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人物:韩惠安的传奇人生

文 | 图:黎世炎 潘安

草根是怎样发家与怎样做人的

——韩惠安故里黄陂六指郑田村采访录

很久以前,就听说韩惠安的名字。在清末民初,他已经是武汉三镇赫赫有名的巨商,中德商贸桥梁的建设者,黄陂首屈一指的大富人。韩惠安雅号韩六多,声名显赫,即名号多,朋友多,钞票多,房子多,太太多,善事多。

带着对这个传奇人物的课题,后世对其腐败不一的纷纭,找到其真实形象,还他庐山真面,还是从家乡寻根,不失为一种挖掘。

故居“九门提督”生锈的拴马石,残垣断壁的宅第,诉说着主人往日的辉煌。

初夏,一个周六,风和日朗的日子,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韩惠安故里——黄陂六指郑田村,村委会委员韩涛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他立即电请湾里86岁老人韩勋汉、家宴老板韩智取座谈。娓娓叙述,渐渐揭开韩惠安传奇人生轨迹的谜团。

一、苦难童年在脑海中铭刻

韩惠安,原名韩道惠,绰号喻老四(来源于楚剧《赶会》,喻老四打瓦——输光了),黄陂东乡郑家田人,祖上曾住韩东湾、韩西湾,不知何时搬到郑家田,现在健在的老人尚不得而知。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父亲韩勋洛是一个勤劳的农民,靠种几亩佃田维持生计,农闲时推红车赚点脚力钱补贴家用。母亲是附近响山村贫寒人家的子女,以吃苦善良而闻名乡里,他们生育了四个儿女,韩惠安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

有一年,农村闹春荒,青黄不接,交不出租谷,地主一怒,便夺去了佃田。万般无奈,韩惠安的父母只好带着全家离乡背井,推着红车,颠簸穿过乡间小路,来到汉口后湖,搭了一间草棚,栖身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出卖劳力的生涯,给人挑水、送脚、卸货,什么苦活都干,一家人才勉强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贫病交加,过度的劳力透支,父亲倒床后,再也没有起来。寡妇孤儿在叫天不应、喊地不灵中,开始了讨饭的穷途末路。穷人的孩子早懂事,打从十岁起,韩惠安就知道娘不容易,为减轻娘的负担,在铁路边拾破烂、检煤渣。

成年以后,韩惠安便和两个哥哥一起,干起了脚力,替人推车运货,闯荡江湖的生涯,积累了经验,活路也广泛了,家境逐渐好转,攒了一些钱。穷人的孩子懂得拼搏才有出路,趋着青春努力,去开拓未来。他暗暗下了狠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

二、发家与遇贵人出手

告别苦力,实现华丽转身。23岁那年,韩惠安尝试做小本生意,购些京广杂货、布匹,用红车推到秦岭,在陕西汉中地区销售。陕南盛产黄牛皮、羊皮、桐油土布等,回来时顺便捎,不跑空路,不打空网,往来秦楚之间。

韩惠安还邀来大哥、二哥、姐夫,分别在汉口奔波,各地跑业务,让亲情起了篓子。

那鬓霜斑白的老母亲,为让儿子能长途跋涉一路踏平坎坷,打了十双草鞋,烙了十斤饼,做娘的可谓用心良苦。她给儿女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常教育儿女们,“吃得苦上苦,才成人上人。根也苦,叶也苦,只能豁出去拼一番。”

赚了钱的韩惠安,结识了不少商贩朋友,大家亲切地称呼他“四哥”。见他辛苦奔波,纷纷出谋划策,建议他将行商改为坐商。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韩惠安在汉口打铜街租了一幢房子,鞭炮声中,福庆太牛皮行开业了,往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

二哥在陕西扎庄收购牛皮,自己则坐行经营。钱越来越多,一帮赌徒也盯上了,先邀小打小敲,有意让他赢些钱,尝到甜头,再约大赌,由打麻将到摇宝。有一次赌博输掉了一千多块大洋,赌红了眼的他,最后把开行的本钱也输光了。有人送他一个绰号,叫“喻老四”,喻谓输,取楚剧喻老四打瓦之意。

输了,一无所有,韩惠安只得游荡于酒肆青楼,借以释放落魄情绪。

百无聊赖,韩惠安闲逛在汉口三民路、铜人像、清芬路一带,沉吟如何爬起来,东山再起。在一筹莫展之时,邂逅了昔日他出手相助,曾帮忙解困被小地痞敲诈的艺人张翠花,英雄救美的壮举,刻骨铭心在这位女子心中。

