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名府故城
--------柴元魁/文
大名府故城位于今大名县城东大街镇一带,以现在的大街镇魏州、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现在的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个村庄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大运河(现称卫河)在城东临城而过,是古运河岸边上一颗隐逸的历史文化明珠。
大名府故城宫殿区遗址
大名府故城宫殿区遗址
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至明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其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金、元、明9个朝代、历时1042年。
今北京、天津两市全部、河北大部、河南、山东两省北部、内蒙古东南、东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俄罗斯远东的东南部及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
田弘正、何进韬、何弘敬、乐彦祯、罗弘信、史思明,五代的杨师厚、李存勖、郭威、柴荣,北宋的王钦若、包拯、寇准、吕夷简、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地居过官从过政。唐中期天宝年间(742-756年),魏州(今大名)人口已由13万增至110多万,成为全国闻名的“河朔重镇”,城西水运发达的运河水系,曾使这座故城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素有“手工作坊排成排,饭庄酒楼门对门”之说。诗仙李白曾沿运河游历,看到魏州的繁华、富庶,欣然提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这个时期,便是大名府历史上第一次兴盛时期。北宋初年,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契丹民族(后称辽)在大名府故城修建了宋代的北京。宋太宗、宋真宗亲征讨伐契丹时,都曾驻跸大名府故城督战。史志上记载大名“环漳水而襟卫河,面太行而抵沙麓”,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世称“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域,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朔重镇”,甚至有“昔谓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王;猾贼据之,令天下不安”之说。
《宋大诏令》载宋真宗谓大名言:“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亚然北门,壮我中华”,足见其地理位置具有“固形势以控扼天下之枢”的重要性,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相寇准督阵大名府时曾出楹联赞:“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正式称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的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
现如今大名府故城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她所蕴含的九朝历史文化风韵和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仍被世人广为追忆和称颂。
历史上大名府故城从建到圮,历经多次兴建与修缮,但建筑形式和规模,主要源于唐宋时期。为此,我们对大名府故城称为唐宋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城墙红寺段遗址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武阳郡复为魏州(今大名)。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当时的魏州(今大名)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号称“河朔四镇”(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卢龙镇,治幽州,今北京;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益都),魏博居四镇之首,首辖贝、博、魏、卫、相、澶等州(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市、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市、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澶州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从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直至唐代灭亡的100多年间,除田弘正归附朝廷外,魏博始终不受朝廷节制。当时民间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说。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附马都尉田悦(田承嗣的侄子)在魏州叛唐称“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征调辖区六州百姓,沿魏州城西的河门旧堤扩筑外城,至此,魏州城方圆80里。城由内向外分为王城(又称牙城、皇城、内城)、罗城(又称中城)、大城(又称外城)三层,号“河北雄镇”。王城是罗城、大城的中心,王城有东、西、南、北4座门,内有武德殿、文思殿、画堂、寝殿等4座殿堂。罗城周长40里,建有5座门,南为南砖门、观音门,其它三面分别为橙槽门、冠氏门和朝城门。大城周长80里,建有8座门,南、北、东、西各2门,分别为南门、观音门、北河门、魏县门、冠氏门、朝城门和上斗门、下斗门,此为大名府故城第一次大规模的兴建。时有“魏博六州(时,魏博领魏、博、贝、卫、相、澶6州)户口,天下之半”之说,由此可知,当时魏州已是可与都城长安(时,长安城周长73,4里)相媲美的全国大都市。五代时期大名府故城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除后梁外皆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国都或陪都)。这一时期,大名府故城略有修缮和改建。后唐庄宗李存勖于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四月,在此建都登位称帝后,将魏州改名为东京兴唐府。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又将这座城改为邺都广晋府,为其陪都。并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闰月,将邺都宣明门改为朱凤门,并改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堂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其门悉从殿名王城(即皇城)四门,依东西南北顺序分别称作万春门、千秋门、乾明门和玄德门。改罗城南砖门为广运门、观音门为金明门、橙槽门为清景门、冠氏门为永芳门、朝城门为景风门;改大城(即外城)南门为昭明门、观音门为广义门、北河门为静安门、魏县门为应福门、冠氏门为迎春门、朝城门为兴仁门、上斗门为延清门、下斗门为通远门。后汉乾佑元年(948年)三月将这座城又改名为大名府,并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为大名府名的正式发端,也是大名县名的初始。之后,府县同名,大名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为防契丹南侵,宋仁宗升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的陪都,朝廷拨库银十万两,由宰相吕夷简主持,改修外城,增建宫城,使大名故城周长为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其势略如都城”(时,开封府城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使其与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并称四京,这是大名府城四为国都、六为陪都中时间最长、最有影响的一次都城史,长达86年。
