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一游:2017春季武昌城北片考察行记之十七(易亚伟)

武汉的春天少有晴天,幸得老天帮忙,周六无雨。我们得以去成昙华林,在遗迹被风华前听他们讲武汉这座城的故事。

因为行程较远,小米老师安排我们1点30在螃蟹地铁站集合,因为中午我和另一位同学去参加一个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紧赶慢赶却还是误了点。幸好有地图导航,我们终在大部队考察开始前找到了他们。但我们还是错过了正在美院举行的研究生艺术展,但我却并没有感到惋惜,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探访以前的记忆。

在美院门口队伍集合后,小米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向美院内部进击。穿过一个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树白色的樱花。以前只是在动漫里见到过樱花,这次见到发现樱花之美果然名不虚传,仿佛是天空的云朵一样。往南走约十步,我们到了朴园和榆园。这两栋都是美式花园别墅建筑,以前是华中大学教授楼。

朴园是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老先生的故居。得名于门口那棵经历三百年风霜的朴树。树干分成两半,一半已折断,另一半被用铁条支撑着,虽然这棵树已经年龄巨大,但它的枝头每年总会在发出新的枝丫。小米老师站在树旁边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武昌城的城墙所在地。榆园得名于门口的大榆树,目前好像是被改建成了咖啡馆,让人有点淡淡的悲伤。

出了门,仿佛跨越了时空,一堵红砖墙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这里是云架桥 ,以前官兵就是走这里运输粮草。”这个坡很长,但却比较平缓。顺着坡往前走,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棋盘街。

没想到老师带我们看的历史遗迹居然这么破,更没想到这些圆顶的房子里住的居然有人家。“我们现在算是私闯民宅喽。”这些房子虽然老旧,但却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旁边的居民小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西方阁楼式建筑了吧。房子顶有一个奇特的“老虎窗”。透光性应该挺好吧。

桃花拍完合照,我们继续向前出发。往前是一条十分狭窄的路,遇到车过,我们的队伍就只好站在两边“夹道欢迎”。路两边画满了奇奇怪怪的涂鸦,不愧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涂鸦果然独立特行,就是不知在夜里会不会吓到人。

走着走着,小米老师突然卖了一个关子:“等下你们会看到一个历史书上见到过的东西”。我们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往前又走了5分钟,小米老师像哥伦布发现宝藏一样,指着路旁边的一堵墙向我们招手,我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定睛一看,呵,原来是一块刻有字的青砖,细细地看字是“署武昌府孙延乐造”。这正是我们以前思修老师在课上和我们讲过的,古代为了明确责任,勒令工匠将自己的名字刻到自己做的东西上。我忍不住在心里窃喜,今天居然在这里见到实物了。

这应该原本是城墙的砖,城墙拆除后被用来建设民宅。我又禁不止叹息了,这么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居然在这里慢慢被风化成粉末,他们难道不应该待在博物馆里让后人瞻仰吗?

看看旁边的牌子,原来我们已经到了半园。门口上有块石匾,上书“半园”二字,是民国二十七年谭先生的手笔。旁边是一个烟酒副食店,这里现在是民居,两个萌萌小女孩围着我们跑来跑去,时不时会跑到镜头里和这座古建筑抢镜,让我们忍俊不禁。

继续前进,我们来到了下一个目的地----私立武汉中学,这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无数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走过了马家巷,穿过了双柏前街,我们到了湖北中医药大学。走进最吸引眼球的是一栋三层学生公寓,红砖玻璃窗,充满了浓浓了历史气息。原文华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从外观上看难以分清,但其内部的风格却迥然相异,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是周末,并没有进去参观,也算是一个遗憾。

在往前到了原文华大学神学院,这的建筑明显被维修过,只有门口数十根柱子,好像雅典神庙一样的建筑。可惜现在是学校办公用房。往东走约百米,一个大操场出现在我们面前,小米老师却指着前面一个建筑告诉我们,那个是全亚洲最早的学校体育馆,我们从学校外面进入了体育馆。虽然它外面看起来十分古老,但内部却是十分现代的。

从中医院忘北走约三分钟,我们到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接待我们的是一个阳光的大学长。看着硕大的天主堂,圣母的雕像,以及门口开放的茶花,心一下子安静了起来。

从昙华林大石头往东走,穿过繁华的小巷,小商小贩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前往我们下一个目标,一个天文台,但却无比破旧。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的炸弹毁掉了一半,只剩下另一半在原地矗立,时候已经不早,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在去欣赏瑞典式建筑的红瓦了。虽然很疲惫,我们仍坚持去拜访一下石瑛的旧居。很幸运,工作人员允许我们进去参观。石瑛旧居门前有一株开花的铁树,感觉十分奇特,包含了浓浓的历史感。

从美院门口到石瑛旧居,我们走了近15公里路,而我们仅仅只是大致浏览一遍,并没有细致的欣赏。文物保护又有多少路要走呢?但无论多远,我们总是不能停下脚步。岁月悠悠,花开花落。时间将人类留下的所有的痕迹慢慢抹去,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叹息,更应当付诸行动。从时间手里抢救古建筑。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故事,有我们的根。

Hash:70027d8d2fe61942becb46e3f3e83882894dec3b

声明:此文由 老夏微课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