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府挖出15具尸骸,姿态各异印证明史错误记载,明朝亡的不冤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历代亡国教训,大封朱姓藩王,以期拱卫皇室。但没想到的是,在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真的威胁到大明统治之时,朱氏藩王却纷纷未战先怯。
楚王、桂王、襄王等一听说起义军到来,顿时慌忙出逃。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坐拥巨额财富,却一毛不拔,直至城破被杀,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均成为了李自成的军资。
与这些藩王的狼狈相比,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却是难得的“另类”。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李自成兵围开封,面对外无援兵、内无军饷的危局,周王慷慨陈词:“城垣既陷,身且不有,而况于金乎?”将自己王府财富尽数用来奖励守城军民。
受此激励,开封军民士气大增,李自成连番围攻均未能破城,其本人甚至还被守军射瞎左眼,被迫退兵。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二围开封,同样无功而返。
不甘于失败的李自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初,发动了对开封的第三次围攻,这一次李自成一改前两次攻城策略,在拔除开封外围据点后,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方式。
没想到,这一围足足围了116天。开封城虽然已经到了人皆相食的境地,但闯军还是没能攻入开封城内。
正当第三次开封保卫战以平局收场时,九月十七日,黄河溃决,全城沉没。据明朝事后统计,黄河灌城后,开封37万军民幸存者不足3万。
对于此次决堤破城,《明史》记载的很明确:“九月壬午,贼决河灌开封。”也就是说,围攻开封的李自成为了攻破这座坚城,采取了掘开黄河堤坝的方式,导致生灵涂炭。
那么《明史》的说法正确吗?我们还得从李自成为什么要三打开封说起。李自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先后攻克河南大部州县,中州大地富商大姓皆躲入开封。可以说,此时的开封不仅积累有巨额的财富,而且还是李自成理想的建都之所。
所以,无论是出于抢掠金银以资军饷的需要,还是如《鹿樵纪闻》所言“自成欲据汴州自王”,李自成都要攻克开封这座堡垒。
但这就产生一个矛盾点,李自成既已围攻开封百日之久,城内饥疲困顿,这个时候突然将全城付之洪流,不仅得不到城池,更得不到城内金银财帛,而从事后“贼亦沉卒万人”来看,如果是李自成掘河灌城,有违常理。
水淹开封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呢?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的确在当年六月的劝降书中提到:“如各延抗,不日决黄河之水”。但这不过是恐吓之词。
因为当时的开封城城墙高大坚固,周王在听闻李自成来攻后,又募民修筑坚厚如高岸的羊马墙,而彼时李自成大军驻扎地却在堤坝南岸的阎家寨,黄河决堤对李自成的威胁远大于对开封城的威胁。
所以,虽然开封战事紧张,但城内军民却从未担忧过李自成会采取决堤灌城的方式。2019年对河南开封周藩永宁王府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
永宁王府遗址中先后出土了多达1600件金银玉器以及象棋子、簪等生活用品。此外,在前厅以及王府门前还先后发现了15具人骨遗骸,这些人骨姿态各异,均为泥沙倾灌掩埋导致的非正常死亡。
显然,永宁王府是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洪水吞噬的,财富、人员均未提前转移至高处。而另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九月,河决开封,贼先营高处,然移营不及,亦沉其卒万人”,可见李自成一方也是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决堤,匆忙移营。
这些证据都充分证实《明史》所言“贼决河灌开封”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崇祯十六年(1643),明朝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就曾怀疑开封灌城背后另有黑手,他在奏疏中提出:“严云京实为祸首……汴民惨死,皆云京一决为之。”
严云京是谁呢?开封围城时,严云京正是明军河北援军首领。明制,陷藩者斩。严云京统率河北援军驰援开封时,开封已被围百日,一旦失守,驰援不力的严云京有被问罪杀头的风险。
但面对彪悍的农民军,严云京又不敢贸然出击。所以,河南巡抚高名衡和推官黄澍提议掘开黄河提拔,水淹贼军。但没想到的是,迅猛的黄河水将开封城也一并吞没。
事后为推卸责任,明朝官员将责任全归于“贼所为”,黄澍甚至因坚守有功还升被为御史。
但就连身在北京的外国人汤若望都知道:“一位朝廷的将官想要把李自成的军队一举而悉行歼灭,所以他竟把河漕高出开封地势之上的黄河南岸土堤掘开,用河水向城之四郊淹灌贼军。他本来以为开封城墙可以能挡得住奔来的水波,城内不致受害的,但是结果怎样呢?李自成军队大部分俱得自行救出,但是城内居民俱死于洪涛中”。
真正被蒙在鼓里的,只有那位一心中兴大明的崇祯皇帝。身边聚拢着的都是这样一些文臣武将,明朝亡的实在不算冤。也难怪崇祯自缢前会发出“文臣个个可杀”的感叹了。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040f15d4b67c7eb1ca0bedca20f33a9353da084d
声明:此文由 纵古观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