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城坛:城外拾遗多遗韵

代州(今代县古城建筑形制规整,威严而不失文雅,其发挥到极致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内涵,至今令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代州古城,四门十二楼,九街十八巷;有井的不算巷,有庙的不算街。要问庙宇有多少,大庙四十八,小庙数不过。城内城外皆遗篇,基本格局为“一城三关四坛”。暗喻画龙点睛的街巷格式、赋予社会功能的建筑布局,既有民居和谐之风,又有兵民互为之意。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整体格局以及建筑,体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展读代州古城设计,直让人扼腕叹息和心潮汹涌。

根据封建社会州、县的建制要求,州可以设四坛,故代州古城在城外四拐角设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和厉坛。代州建筑独特,基本上是参照京都皇城格局复制而来,因为代州一直是兵备道署所在地,拥有“五千年中华军事陪都”“三晋之肩背,神京之屏障”之称誉。特别是明清以来,代州建制格局无一不规模整齐,壮观恢宏,给人呈现一幅立体的肃威雅逸、文化多姿之画卷。

社稷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土地神、五谷神之处,位于古城西北二里处(今西北城拐角跑马道南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建;风云雷雨山川是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的场所,位于古城西南二里处(今西南城拐角加油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建;先农坛是皇帝天子每年亲临执梨躬耕之所,据传皇帝亦留有一亩三分地之说。帝王戏称自己在皇城脚下有一亩三分地,足以养家安身,告诉世人要珍惜土地。而在代州亦有州衙官吏亲耕之风。代州先农坛,位于城东二里(今东关陈家圪洞南),清雍正五年(1727年)知州高遐年建;厉坛祭祀,光绪版《代州志》载:“每岁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祭祀鬼神于本城之北郊,称为厉坛。”大致位置在城东北一里处(今北门水塔后),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

四坛建筑规制相仿,造型稳健,气宇轩昂,均建有山门一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成一进院落。典会行礼,四坛以先农坛为主,并会同社稷、风雨山川两坛陈设行礼。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喻盼盛世清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安康。因为在古时封建社会,农业占有绝对的社会生产力,民以食为天,故先农坛更接地气,更有亲农之意。

据地方资料载,过去无论由谁来主祀,都会把祭祀活动搞得既尊礼得体,又丰富多采。每年到了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一这三个民俗大节,代州城街坊商号、平民百姓多于两头不见红日之时,接送城隍出府。州人手执灯笼火把,怀着感恩、激动,一行队伍浩浩荡荡,仪式非常壮观。恭迎城隍至厉坛,虔诚祭告。

据老人们讲,过去代州新官上任要先去城隍庙祭拜。因为城隍是地方守护神,兼管阴阳二界。既负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需要,代州古城包括四座城坛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是无法复制的历史和消失的遗址,将始终定格在尘封的恢宏史卷中。

Hash:c1524a026e2cd444f8e793de4e3686e4738094f8

声明:此文由 秀容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