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江南水乡旅游,郑板桥故居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多年前,一个偶然,去兴化游览了板桥故居。在我的记忆里,板桥故居就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院中有几杆修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厨房里那一副对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那副对联的意思显明易见,很有可能就是板桥先生晚年的生活境况。
说起郑板桥,差不多人人皆知。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曾经是心中记挂百姓民生的县太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题画诗,是他心声的吐露。他是诗书画三绝的大才子,独创了飞逸的六分半书,行云流水的字,却是“乱石铺街”的“乱”字占了首位。他的瘦竹怪石,应该是精神的遗世独立吧。以上种种,让板桥郑燮成为“扬州八怪”中的标杆。郑板桥是扬州兴化人,小小院落就是证明。
第一次站在板桥故居里,正逢小雨的春天。淅沥的雨,为板桥故居增加了几分寥落的气氛,与“瓦壶天水”特别对景,于小院中的其他,倒记不太清楚了。
第二次去兴化,是一个初秋的周日,一家三口兴之所至的临时决定。天气算不上炎热,先生女儿皆是第一次拜访,我成了当仁不让的导游。一路上,女儿和我讨论“垛”的含义。兴化有很多以“垛”命名的村庄,那是水网密布的地域,高出水面的地方。
刚刚进入兴化市区,首先看到长安路的名字。兴化是县级市,用古都命名一条进市区的路,好大的口气啊。左边是一座桥,桥不宽大,但悬索直拉桥的造型很有新意;右边也是一座桥,用的是旧金山金门大桥造型。两座时尚特色的桥,应该是兴化人走出兴化,走向世界的象征吧。
很快,就到板桥故居了。知了的叫声里,门前的竹子,越发显得凉爽。进门,是我记忆中的院落。照壁的“福”字,表达了古人今人对美好生活的同样祈求,仿佛是新建。女儿和先生,对这袖珍的景点,忙忙地自去转悠,不需要我这个自封的导游了。
不同于我第一次的看到,在小院的左边,建了一座小小的花园。说小,比故居大。郑板桥当年显然不具备营建花园的实力。花园里,有太湖石点缀,还有一条不长的碑廊,镌刻了郑板桥的诗词代表作。园中的小亭子、小画舫和类似扬州个园借景的处理,处处凸显了南方园林的精致、秀美和小中见大的特点。美中不足就是周围民居的建筑,破坏了这个园林的整体美感。或者说,故居被包围在民居中间。我对板桥故居的重访,印象最深的是陈列室门楣上的“聊避风雨”和花园画舫里的“聊借一枝棲”横幅。两个“聊”,不但知足,而且无奈,绝不是“衙斋卧听潇潇竹”时候的心情,也不是“新竹高于老竹时,全凭老竹做扶持”时的心态,该是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和人生的曲折以后,历尽磨练获得的淡定与从容吧。画舫里还有一幅对联,印证了我的分析。对联为:有竹人不俗,无兰室也馨!颇有《陋室铭》的风骨,却无《陋室铭》的挥洒意趣。
离开板桥故居时,时间还早。索性进入市区中心,游玩八字街。这是一条不长的老街,麻石路面更像是宽一点的巷子。我相信,这里应该是兴化曾经的商业中心。因为扬州的引市街,今天我们认为是巷子,却是清代繁华所在之一。巷子里,有手工编制的竹制品等工艺品出售,不是非常有特色。倒是土特产大芋头看上去很诱人,忍不住出手买了几个。后来发现在高速路口前,有大量卖芋头的农民。这里的香芋,是特产之一。据说与荔浦芋头和奉化芋头一样有名。可惜我平时不太爱吃这类型东西,知道不多。回来尝了,炖排骨汤,果真名不虚传。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小兔子
Hash:d1d79842b2b9312e1992997ef87b7940f708dbda
声明:此文由 山水情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