一、撤去八十里外城,以唐朝罗城为京城(即外城)基本轮廓,周长为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有内外城门17座。南城建有3门,东城、西城和北城各建有2门。南城3门:中为南河门、东为南砖门、西为鼓角门;北城2门:正北为北河门、西为北砖门;东城2门:正东为冠氏门、东南为朝城门;西城2门:正西为魏县门、西南为观音门。又引御河之水经西渠穿大名府故城而过,并修建水关2个,上水关为善利(关)、下水关为永济(关)。宋元丰七年(1084年),废去善利、永济二关。
二、修内城为宫城(即皇城),周长为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宋真宗驻跸行宫,建有5门。南城3门:中为“顺豫门”、东为“省风门”、西为“展义门”;东城为东安门;西城为西安门。当时未设北门,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北城建门1个,为靖武门。南顺豫门内东西各有1门:为左宝成门、右宝成门。往北为班瑞殿,殿前有东西两门:东为凝祥、西为丽泽。班瑞殿东南是时巡殿门,往北为时巡殿,殿前有东西两门:东为景清,西为景和。再往北,依次为靖方殿和庆宁殿。
三、宋熙宁九年(1076年),北宋又改故城京城(即外城)正南的南河门为景风门,南砖门为亨嘉门,鼓角门为阜昌门;改正北的北河门为安平门,北砖门为耀德门;改正东的冠氏门为华景门,东南的朝城门为安流门;改正西的魏县门为宝成门,西南观音门为安正门。华景、安流、宝成、安正四门之内各修二重门1座,分别取名为春祺门、巽齐门、利和门和静方门。华景门(原冠氏门)和宝成门(原魏县门)外各建瓮城(又称月城、子城)1座,东为泰通,西为宣泽。
历史上大名府故城曾经有过三次较为有影响的为都(国都、陪都)史。
第一次是五代的时候,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此建都登位称帝。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在打败后梁(亦称朱梁)占据魏州(今大名)后,在皇城南边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大唐(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以魏州原府舍为宫殿取名“兴圣宫”。同时,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县衙在魏州城里的元城县改名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元城、贵乡两县都是现今的大名县)。当年攻克开封,灭掉后梁,统一了黄河流域,辖有13个节度、50个州。同年12月,后唐从东京(今大名)移都洛阳,降东京兴唐府为副都。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名为邺都。
第二次是北宋宋仁宗时期,在此建陪都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逐渐强大起来,便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今北京以东蓟县、通县之处),声称南侵宋朝。宋仁宗召集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官员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迁到洛阳;二是主和派,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割地、赔金;三是以丞相吕夷简为首的抗战派,主张迎敌北上,把大名建为北京,敌若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他说:“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焉?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反长彼势;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第三次是金天会八年金封藩国大齐皇帝刘豫在此建都。12世纪初,北方女真强大起来,于1125年灭掉了辽国,臣服了西夏。接着又进兵中原,南下攻宋,两次攻破宋京汴梁,俘去了宋徽宗与宋钦宗,于公元1127年灭掉了北宋,从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起了一个金朝。为便于统治,金于金天会八年(1130年)九月在中原(冀、鲁、豫)地区建立了一个藩国(藩辅),国号大齐,立原北宋济南知府刘豫为大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金朝之子,建都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年号阜昌,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阜昌元年。金太宗天会十年,阜昌三年(1132年)四月刘豫从大名迁都汴梁,改北京(大名)为北都。金太宗天会十五年,阜昌八年(1137年)十一月金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后改封曹王,迁居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而死。刘豫当皇帝共8年,其中以大名作国都2年,作副都6年。
大名府故城城址现存2处重点保护区: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府城墙遗址,位于铁窗口村东南,地表保存有一段城墙,高6至7米,宽15至17米,长约140米。另外,还有几段城墙最长约180米。这几段城墙都能看到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附近随处便能看到瓷片、陶片及当年的砖瓦。大街遗址,包括魏州、御营、双台三个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全部埋于地表以下3至5米处。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1米以下即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宫殿区遗址遗存有丰富的陶瓷等文物残件。当地群众取土时不断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土有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旗杆座等文物。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优于其他废弃的城池。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大名府故城是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若对之进行发掘,必将会填补我国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项空白。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作为宋代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440c85f31881d9cb24a9be6d0fea707a35f6c7f4
声明:此文由 大名信息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