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历程 卓越的篇章——写在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之际

关注「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化 生 学 院 」

20年前的5月27日,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开启新的发展之路,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把务实重行的坚定步伐留在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20年后,当五月的鲜花再次开遍校园,武汉理工大学已实现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历史性跨越,交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答卷,向着卓越再出发。 在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之际,郁郁马房山、悠悠水运湖、葱葱伯乐山,共同见证着全体师生员工和60万校友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用不懈奋斗之伟力书写的辉煌荣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合并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是年轻的,溯其校史却教泽绵长。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春,湖广总督张之洞上疏“于洋务局内设立工艺学堂”。是年, 湖北工艺学堂正式设立。作为中国实业教育的先驱,湖北工艺学堂奠定了武汉理工大学的百廿根基。携湖北工艺学堂不息传承之余韵, 武汉工业大学汇南北两支三脉(湖北工艺学堂、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建筑工业学院)融合发展之成果,走过世纪沧桑、历经百年变迁;起航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以促进海事建设为宗旨”而建立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这艘远航巨轮,历半个多世纪,扬帆奋进、劈波斩浪;肇始于新中国大建设火热年代的武汉工学院,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四十余年风雨兼程、一往无前……史册彰彰,积厚流芳。 学校发展变迁铭刻着先辈们怀爱国之心、扬报国之志,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的不朽传奇,承载着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上下求索的光荣与梦想。

合并组建、焕然而生的武汉理工大学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教育报国初心和立德树人使命镌刻于心,坚持党建引领、办学思想引领、战略规划引领,凝聚新力量、汇聚新动力、踏上新征程。学校通过(第一个十年)整合融合与夯实基础,实现了整体实力的重大突破;经过(第二个十年)内涵建设和快速发展,实现了学校“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世界一流”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为学校最终建成“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砥砺奋进的新征程。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办学治校首位。不懈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党的建设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融为一体,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是踔厉奋发的新征程。学校坚持办学思想引领,科学把握融合与发展、特色与创新、服务与共建的辨证关系,提升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思路,提出“以融合求发展·以发展促融合”“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的发展思路;熔铸“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 ·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教育理念,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中澎湃向前!

这是守正创新的新征程。学校坚持战略规划引领,制定第一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01-2020),明确“三步走”阶段目标,以坚定的意志、奋进的气概、坚实的步伐,科学把握全局、着力突破重点、深入推进改革,朝着目标不息迈进。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已实现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到研究教学型大学,再向“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变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高校。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武汉理工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共铸教育报国辉煌,再续立德树人荣光。

从“211”走向“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学校抓住 “211工程”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特色,打造学科“高峰”、建设学科“高原”,先后开展四次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大讨论,为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学校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构建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门类由8个拓展到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由1个增加到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4个增加到4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由2个类别、12个领域增加到22个类别、39个领域。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档,与清华、北航并列全国第一。

从“三强人才”走向“三领人才”,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合校伊始,学校确立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三强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高等教育新使命和新要求,学校围绕着力培养“引领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三领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以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奉献担当精神、自强不息品质、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全国最美大学生1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3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6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4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4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2人,形成了独特的“理工群星”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学校2014-2018年位列全国第16名,2015-2019年位列全国第15名,其中2018年位列全国第一。

从“三大人才工程”走向“15551人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三大人才工程,构建人才工作体系;着力实施两轮“15551人才工程”,构建卓越教育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了一支由战略科学家、学科首席教授、产学研合作特聘专家、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等组成的高端引领型人才队伍;学校院士实现零的突破,现有院士1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发达国家院士5人);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一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学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大幅提升;人才梯队渐趋完善。学校将培育新时代高尚师德作为党委工程,提升青年教师四种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涌现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教师典型。

从服务行业创新发展走向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硬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建有四个国家级科研基地,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21个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排名第一,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材料与信息学科交叉、光纤传感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高校建立的建筑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在水运安全领域唯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促进重大科技发明和专利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主持2项,参与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2项(主持11项,参与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主持10项,参与14项),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在《Nature》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7篇。学校深度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国防建设、重大工程等,C919大飞机、“长江上的复兴号”江海直达船、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等国家重大项目均凝聚着武汉理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武汉理工大学参与研制的强国重器在祖国长空、大地和深海闪耀。学校建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230余个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广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功举办武汉市第四批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理工大学专场,现场签约项目投资 2607亿元,创单场最高签约额;召开武汉市第五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武汉理工大学专场,签约金额 81.76亿元,创最高签约额。

从“四个面向”走向“四位一体”,校友工作能力显著提升。合并组建以来,学校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全国、面向国际,促进与行业、地方、校友和国际的共建,建立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为建设学校良好的外部大环境打下基础。经过20年发展,学校形成校友会、行业理事(董事)会、基金会、社会合作“四位一体”合作发展新格局,构建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开放共荣的深度融合机制,获得社会共建资金20多亿元;明确了“全周期、全范围、全方位”的全校友工作理念,建立了遍布世界各地的73个地方校友会和26个学院校友分会,确立了以学生成长和校友发展为中心的“根情文化观”,建设校友与学校发展的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荣誉共同体,校友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从国际交流走向国际化,国际合作能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19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建立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余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2015年,获科技部与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2016年,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武汉理工学院在英国正式运行;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建立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学校承担6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举办200余场高端国际会议,2019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发起举办全球首次“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为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描绘蓝图。

从三校校园走向三大校区,学校办学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大力推进以学科群为核心的校园功能布局和规划建设,为学校发展百年大计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拓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里程碑,南湖校区于2005年开始建设,现已建成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标准化学生公寓、8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集教学科研、文化体育、后勤保障于一体的功能完整的主校区。如今,南湖校区已与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三区并进,共同构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现代化校园。20年来,学校校园面积扩大一倍,总资产增长10倍,办学经费增长10 倍。学校财经保障能力、信息化支撑水平、后勤保障质量、魅力校园建设成效等全面提升。学校以卓越文化理念和教育部首批核准的武汉理工大学章程统领大学治理,治理内涵不断深化、治理机制不断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两甲子办学治校,岁月峥嵘,倾心教育报国铸造丰功伟绩;二十载合并组建,风雨兼程,誓为民族复兴圃培桃李芬芳。一个个振奋人心的辉煌成就、一幕幕孜孜以求的奋斗场景、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理工故事,无不激荡着全体武汉理工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无不承载着磅礴的理工力量和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学校发展成就源于每一位兢兢业业的武汉理工人,也属于每一位务实重行的武汉理工人!正是武汉理工人以“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用无畏诠释初心、用奋斗承载使命、用奉献成就作为,一步步把学校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这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永不懈怠、永不言弃的精神,已经成为理工品格和理工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绝,是学校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武汉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中央部委、三大行业、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六万余名师生员工深表感谢、铭记于心!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望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伫立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潮头,面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面向“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 让我们承继追求卓越的主旋律,奏响不懈奋斗的最强音,以“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以“初心不忘、育才兴邦”的家国情怀、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作风、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进取姿态、以“淡泊明志、行稳致远”的前行定力,接续拼搏奋斗、接力担当实干,在时代潮流中奋楫扬帆、砥砺前行!

20周年校庆之际

全球武汉理工人同喝彩

精彩的云校庆活动

亦将陆续开展

本期编辑:高隆 李帛枝

本期审核:程馨玉

素材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团委

Hash:fb43612b927055ec9e619f7a4a645c64d6a71d76

声明:此文由 武汉理工大学化生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