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挖出半部“四川通史” 成都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12月5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度社教活动“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第二场 “走进考古现场·新川古墓群”成功举办。

35位通过“成都考古”微信公众号报名成功的市民跟随考古领队左志强来到了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新川考古工作站,一起探秘挖出半部“四川通史”的新川古墓群,亲眼见证了传说中的“白金三品”龙币,并参观考古专业人员制作汉砖拓片。这是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从战国延续至明代

古墓藏着半部“四川通史”

2020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发现了从战国至明代的千余座墓葬,时间跨度2000多年,其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串起半部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

转眼一年半过去,这处轰动一时的古墓群,后续整理与研究工作进行得怎么样?5日下午1时,35位市民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的带领下,走进考古现场。

左志强向市民介绍,2015年3月~2020年5月,为配合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的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这5年里,考古工作者们收获颇丰:不仅发现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而且揭露了千余座古代墓葬,时代自战国时期延续至明代,跨越2000多年历史,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

从这些古代墓葬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文物,尤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探秘古墓

亲眼见证传说中的“白金三品”龙币

左志强带着观众们在文物标本陈列室对文物标本及画像石棺,做了一系列近距离观察,并由“文物医生”给大家讲解这些出土的碎片是如何逐步通过科学手段一步步恢复到高度接近当初成品状态的修复过程。这场活动也是考古领队带领市民一起领略美的历程,从发现文物之美到考古研究思辨之美。

观众们对带有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汉代铸造的货币为何会出现外文字母呢?左志强告诉大家,据考古人员推测,这件“铅饼”应是“白金三品”之一的龙币。他同时提到,历史上汉武帝发行“白金三品”,其实是在连年征战、开疆拓土、国家财政面临困窘时的选择,更像是一种巨额“虚币”,也引起了民间大规模的盗铸。“新川创新科技园发现的实物含铅量较高,因此命名为‘龙纹铅饼’,可能是民间盗铸时加了铅所致。这种巨额虚币最终只流通了5年就淡出历史舞台。”

此外,那串可能来自海外的拉丝工艺玻璃珠项链—“印度—太平洋珠”,则可能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到了成都,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西合浦登陆后进入四川盆地,进一步证明了古蜀地区早在几千年前就与海外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随后,左志强又带大家来到了工作站附近的新川古墓群考古发掘现场。左志强介绍,位于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的屈家山Ⅱ号墓群中,以汉晋崖墓为主,发现大量三国两晋时期崖墓,为探讨成都地区汉晋崖墓演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新川古墓群为何延续2000年?

考古领队为市民释疑

在活动现场市民化身“十万个为什么”,纷纷抛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崖墓是四川的特色?”“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作为深耕考古一线的专家,左志强耐心的回答着大家的问题。有市民问:“为什么新川科技园这里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崖墓?”“首先汉晋时期广都城就在这附近,人口众多,出于实际需要加之古人习惯将墓地选择在高敞之地 ,因此古人将墓葬区选择在了这里;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尽量不占用可耕地资源以减少对生人生活的影响;另外,新川附近的龙灯山公墓从战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大家也有可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左志强回答到。

左志强告诉观众们,由于汉代墓葬厚葬成风,常遭盗墓贼光顾且不易保存,故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而墓群中幸存的一座完整的汉末三国墓,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墓葬是人类文明史较为特别的一种存在,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遗存的集大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映,既关乎生,也关乎死,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类墓葬史也是一部人类生死观的文明史。

(本文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Hash:71e9ab9df50b58e2f01bb03d547b6a7c11a75fb5

声明:此文由 封面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