“老四,你怎么在这里?”张问。“走,到茶馆坐坐。”他连忙说。一壶热茶来,给张斟满,毕躬毕敬奉上。彷徨地问:“张姐,我打瓦了,该怎么办?”张姐沉矜一笑:“你很勤奋聪明,更有仗义本色,很有发展前途,这是我愿与你交往的根本。”

谈着谈着,张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我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你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韩惠安一听说,大喜望外,连忙说:“张姐,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张说:“你稍等一会儿。”于是回家提一个包,来到茶馆,使了一个眼色,说:“上你家去。”

母亲热情接待,请坐递茶。张当着韩惠安母亲的面说:“我有1000多元现洋,借给惠安翻本做生意,但须立个字据为证。”当即约法三章:不准赌博嫖妓;不准买卖烟土,做丧良心生意;发财后必须修桥筑路,捐资办学。韩惠安连连点头,取来纸笔,画押签字。

张当即取出自己全部家当,现场交付。母亲见状,很高兴地说:“张姑娘,我收你为义女,你从今起就是我们家的人了。”又说:“惠安,把你哥嫂、姐、姐夫请来,吃个团圆饭,大家合计合计。”

一家人围坐,边吃边聊,商讨着各司其责,齐心协力的壮举。嫂子们说:“赚钱赶快把翠花赎回来,她读了些书,让她与母亲管账。两个哥哥跑运输,两个嫂子清理货物,他负责收购业务。”

张说:“对外不要说是我借的钱。”家里人都表示理解与默契赞同。一个家族商业大戏打开了帷幕。

三、“逢滞不丢”的智慧

这一年经济萧条,又快过年了,恰巧陕西、甘肃商人运来大量牛皮,市场出现了积压,湖北商家又停止了收购。外来牛皮商个个发愁,如何吐出去,早点回家却是他们心头火烧眉毛之急。很多商人都愿意以最低价格出售,有的还愿意先赊给批发商,卖完再给钱也可以。

这时,韩惠安在想,只算赌博输了的,横下一条心,倾其所有,收购了这批便宜货,他在陕西贩子中以讲义气著称,大家很相信他,又打白条子,赊了一大批牛皮,囤积家中,让嫂子们在家中院内晾干,打包。

好运似乎降临到他的头上。过完年后,德国筹措战时军需物资,由谦信、德太洋行牵头,找到韩惠安,协商谈判,以数倍的高价,收购他囤积的所有牛皮,一下子就成江城暴发户。德国领事馆、公使馆更是趋之若鹜,专派商务参赞与之签订合同,顿时他成了牛皮收购的代理,韩惠安的名字火遍了武汉三镇。

发了财的韩惠安,第一件事就是履行自己的承诺,从青楼赎回张翠花,让她当上公司经理兼财务总监、首席代表。

日进斗金,已经不是神话,而成惯例。欧洲各国洋行看好他的潜力,纷纷与他挂上钩。他也积极替洋人拉生意,洋人赏识他,聘请他当买办,又提拔他当洋行经理,他赚钱的路子更宽了,雄心勃勃地擎画着攻城略地。

凭借着这种资源,韩惠安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大笔投资。先后在港口法租界开办了东方旅社、鑫记大舞台,继而又开设了楚安(纱厂)公司、裕和盐号,在汉口购买了新成里、福德里、尚德里、惠康里八个里巷100多栋楼房出租。在河口罗田英山麻城、黄陂开设商号商行。

韩惠安还在香港上海庐山等地修了不少西式别墅,庐山别墅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邻。他耗资60万大洋,在上海孟德运路买了一座英式花园三层洋房,在家乡修了九门提督式砖厂结构建筑,跃升为武汉屈指可数的商界大亨。

四、广交封疆大吏、各路诸侯

在底层生活过的人,深知困难呐喊的无奈。背后没有靠山,无人替你说话,关键时无人替你打圆场,摆平棘手问题。

有钱必须有势,这是世俗的硬道理。摆脱贫穷的韩惠安,一个迫在眉睫的思考:自己钱多了,势力却不大。突现这种突破,落下攸关全局的棋子,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千方百计结交当时在湖北叱咤风云的人物吴佩孚、肖耀南、陈家漠等军政要员。

他使出浑身解数,摸底掌握各人兴趣,竭尽全力,投其所好,不惜重金,购买传世孤本善本古籍、古今名人字画、稀世古玩玉器、青铜器皿、元明青花瓷,馈赠他们,而获得青睐,达到称兄道弟的程度,精神贿赂达到水乳交融。

在东方大舞台,韩惠安专设贵宾服务部,敦请当时社交名媛作陪,与地方官员跳舞、唱歌、下棋、品茶、聊天、打牌,现场挥毫泼墨,吟诗作画。何成俊、徐源泉、夏斗寅、胡宗释、彭善等更是这里的常客。政府很多对外接待,都如诺在这里举行。那些权贵夫人、各国外交使节夫人们相聚盛会,一时间,这里成了对外接待宴会的公关会所,风生水起。

