在祖堂山修建养老院时被发现的。发现后,南京市博物馆及江宁区博物馆立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洪保墓墓门打开之前

洪保墓形制为竖穴土坑砖室券顶结构,砖室前有墓道和排水沟,砖室分为前后两室,后室顶部后半部分坍塌,中部被施工机械掘开一直径约2米的洞口。墓道残长5.2米,底部前段为斜坡状,近封门墙前一段为阶梯状。底部以带凹槽的特制砖砌筑泄水孔。

墓葬前室保存完好,后室早年遭受盗掘。后室出土有玉环3枚、料管2枚、水晶挂件1枚,此外还发现银钗、铜钗各1枚,以及鎏金银币若干。前室正中发现大油缸1口,专家认为很可能是用来放置“长明灯”的。

▲洪保墓前室内的陶制大缸

在棺床四周,还发现了四枚铁环。据说,这是采用了道教“铁索悬棺”的墓葬方式,这也印证了洪保是信奉道教的。

▲在棺床四周,发现了四枚铁环

保护计划

将对洪保墓本体进行进一步的保护;

将对展览内容进行丰富;

还将对墓周围的环境做进一步提升。

▲洪保纪念馆展陈

南京还有这些海丝遗迹

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产生联系,主要是在两个历史时期,一是六朝时期;二是明代。这两个时期,南京作为都城,是中央政权以国家力量来组织、实施与国外的海上物质文化交流的核心地。

这种海外交流,其性质有别于沿海港口城市以贸易为导向而进行的交流互动,因此,留存至今的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承载和见证着古代中国由国家力量主导的与世界相关国家所开展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思想、宗教交往互动的历史及其意义。

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与航海相关的遗存;二是文化与文明交流的产物。

相关遗产主要有:六朝海港“石头津”所在的石头城遗址,明代皇帝接待海外各国来使的明故宫遗址,与大航海家郑和及“郑和下西洋”活动历史直接有关的静海寺天妃宫旧址、龙江宝船厂遗址、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净觉寺、郑和府邸旧址、大报恩寺遗址等以及相关的可移动文物、历史典籍和航海图等。

天妃宫

静海

石头城

郑和府邸旧址

净觉寺

大报恩寺遗址

明代都城遗址西安门

来源:文话南京、南京海丝遗产

Hash:f2a8434191a8686282b73c0b004b5b2358fcabc8

声明:此文由 微游天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