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农民”墓,京沪高铁为它绕道多花2.3亿,墓主人是谁

导读:2003年底的一天,时任安徽凤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唐更生,在对县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巡视时,意外发现在一座墓葬的周围,有人正在打桩勘探。

见状,他立刻上前制止了工人的勘探,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定范围内,是不能进行地下勘探的。

经过询问,他得知勘探的人是隶属于中铁第四勘察院的测绘大队,正在对即将修建的京沪高铁沿线进行前期的测绘和勘探。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文物工作者,唐更生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京沪高铁决不能在此穿过去,因为这座墓葬虽然埋葬的只是两位“农民”,但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早已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京沪高铁要穿过的墓葬是位于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的明皇陵,这座墓中埋葬着农民朱五四和他的妻子陈氏。朱五四和陈氏是生活在元朝末年的穷苦百姓,当了一辈子农民。不过除了农民身份外,二人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显赫的身份,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母。

据《明史》记载,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的老家淮北地区发生了旱灾和蝗灾,饥民遍野,饿死者无数,继而引发了瘟疫。在这场大灾中,朱五四和陈氏相继染病去世。因为家中贫穷,朱元璋和哥哥只能将父母用草席裹了,草草安葬了事。

没能让父母入土为安,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最为愧疚的一件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刚刚被册封为吴王,就立刻派大臣回到了老家,修建陵墓,将父母重新风光大葬。到了1368年,他称帝建立明朝后,多次前往凤阳拜谒父母陵寝,并不惜人力物力,重修和扩建了陵墓的范围,一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才全部建成竣工。

明皇陵是明朝的第一座皇家陵寝,埋葬的虽然不是皇帝,但陵墓的等级和规模却丝毫不比皇帝陵差。整座陵墓分内外三重,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皇陵神道总长257米,设石像生32对。为表示对父母的孝心,在陵墓完工时,朱元璋亲自撰写了“大明皇陵之碑”,也称“御制皇陵碑”。

虽然在明朝末年,明皇陵曾毁于战火,但仍有大量的石像生和宫殿遗址保存了下来,对于研究明朝皇家陵墓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早在1982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京沪高铁要从此处穿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明皇陵地下墓葬造成破坏,更重要的是,凤阳另外一处历史遗迹——明中都城遗址,在格局上是与明皇陵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现在京沪高铁恰好从两大遗址间穿过,就破坏了这种整体性。

所以在回到单位后,唐更生立刻将情况写成了书面报告,向上级文物部门和政府进行了汇报。接到报告后,凤阳县和安徽省文物部门非常重视,立刻派专人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取得了联系。

经过沟通,文物部门初步了解了情况,原来在高铁线路选址时,设计单位有意避开了明皇陵,在距离200米的地方穿过,但并没有考虑到明皇陵北朝中都城,两者相望的整体性布局。

接到凤阳县文物部门反馈的情况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先后派出了四批专家,前往明皇陵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多次与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进行商讨,最终认定高铁现行路线,将会入侵明皇陵和明中都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会对文物古迹造成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决定将高铁改道,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重新设计此段高铁走向。

改道花掉2.3亿,专家称值得不后悔

在保护文物遗迹的前提下,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重新设计了京沪高铁凤阳段的线路,与之前的线路相比,改道后的高铁线路完全避开了文物保护单位范围,整体长度增加了1.3公里。

据高铁方面的专家介绍,虽然长度只增加了1.3公里,但改道后的高铁要跨越河流和水库,为此比原来要多修一座6公里的桥梁和一条近300米的隧道,最终整个工程的造价要多花2.3亿元左右。

对此文物专家表示,明皇陵是明代修建最早的皇家陵园,现存的石像生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

陵园中由朱元璋亲自题写的“御制皇陵碑”,碑文长达1105字,他一改古代帝王歌功颂歌的风格,用朴实的语句,真实的讲述了朱家先祖艰辛的生活,和自己戎马生涯的经过,是研究元末明初历史最为珍贵的史料。

所谓黄金有价,文物无价,明皇陵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花2.3亿元保护这样一处国宝,专家表示很值,并不后悔。

Hash:ed5b9739c5cd68f68f249a09ee3fcaf60f2f01f9

声明:此文由 幽州校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