连小学文化都没有的他,善于攀缘黉会,拉近与官场重量级人物的距离,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络,竟当上了湖北省参议员、湖北商会会长,频添了自己在公共平台上的话语权,经商更加顺利了。

五、为老百姓做好事是难得的机会

发了财后,为普通老百姓做好事,做善事,这是当初借钱的庄严承诺,他毕躬兑现着付诸实践,让诚信二字闪耀人性的光芒。

1925年,黄陂大旱,到处闹饥荒。他惦记着乡亲们,从汉口用车船运回几万斤大米、面粉、玉米、大豆荞麦、菜籽油、花生油,按照由亲及疏、由近到湾、由湾到邻发放,还请人在交通路口建立粥棚,方便饥饿者就餐。

1931年,武汉发生特大洪水,三镇一片汪洋泽国,市民在风声鹤唳中呼号。他心急如焚,立即购买了粮食、医药,雇用了一百多条船划子,分别向灾民发放救济,突发疾病,流行传染控制药物,给人送去了希望以及灾后重建的信心。

有些人发了财,当了土豪,便不可一世,骄横跋扈。韩惠安将心比心,自己当初也是弱势群体,他购买了大片田地后,无家可住的佃户们,无栖身之所,他便做了房子,让佃户们能够有个窠,这一排房子,谓之惠安新村,遇上灾年,交不起租,也减免了租金和粮赋。这些举措,在穷人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韩伟将军(少年时期)在家时,一贫如洗,揭不开锅,面临断炊之虞时,回家祭祖的韩惠安得知情况,立即主动上门,送去米面、财物,又慷慨解囊,资助上私塾,使之走上了革命道路

有几位乡亲在汉口做生意,被日本人扣留,他急忙出面打通关节,得以安然无恙返回。

把公益事业当作一项使命来做。抗日战争前夕,他首先出资,在村里办了一年小学,让穷人的孩子不当文化瞎子,所有师生教学用具、生活费用都由他供给,还采购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敦请名师执教。还修了一条路,通往学校,方便师生出行。从此,惠安小学与惠安路,在黄陂东乡闻名遐迩。

热衷于修桥筑路,他请人设计,联系省公路局,修了一条通往家乡的路,又出资挖了池塘,修了水渠,为乡亲们旱涝保收提供全程服务,为父老乡亲所称道。

六、家风熏陶出名门望族

教育好子孙,才是家庭的希望,未来竞争的王牌。韩惠安以自己切身经历,让子孙上苦难教育这一课,成为名门世家。除请名师家教外,还有意将儿孙送到社会底层磨炼,与农民、店员、工人生活一段时间,体验艰难,使这个家族星光闪耀。

女儿韩菁清,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著名歌星,步入影坛,在香港参加歌后大赛,夺得桂冠,成为湖北第一才女,第一制版人。她在台湾灌制第一张唱片《一曲寄情意》,发行百万张,轰动一时,又冲破世俗偏见,与文坛泰斗梁实秋忘年恋的爱情故事,传为动人的姻缘与人间美谈,传记作家叶永列《倾城之恋》就是写他们的真情,打动千万读者。

孙子韩光荣,曾就读于西南联大,留学美国,曾任台湾某大学校长;韩光沪就读北京化工学院,曾任武汉葛店化工总经理,还有一个在武汉柠檬酸厂当厂长。

1963年以后,韩惠安的后裔逐渐与家乡失去了联系,他们中究竟出现了多少优秀人物,尚不得而知,不敢妄自推测。

多样化的人生,褒贬不一的评论,让我充满遐想,一个草根发家后,该怎么做人,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韩惠安交了一份答卷,所有金钱都带不走,唯留下民间口碑,活在乡亲们的心中。躯壳只是灵魂的寄体,肉体伴随着岁月远去而灰飞烟灭,而灵魂在世间徘徊,找到接力者后薪火相传。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黎世炎 1938年12月22日(冬至)生,一位退休老文化工作者,祖籍湖南长沙,生于陕西宝鸡。在黄陂生活工作已有40余年,走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钟情陂邑一草一木,用心写出了《城市的记忆——黄陂古城古寨遗址和传说故事》《守住黄陂老房子》两本书。我虽不是黄陂人,但我已黄陂化了。

我不是作家,是大地的草根。我的格言——久住它乡是故乡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Hash:15da2f68ea2ea8c607f0840564ce5d4d1efa367a

声明:此文由 印象 · 黄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