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边游--“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明秦王“小十三陵”和它的守陵人

“小十三陵”之愍王陵墓保护区 (白英 摄)

说到西安历史,人们常提及的不是秦砖汉瓦、兵马俑,就是十三朝古都、盛唐文明。然而细细梳理古城的历史脉络,就会发现虽然自唐之后西安随着皇权的东移而光芒渐微,但古城文明的历史年轮依然光彩照人,钟楼、鼓楼西安城墙西安都城隍庙……许多出自明朝遗迹仍为世人所仰慕,这一切的背后便是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十三个秦藩王。这十三位秦王的陵墓,被称为“小十三陵”。

萧瑟的寒风里,西安南郊的原野上,成排成行的杨树迎风矗立。从西安城出发,走十来公里就到了长安区的少陵原一带。路边地里刚巧有一干活的中年男子。我们下车后随即和他聊了起来,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笑着说:“这原上到处有墓堆堆,埋的都是大人物。要找帝王陵墓就先找带‘井’字的村子,像‘大府井’‘二府井’‘简王井’,这样的村子,旁边肯定有明朝的大陵。村民也基本都是过去守陵人的后代。”

守陵(白英 摄 )

按照老乡的指点,我们来到了大府井村附近,抬头便看见远处空旷的麦田里散落着六七个土坟冢。中间有一处大冢,像用黄土夯筑成的圆土堆,上面长满了丛生的荆棘和野草。墓冢坐北向南,封土高约20米,周长足有近200米。整个陵区布局紧凑,保存还算完整,墓前神道两旁是威武的石像生。石像生显得很高大,造型刻工极精美,足以折射出陵园昔日的风采。

就在坟茔间的麦田里,我们遇上了一个叫张俊州的村民。打小就生活在这片原上的他,对每一寸泥土都很熟悉。张老伯很热情,用地道的长安话跟我聊天:“最大的那个土疙瘩就是朱元璋他二娃的冢!小时候我记得这儿的冢多得很,有十多个,现在就剩下这些。别看这些石像不会说话,比人还金贵,隔几天就有人来看。前一阵还挖出了过去因为造地被埋在土里的一只石羊,重新放到了原来的位置上。”顺着老伯手指方向看去,主陵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六个墓冢,已毁得不成形,它们经历了风吹雨蚀,显得孤瘦单薄,失去了皇家曾有的气势。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碑(白英 摄)

老伯对附近的陵墓历史了解甚多。据他讲述,大府井就是明朝西安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的陵墓。这一带埋葬着明代十三位秦王及30多位郡王,墓群环形排列,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以愍王朱樉的墓群为中心,像这样集中的王陵群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可喜的是,明秦王十三陵的中心区域,也就是大府井村的愍王陵的历史遗迹,现已被保护开发,设立为愍王陵墓保护区。从2013年5月立的石碑上可以看到,2006年5月,长安明十三陵及其陪葬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树林中的石马(白英 摄)

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

离开大府井,我们又到邻近的几个村子探访。简王井村距大府井村不到3公里,墓冢处在村子的西北处,紧挨着村子。翻过堆积如山的建筑渣土,越过村旁的壕沟,在一片小密林处看到了雕刻精美的石雕群,有麒麟、石马、文官武官雕像等。再观其所处环境,西侧南面的石马旁生活污水流淌着,东侧麒麟前搭建着闲置的猪圈;东侧南面的石马上,搭着破旧的地毯和拖把;东侧北边的石马石人旁边,堆放着红砖。石雕群的正北面,不知何时建起来的围墙将墓冢与石雕群分隔开来。

在村里走访守陵户的后代,只有少数人知道陵的名号,至于埋于墓中的是谁,哪个朝代的,生平事迹却都说不上多少。一位姓吕的村民正在石像旁边打理自己的菜地,对于自己的祖上,言语间充满自豪之情,“祖辈都是守墓人,这周围200亩地都是皇家封地。明朝时,是吃皇粮的,只种地不纳粮。”

旷野守候(白英 影)

经过风雨战乱,西安明十三陵的墓冢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陵园围墙早已难觅踪迹,神道两旁的石雕大部分已不知去向,宫阙墙台仅剩基址埋于地下。简王墓神道两旁的石雕雕工精湛,文官持笏,面带笑容,武官双手拄剑,严肃庄重,可惜18尊石雕现只剩7尊,而且上面搭满了柴草。无论怎么说,明代秦藩王墓冢及石雕群已有600多年历史了,其今日处境很是令人担忧。

吕师傅告诉我们:“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在他的讲述中,少陵原很多村落的名称,其实都与秦藩王墓有关。最明显的如简王井、康王井,一听就知道是哪个王葬在这里。另外,还有如大府井、二府井这样的村名,也从明代藩王墓而来。为何这些村落都要以“井”命名?原来,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诸王出生后满两岁,开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因为修建时人还在世,为了避讳“墓”字,所以称为 “井”。

明代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春秋祭祀。陵墓区都有规模宏大的享殿、寝殿、配殿等。200多年来,共有九座带天井的大墓两边陆续驻扎了18寨官兵,世世代代守陵,并携带家眷与当地百姓通婚,免除王粮国税。明朝灭亡后,明皇族为避祸分散到了海内外各地,而许多世袭守陵人却无法离开这片土地。

墓冢与石雕群之间有现代建筑(白英 摄)

600多年来,守陵人的后代居住地“九井十八寨”逐渐形成村寨,现在已经发展为46个村落。在西安城南30多公里沿线的广阔区域,分布有以大府井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共九个以“井”命名的村落,以及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众多以 “伍”“寨”命名的村落。另外,还有不少从事与守陵和祭祀相关的纸扎、棺木、制香、制蜡、制作花馍等古老行业为主形成的村寨,如三兆村花灯、炮里塬花灯纸扎、天王村制香、引镇制蜡等。可以说,附近村落的形成,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明朝秦藩王墓的影响。

简王井村里第七代秦王墓(白英 摄)

美石像生,岁月尽沧桑

这些陵墓虽然今天已残缺不全,但记录的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想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完整的皇家陵园是何等威严。而如今,曾经豪华的陵地,好多都是底部黄土裸露、千疮百孔,墓上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只有那些遗存下来的石像生,像一群守望着田野、守护着苍生、守候着岁月的行为艺术家,定格在祈祷的动作上。

大府井愍王陵前的石像生,虽然残缺不全,但尚能排列有序,行走其间,有—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石像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棱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双手持笏的文官和双手持剑的武官。华表上的蹲兽已不知去向,墓碑已荡然无存,有一具石羊和武官也没了踪影。

悠悠岁月(白英 摄)

细观这些留存下来的石像生,造型生动,雕刻极为精细,完全可以代表曾经石雕艺术的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尽管路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但神道两旁的石像生对称排列,使王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武将威武,文臣虔诚,形象生动,表情逼真。

长安区人民政府已经把明十三陵列入旅游开发规划,并着手考古勘探、招商引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少陵原上明十三陵旅游开发区会吸引世人的关注,先祖留下的瑰宝会重放异彩。

Hash:c09aae9c09f19474d3f85ea3200102e1e446bc64

声明:此文由 西安深度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