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幽幽步履不辍

古龙镇位于我区东端,距城区3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1%。该镇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带,最高点是巴岳山单斜山岭上的观音岩,海拔750米。

当地民间传言,明朝宣宗朱瞻基路过此地,发现此处山脉环绕犹如巨龙卧躺,山中有18个大龙(溶洞)洞有泉水涌出,供百姓生产生活。宣宗叹曰“泉水,上古恩赐;山,朕的化身,”故命此地为“古龙”。

古龙与铜梁相邻,是小川东道的重要途经地,也是古道大足境内的尾声。

据光绪《大足县志》记载,小川东道古龙境内有五条道入境,有三条道出境通往铜梁,简称“五进三出”。

古龙镇相关人士整理得出,横穿该镇境内的五条通往重庆的大石板路为:万古长生桥经槽内兴隆场一大垭口—西泉一重庆;鲁家桥石马塆一狮子垭一西泉一重庆;沙河桥经青峰沟一狮子垭一西泉一重庆;雍溪丁家桥经土地垭一狮子垭一西泉一重庆;雍溪二道桥经玉峡口一龙神口一西泉一重庆。

其中,经“玉峡口—龙神口—西泉”这一条古道保存最为完整。而从龙洞口至山顶与铜梁交界的龙神口,全长约1公里的石板路,则是这条古道中最具特色的段落。

9月25日,细雨薄雾,在古龙镇大林村主任王坤举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重走了小川东古道古龙段。

潺潺清泉一路随

据光绪《大足县志》记载:自迎旭(东门)门起,经弥陀场、扎营坳、大堡场、万古场、雍溪玉峡口、古龙黄沙槽、龙洞口至铜梁,翻越巴岳山赴重庆。经大足、安岳简阳内江成都的捷径,往来挑担经商运物者多经此路线

在王坤举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了龙洞口。

龙洞口位于大林村和铜梁土桥镇新田村的交界处。沿小路进山,龙洞口右边是大林村,左边是新田村。

龙洞口与邻近的土地庙一左一右,形成了一个进山口,当地人也称此处为“龙洞门”。

古道上的寺庙很多,此处的土地庙并无独特之处,但龙洞口却值得停留。

高高的山坡在此处戛然而止,几十公分高的洞内缓缓流出清澈的泉水。

“我们小时候经常来这里耍,以前这个洞口高哟,几十年过去了,洞都变矮了。”王坤举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说,洞里流出来的泉水,常年不枯,清澈见底,过去附近的村民都来此处打水。

据说,龙洞口流出的水用石头隔为几段,前段供过往行人饮用,中间供牲畜饮用,末端是清洗。

施茶坪品好茶

细雨薄雾,踏上湿滑的石板路,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离别的愁绪。

从龙洞口进山,石路呈20°倾斜缓缓向上延伸,微微细雨浸润着青苔,加上松软的泥土,每一步前行都得小心翼翼。

缓慢前行10多分钟,便来到了施茶坪。上山的路在这里廓然开朗,左侧空旷的草坪便是曾经的施茶坪。这是本地人煮好茶水,为过往行人提供茶饮的地方。

据说,此处也叫望郎亭,当地妇女估算着家人回来的时间,三三两两相约到此,一边做着针线,一边唱着小调,等待家人归来。民歌《望郎》就是这里唱出来的,只用了三个音符就是一首歌。如今,当地一些村民还会哼唱几句。

提到施茶坪,就不得不说到古龙的茶。北宋时期,巴岳山即产名茶,因地处涪江以南,故名“水南茶”。明永乐年间,“水南茶”被定为贡茶。

现在,古龙茶叶正利用富硒富锶含量丰富,做好规划,打造小特精茶产业。

一鼓作气直达歇气坪

离开施茶坪,古道的坡度明显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一级级石梯清晰可见。有的宽,有的窄,有的高,有的矮,错落有致,目之所及全是石梯。细长的石路一直延伸至山中,仿佛一位苗条婀娜的少女。

越往上走,坡越陡,树木竹子也越来越多,大约百余步,来叉路口,路口右边也有一条类似的石板路向竹林里延伸。

“土桥的人多从龙洞口上山,而古龙的人大多从这条路上山。”王坤举说,两条路在此汇合,最终成了一条路。

据说,叉路口是过去提供滑竿轿夫等服务的地方。

从叉路口向上30步,就到了歇气坪。

当地村民介绍,歇气坪是过往行人走到半山腰休息的地方,也是大家和歌的地方。山下的歌声时有时无,在此休息的行人有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唱起来。

此外,古龙土质粘性强,村民们也喜欢将烧制的瓦罐挑到此处叫卖。

施茶坪走来不过几分钟路程,但路越来越陡,人不免有些气喘,在歇气坪正好休整一下,因为接下来的几百级阶梯才是真正的考验。

龙神口前五百梯

在歇气坪休整完毕,迎接大家的将是通往龙神口的500梯石梯。而这500梯,也是这条古道中景色最美,最具特色的一段。

歇气坪往上,石梯渐渐变窄,左右两边的植被也越来越多,风一吹,豆大的雨点,从树上齐刷刷地往下掉。长满青苔的石梯,落叶、枯枝,人迹罕至的竹林,越走,越能领略古道独特的美。

