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房子

巴公房子

点击聆听 “ ” (建议WIFI环境中聆听)

作者:胡榴明

汉口离长江江边不远,洞庭街、鄱阳街、兰陵路、黎黄陂路,四条街交汇的街区中心矗立一幢巨大的红砖头垒砌的老房子,中间留空(建筑学称“中庭”),三面楼体环围,如一艘行驶海面的大船,V形船头将街面劈开,站在街心,看着它气势威猛地驶来,碾压身下的街道朝五个方向迸射开去……空中俯瞰,这样优美怪异的街区构图,现代中国城市中并不多见。

“巴公房子”,老汉口人都这么叫,事实上知道它来历的人并不很多。

我对它的印象从三岁开始。当年家住英租界,去俄租界或是去法租界,玩或办事,常常从那里经过,从小到大,无数次,从它身边经过而“熟视无睹”,因为太熟悉所以没感觉,很老以后,追寻记忆,追问自己,才明白自己半个世纪的懵懂无知。

当年武汉三镇最大一幢公寓楼,房间230套,供汉口五国租界洋行高级职员租住,建成于 1910年,折衷主义风格,集古典建筑之精华,立柱、拱门、方窗、露台,雕花墙面,金色穹顶,阳光泄入中庭,木栏干楼梯层叠环围,砖缝间绿草向天空伸出,时间在这里停顿下来,一百年和一瞬间,并没有太大区别。

之所以叫“巴公房子”,因为房主 J·K·巴诺夫“显赫”的身份地位。

J·K·巴诺夫,俄国人,贵族出身,沙皇尼古拉二世(末代沙皇)的表兄,1869年来汉口,1874年受莫尔强诺夫,彼恰特诺夫,拉萨丁三位俄国茶商的邀请参与阜昌洋行茶叶生意。同期,他的弟弟齐诺·巴诺夫也从俄国来汉口,担任阜昌洋行所属砖茶厂的机械师。

阜昌洋行,当年汉口四大俄商茶叶公司之一,从茶叶贸易中致富后,买下英租界大片地皮修路建厂建码头。今天的南京路当年名叫阜昌路,就源于此,南京路边今天的某茶叶公司,就是当年的阜昌洋行茶叶工厂所在。

从过去到今天,城市历史其实一直在延续,汩汩流淌如地下泉,不挖掘不知道。

1896 年,汉口俄租界设立,因为和沙皇的亲戚关系(加上他自己的能力)J·K·巴诺夫被推举为俄租界工部局议员,同时被沙俄政府任命为俄国驻汉口总领事馆第一任总领事,权势财势集于一身,当时人称“巴公”。

唐宋以来的中国人没有茶不能过日子,十六世纪后的英国人和俄国人更甚。

茶叶传入俄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1638年,俄国驻中国使臣斯达尔可夫归国觐见沙皇,将64公斤茶叶进献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尝过之后感叹道“味道好极了!”对使臣和味道苦涩的“中国草叶”饮料一并大加赞赏,自此,中国开始向俄国出口茶叶。

中俄茶叶贸易分为水路陆路两条,最先水路,从中国长江流域产茶地收集茶叶先广州出关后上海出关,经南海印度洋、黑海,在敖德萨上岸,陆路抵达莫斯科和彼得堡。水路运输的缺点是茶叶在海洋上容易受潮。

后来改为陆路,这项艰险万分的长途茶叶贩运生意由山西商人开始。

以汉口为起点,汉口汉正街为茶栈(茶叶囤积地),四方收集规模加工船运汉江上游樊城起坡,骡马大车一路向北洛阳黄河,经晋城太原张家口,过包头,在归化(今呼和浩特)骡马换骆驼,千里沙漠抵达中蒙边界恰图克(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属中国),俄商接手,翻越高加索山脉最后运到莫斯科和彼得堡。

