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之张家湾城遗址及通运桥(第2期)

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经济命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7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时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带您了解通州解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请和小文一起

去看看通州不可移动文物

张家湾城遗址及通运桥

的前世今生

张家湾遗址

年代:明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张湾村旧址南口

范围:东临京杭大运河故道,南临萧太后运粮河,东北临通惠河故道,北为村中闲置地

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

2013 年10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当地长久以来流传的说法,张家湾村在辽代时为萧太后的养马圈,以北齐所筑土长城遗址为其东围墙。萧太后运粮河于此汇入潞水(白河)。元代时,万户张瑄督查海运至此,才开始渐渐有张家湾之名,通惠河亦于此汇入潞水。此处为大运河北端大型码头,因此成为水陆要冲。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保卫漕河命脉和拱卫京师,加强防备蒙古兵侵扰,而抢筑张家湾城。

城不方正,随河就势,只有北垣稍直,余墙均有弯曲。四面各建有城门楼一座,互不直对,在东垣西折处辟有一扇便门,又建有3处水关。后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四十年(1612)、崇祯四年(1631)重修,清代也曾“间有修葺”,但无记载。至光绪九年(1883)时,城墙多圮,而城楼尚坚固,启闭如旧。1937年“七七事变”后,此城为日寇占领,开始拆城墙、建炮楼。1945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据此地,拆除各城楼。1958年后,生产队拆除城墙砖块卖钱。“文革”期间,城心夯土全部被挖用。今所余城址,均因单位或村民依靠残城作为院墙而有所保留。

张家湾城遗址西段长约200米,今只余内甃砖壁,残高1~3米不等;东段长约120米,其中近南门一段20米,于1992年按原貌重修,其余的则按原状修缮。2007年,南门城楼按原样重修门洞、城台。该村旧址到处可见到城砖残块,且有不少带有印记,诸如“直隶常州无锡县造”“嘉靖三十八年窑户耿珍造”等,均系苏、皖地区烧制。

通运桥

年代:明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张家湾城 遗址南

通运桥在张家湾城遗址南萧太后运粮河上。此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称南门板桥。因横跨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桥南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货船码头,南北物资交易运送均经过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时圮时修,影响运输。故在万历三十三年,明神宗敕建石桥告竣,赐名“通运”。

咸丰元年(1851),通州绅士丁鹤皋捐资重修桥面;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自天津入犯北京,联军烧杀淫掠,途经此桥。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重蹈旧辙,再践此桥。“文革”期间此桥遭到严重破坏。2002年,张家湾古城文化景观被列为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文物局拨款近百万元,对此桥进行修缮。2003年竣工且断绝汽车通行,以保护桥体安全。

该桥南北向,为三券平面石桥,全长39米,宽10米。桥身由花岗岩石块砌成,中券弦长9米,侧券弦长7米。出任江淮流域之官员,入贡北京之使节,南去北来之文人墨客,走水路者多于此上下船,曹雪芹祖孙三代来往于京宁之间,亦于此登舟南去,下船入京。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Hash:c6d30c501ad06366605c787b5f95f5402f416b11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