100梯,200梯,300梯……石路向上、向右蜿蜒,一路行,一路景,微雨,飘飞的竹叶,空气里全是绿色的味道,沁人心脾。

爬至第473梯石阶时,右边崖壁下有一水凼,形似水井模样,旁边有一小碗,可供路人饮用。

此处名曰“一碗水”,但得此名并非因这清澈的水凼,而是崖壁上被杂草掩盖的“秘密”。

崖壁一直有水往下流,汇聚到底,全流进了水凼。而在崖壁上,还有一个小水坑,拨开杂草,便能清晰看到,小水坑如碗大小,常年保持一碗水的状态,“一碗水”的名字因此而来。

舀一碗水喝,透心凉,正好解乏。

再向上,70级石阶,就到了悬岩寺。此处便是龙神口的位置,海拔550米。

龙神口位于巴岳山环之间,山泉拥抱,景色奇特,地形形似龙的嘴巴,且有龙头龙尾,因此称为龙神口。这里也是客商们经古道从国梁、雍溪、平滩下重庆的必经之路。

悬岩寺背靠大山,被茂密的植被所包围。悬岩寺大门,恰好位于龙神口的最高处。站在此处,四周美景,一览无遗。

从歇气坪行至此处,人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恰好可以在悬岩寺休息片刻。

此地海拔550米,雾气越来越浓,风一吹,还真有几分寒意。

林场里古道隐没

离开悬岩寺,石路向竹林深处延伸,由此进入铜梁双碾林场。

接下来依然是上坡路,但石板时有时无。曲径幽静,空中弥漫着淡淡的松木香。走走停停,分心观景,很容易滑倒。

“这里是土桥镇石庄村了。”在王坤举的带领下,大家走过一段平坦的土路,便抵达了山顶。举目远眺,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继续前行,山路弯弯曲曲,经过附近村民的打扫,古道变得开阔整洁了许多。由于植被茂密,空中俯瞰,这一段的古道在山间若隐若现。

约莫10分钟路程,古道在双碾林场的防火检查站划上了句号。

远近闻名的茶乡

提起古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天青石矿,其次便是远近闻名的古龙茶叶。古龙茶清洌、醇厚,饮后唇齿留香,产品远销深圳北京云南广州等地,供不应求。

古龙镇从1974年开始种植茶树,开辟茶园,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古龙镇依托地域优势发展茶叶产业,现有茶园20余个,面积超过了4000亩。

茶业是古龙的优势产业,经济价值高,种植成本低,其山高、风多、雾大、砂质黄泥土和含沙黄泥土是茶树生长的优良土壤。政府为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不仅免费提供优质茶苗,积极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并对其机器设备进行资金补贴,还组织企业主到永川茶科所、西南大学巴南茶厂等地参观学习。

经过多年培育,古龙茶现有大足龙芽、大足松茗、古龙毛峰、古龙珍美、古龙春露五个品牌。古龙茶叶富含硒、锶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防衰老、壮骨髓等功效,其产品畅销各地,特别是2018年与千手禅茶研究公司和千手禅茶研究会合作开发“千手禅茶”,古龙茶融入了中国茶文化序列。

如今,古龙镇正结合“互联网+”、电商、节会、活动等多种新兴营销模式,通过多渠道营销推介,做大富硒、富锶文章。

繁盛一时的兴隆

据光绪《大足县志》记载,川东古驿道古龙境内有五条道入境,三条道出境,俗称“五进三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万古长生桥经兴隆场—大垭口—西泉—重庆,以及雍溪二道桥经玉峡口—龙神口—西泉—重庆这两条出境通道。其中,兴隆场至大垭口古道造就了兴隆场的繁荣兴盛,以及以施茶坪为代表的茶马古道文化

从万古长生桥经槽内沿石板路到兴隆场,往来挑担经商运物者多经此线路,这里是翻越巴岳山的休息、住宿之地,场镇日益兴旺,生意也日渐兴隆。

加之当地矿藏十分丰富,以及竹、木、茶树等森林资源,勤劳的古龙人民开发利用各种资源,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商品交易为主的小集镇,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盼望着生产作业和市场交易常年兴隆,便取名为兴隆场。

如今,场口还有一食店遗址保存至今,曾经的猪市场内两棵直径达1米多的皂角树还在无声的诉说着过往。

过兴隆场沿着曾经的古道,偶尔还能看到石板、古墙。一直往前走,来到山下的古石板桥,便能看到一条还没有被破坏的古道。据当地的长者介绍,这些石板都采自本地坚硬的油光石。如今,“光滑”的石板上还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

沿小道上山,两旁全是同人一样高的植被,人走在古道上,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四周是散发茶香的茶园,顺着古道大约走半小时即可来到施茶坪。

声名远播的天青石

古龙地层结构复杂,岩石种类繁多,矿藏也十分丰富,有煤、铁、锶等多种,不过最出名的当数天青石。曾经负责古龙镇镇志编写工作的兰兴明与天青石有着不解之缘。

兰兴明是忠义村人。据他回忆,大约1984年左右,大林村村民将村里的“白色涂料”运到永川搞外装,几十元一吨。

“刷到墙上后被地质队看到了,就问这个原料在哪里?”兰兴明介绍,听说在大足古龙,有关部门就派他背着半篓样品送到重庆化验,“这一验,就有了大发现,觉得非常具有开采价值。”

最初在大林村被发现,随后白石村、古龙村、忠义村都有了天青石的踪影。

古龙镇拥有亚洲最大的锶矿床,已探明天青石矿储量2400余万吨,将延长锶矿开采年限100年以上。天青石的颜色有很多种,如白色、橙色、粉红色,甚至无色透明,其中最珍贵的当属淡蓝色或淡青色。

针对这个优势,古龙大力发展天青石化工产品,建立天青石化工基地,成立天青石矿业公司,投资建设洗选厂……天青石让古龙名声鹊起,也让当地百姓切实感受到了这个产业带来的巨大实惠。

文图:张玮 黄舒

编辑:张峰 陈梅

Hash:544d987fd093470bc09e1623fbff5e5703c961f2

声明:此文由 大足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