自 17世纪开始的中国和俄国茶叶贸易贩运路线,全程万里,横跨亚欧两个大陆,途径中蒙俄三个国家,史称“中俄茶叶之路”。

当年,喝茶在俄国,成为一种时尚,从上流社会传入民间,原本贵族才能够拥有的日常生活享受,渐渐为平民效仿,茶叶需求量激增,茶叶贸易利润丰厚异常,转手境内(俄国本土)的茶叶贩运再也满足不了俄国茶商。

第二次鸦片战争,汉口开埠,因为清廷对外“优惠”政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山西商人开拓经营一个半世纪的茶叶生意,收购囤积、制作加工(加工成砖茶)、长途运输,一条龙的产业链逐渐被俄国茶商取代——巴诺夫兄弟因此来中国,和他们同时期来汉口的还有顺丰洋行行长李维诺夫,阜昌洋行行长莫尔强诺夫、彼恰特诺夫、拉萨丁,源泰洋行行长那凡生,新泰洋行行长托克马可夫和莫洛托可夫等,包括史册上没有名录的众多俄国商人——20世纪初,制茶业从羊楼洞转厂汉口,工业化机器生产,长江码头货物装卸,长长的跳板,奔流的江水,木船和铁甲洋船,密密匝匝聚在江边……

沙皇俄罗斯末期,彼得大帝雄风不再,国势衰落,国库空虚,贵族获得皇室的封赐十分微薄,与其在领地庄园清贫度日,不如放开胆闯荡他乡异国,也许能寻找到一条富贵荣华的路,“大巴公”当年肯定这样想,他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

1891 年4 月,年仅23 岁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参加俄国新泰茶行周年庆典,率领舰队从黑海绕印度洋、太平洋,入吴淞口溯长江而上停泊汉口,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盛大接待。那一天,汉口长江沿岸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如同过节。

1896 年,登基两年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下旨在中国汉口设俄租界。

20 世纪末,顺丰洋行(汉口俄国四大茶叶公司之一)行长李维诺夫孙女带着儿子孙子从美国来中国汉口俄租界寻根,在自己出生的祖屋(李维诺夫别墅)流下眼泪,“没想到我家老房子还在……”当年和祖父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好时光永远储存在记忆里,她不能让自己的子孙不知道中国有个汉口。

十月革命后,俄租界撤消,俄国富商纷纷抛弃不动产离开汉口,包括富甲一方的俄国茶商。

繁华转眼如浮云,人消失,故事消失,留下来几幢老房子在长江边,俄国东正堂、那凡生公馆、李维诺夫别墅、俄国驻汉口领事馆、新泰洋行办公大楼,还有巴公房子……美丽的沧桑的俄罗斯建筑,夹杂在汉口老城区的居民区里,朝霞夕阳静默无声,不知道它们想说什么?

天津朋友说 :20世纪 40年代某一天,J·K ·巴诺夫从天津回武汉,突发疾病,死在京汉铁路火车上……和李维诺夫的定居美国的孙女一样,常居天津的“大巴公”也认为,汉口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对于那一批流亡国外的俄国人来说,在这个地球上,哪里都没有他们的家。

武图之声

武汉图书馆联合武汉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打造“武图之声”广播节目,设有“名家论坛”广播版、i 品书香、悦读武汉三个栏目,在武汉音乐广播FM101.8不同时段播出,以传承历史文脉,阅读城市文明为主旨,通过公益讲座、主题荐书、讲述城市故事等形式向市民推广阅读。

“名家论坛”广播版

依托武图品牌讲座资源,浓缩精品讲座内容,让更多的市民能够聆听到名家的声音。

每周六、周日上午10:00

深挖馆藏文献资源,探寻属于江城独特的人文风情、千古佳话、轶闻趣事,讲好武汉故事。

每晚19:30

i 品书香

按藏书时间脉络分主题荐书。

每天7:45,12:30,17:45

欢迎收听FM101.8武汉音乐广播“武图之声”节目。

Hash:d131d83ae2daebbd75ceaee57d782c45d4eaf98e

声明:此文由 武汉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