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家墓"

【解读"余家墓"】

文/余作栋

很早就想写写我的家乡"余家墓",因为它写满了我的整个童年记忆。龙港镇平等社区"余家墓"是我出生的地方,从我刚开始懂事起,我就知道余家墓是做粉干的,至少我父祖辈几代是从事粉干为副业的。起早贪黑,这是余家墓挨家挨户做粉干所必须安排付出的时间表。

小时候的我就习惯性地跟着大人们早早起床,特别是冬天,可以在烧粉干的锅炉旁边取暖,在清晨,我就按照奶奶的嘱咐,拿来一个碗,在碗里倒满水,再在碗里放上一根稻草,这样几个小时过后,我就拉起了稻草,此时就掀起了一块"碗形"的冰块,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做粉干也经历了几多变化,刚开始烧粉干的材料是稻草,后来就是煤块,现在有些人家都烧布角料。那时候的工具是木制风箱,就是费力,但是这不耗电,后来每当停电时,偶尔都能派上用场。现在烧粉干的是吹风机了,马力十足。当时磨米的是用石头,很是用力,不像现在有磨米机器。那时候卖粉干都是把粉干装在了箩筐里,然后用扁担两头挑着两个箩筐去挨家挨户去吆喝叫卖。卖粉干,卖粉干啦……

余家墓从事粉干加工为副业,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余家墓人。一般都是女人们在家里加工粉干,小孩子都很自觉地帮忙,我就小时候特别懂事地帮助大人们做粉干,于是经常性地上学时的衣服都有点脏兮兮地,也经常性地在上课时打磕睡,因为早起的缘故。

可能是耳濡目染做粉干的辛苦,从小的我就励志一定要读好书,不再像父母亲那样辛苦地做粉干,还好,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挺好的,而我的父母也像其他家长们一样,再苦再累也要培养子女读书成才,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与无奈。

余家墓这个地方,分成余南村与余北村,其实余家墓分成了八大块:

余南村:南岸底,南河,门前岸,上尾头去。

余北村:下底垟,队后,桥头边,底头岸。

余家墓这样划分其实也是按照河流的支流隔开为取名的,譬如"底头岸"这一块的周围是被河流给包围的。

去过余家墓的人都知道,余家墓的中心桥边上有棵大榕树,树下总有一些谈笑风生的人们。据说此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说起这棵树,那时候的我们在旁边上学时,就传说有学生爬上这棵树去小便,后来就掉到河里淹死了,我们当时也是听着大人们都这样传说的,不知道真假,但自此以后就没人敢去爬上这棵大榕树,仿佛这棵古榕树一直在庇护着余家墓一方水土,一方平安

从历史演变来看,余家墓的祠堂一直都放在了余北村的桥头边,2003年据说是花了300多万去修葺重盖的。当然2003年之前的余家墓祠堂很旧,曾经的宜东小学就是与祠堂挨在一起的,当初的我就是在宜东小学就读,那时候的宜东小学内,有个戏台,我对于这个戏台记忆非常深刻,因为当时,我们这个戏台是我们每学期"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的领奖台。

当时我的那些老师们包括班主任现在还有在余家墓小学教书呢,不过现在叫做曙光小学了,也只有个别老师还在吧,不过二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老师如果还在教书的话都已经几近退休的年龄了,如果我猛地回去,恐怕是认不出来了,虽是物是人非,但是师生情感是无法从心中磨灭的。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余家墓很少人家有电视机,余北村只有区区的几家有彩电,甚至是黑白电视机,也是家中至宝啊。每当夜幕降临,有电视的人家的晒谷场上早早就坐满了人,因为人太多,电视机不得不放在了晒谷场上放映,俨然是一个放露天电影的场景。

那时候的电视剧有"万水千山总是情""霍元甲""上海滩""一剪梅""乌龙山剿匪记"等等。而那时候的余家墓的人家办喜事,如果觉得要办的体面些,就是放映露天电影了,"方世玉""少林寺""侠女十三妹""南北少林""上甘岭""赛虎""五女拜寿""天仙配"等等。

父母这一辈的生活与我们是有区别的,我记得我母亲结扎的地方当时就随便被安排在了当时平等乡的电影院里,因为那个时候的平等卫生院没有那么大的场地。我也曾经小时候亲眼所见,哪怕是隔壁邻居也为了几块石头大吵大闹的,也有为了一点点门前屋后的地皮据理力争,那时候吵架也成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特别是种族派别的竞争更加突出,譬如余家墓有"大房""二房""三房"之分的,也曾经看到一个村的某户人家与某个村的某户人家有些私怨,因为调解不了,就动用全村的力量,武装起来,甚至几百号人拿起红缨枪,就浩浩荡荡地去那个村去理论。

如今的余家墓,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公路马路贯穿其中,路边都已经安装上了明亮的路灯,种上了花草树木。河堤坝都已是岩石铺垫,栏杆也用上了花岗石岩石。河边正是春花绽放,美不胜收。

余家墓公路沿线,好几幢套房矗立,公路边上有着上规模纺织厂,特别是大小粉干厂就扎营在附近,余家墓粉干正在走向规模化,品牌化,有些粉干厂年产值达到了几百万,小的粉干厂年盈利至少也是几十万。虽然挺辛苦,但是看到生活天天富裕起来,余家墓人的心中自然乐开了花。

余家墓的历史算是比较悠久的,于嘉靖年间倭寇窜犯沿海,居民纷纷外逃,土地大片荒芜,至万历年间平阳知县郭以隆下令招垦,余家墓余姓由闽古田杉垟迁入。但是余家墓也一度处在了比较尴尬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步伐缓慢,许多村里的有钱人都纷纷举家搬到龙港城区或是宜山镇内。但是,省一级公路的灵海大道经过余家墓,村民们出村便捷不少。

乡情绻缱。离村二十年的我时常会回到给予我最初成长的这片土地,寻找内心深处的童年。任凭蹉跎的岁月改变了我的容颜,会有人生的迷茫,是袅袅炊烟升起的村庄给予我坚强,一股暖流涌进胸膛,在我的心头荡漾……

文/余作栋

温州市柒零叁网金牌写手

夜静听特邀网络作家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主播:高洁 文字作者:余作栋

编辑:龙港大叔新闻

Hash:e9d2a39aeb629460a8d993790cdc4b9c170f33ed

声明:此文由 龙港大叔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