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端午假期读懂这座城----老汉口的回忆
这个端午假期
我就想好好看看这个我爱的城市
一个转角,一个世界
用艺术的视角读懂这座城——老汉口的回忆
武汉这座城鲜有人会用“文艺”这个词来形容她,“大”“乱”“热”这样的标签,其实已被深深烙在了这座城的历史中,可即便这样,生活于这座城的人们依然深爱着她。每个人心中都有这座城的独特面貌,流淌在画笔下的色彩,绘在画纸上的轮廓,艺术家用他们的方式,为这座城的一街一景留下艺术的印记。下面,我们将通过武汉艺术家的作品,以艺术的视角来读懂这座城。
作品名称:百年老巷泰兴里 作者:李乃蔚
武汉画院院长李乃蔚的《百年老巷泰兴里》画出了最具武汉特色的“竹床阵”。有人曾问:“他这竹床两头的竹子怎么出头这长?我们那时候的竹床两头不出头的,容易把伢们撞到。”李乃蔚爽朗地回答:“观众是对的,其实我们家以前也有竹床,我知道这竹床两头没这么长。但是从绘画角度来说,画长一点构图上好看些,免得一条直线过去很单调。而且最古老的竹床哪有这讲究,竹子也出头很多的。”
作品名称(左图):将消失的风景——智民里 作者:刘昕
作品名称(右图):旧租界的俄式建筑 作者:朱晓果
朱晓果曾这样描述汉口的旧城区——“汉口的旧城区确有它教人想念之处。高大茂密的法桐掩荫着小街,街两边的旧屋弥散着旧租界的气息。一些带尖顶的阁楼和墙体斑驳的教堂散落在繁华闹市的背后,至今仍是美术院校学生写生的地方。……我们的青年时代伴随着灵魂的飘泊迁徙早已远去,精神空间已被时间异化,当疲惫的身躯坐在欲望的台阶上回望时,我们听得到从心灵深处飘上来的叹息。”被时间异化的,何止精神空间,朱晓果笔下的旧租界的建筑尚存,而智民里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永远的消失了。
作品名称(左图):水塔 作者:陈勇劲
作品名称(右图):红房子——汉口水塔 作者:郑源臣
“在武汉,哪怕生活得时间很短,也会知道中山大道上的水塔。在很长的时间里,它就像一根高高的桅杆一样,孤独地立在长江的北岸。晴天的日子,隔得很远,也能看得到七层楼高的水塔在阳光下焕发着红色辉光。它曾经是汉口的一个重要座标点。我们要向人讲述一个地方,多数的时候都会取水塔为原点,然后沿着它的四周展开方向和里程。有时候我会觉得,中山大道上如果拿掉了水塔,它一路的风景就灭了一半,中山大道就难以成为中山大道。对于汉口来说,水塔几乎无可替代。对于汉口人来说,水塔同样无可替代。”——方方
这就是武汉人对汉口水塔的情结。
作品名称:江汉关之二 作者:冷军
用废铁皮锈蚀在宣纸上所做而成的画面,锈迹斑斑的印痕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宣纸,这种蕴含着强烈中国元素的材料,搭配上锈铁皮,西方与现代的元素强压于宣纸之上,留下的痕迹,是画面,更是历史。
作品名称:老建筑——老汉口火车站 作者:罗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官员为保性命,在这里,登上了现代化的火车,逃亡北方,抛下了清王朝的一统江山;抗日战争时期,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从这里北上抗日,终得马革裹尸还;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以身殉国,灵柩经大智门车站运抵武汉……这一段段往事为老站书写了一页页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沧海桑田,昔日的火车站台及横跨汉口闹市的京汉铁路,已变成宽敞的京汉大道,架空而过的城市轻轨交通列车,飞驰在曾经辉煌百年的京汉铁路旧址的上空。
作品名称(右):汇丰银行 作者:吴昊
在沿江大道的一旁,各个租界傍着长江一侧,也曾经坐落着若干家外国银行,其中建筑风格最为经典,样式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当年英国的汇丰银行。这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建筑在百年之前的汉口口岸可谓首屈一指,在银行业内独占鳌头,当时的汇丰银行直接控制着汉口海关关税,为英国的海关金库,其业务最为繁盛,势力也最为强劲。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大楼建于1920年,由汉口三义洋行设计,上海三合兴营造厂承建,建于1920年。总造价为13万余元。大楼建筑面积为2142平米,楼高21.9米,是一座地上4层,地下一层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整幢建筑充满18世纪欧洲巴洛克式与19世纪新古典的混合风格,显得非常华丽典雅。
一个转角,一个世界
在这里,有古朴的小巷,也有繁华的街道
它们纵横相连,织就了老汉口与新汉口的交错记忆
——END——
来源:武汉文艺范
-推荐阅读-
如果你是一枚吃货,爱吃、爱玩、爱分享,那么你懂的,微信加吃喝玩乐君吧!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
Hash:7a1c1e6340b62fda705c7d76ff1ea0646e0d1372
声明:此文由 武汉吃喝玩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