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静谧小村大有来头,忆往昔峥嵘岁月,沉浸式游玩就是现在!

【寻访革命旧址 追忆红色足迹】

中国历史上最不该被人遗忘的一段岁月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浦江岩头山垄王店自然村

浦江东部岩头镇王店行政村位于永在大道的边上,虽然我们现在看着觉得交通非常方便。

可在建国前,这个村的隐蔽性极强,周围植被茂密,且四面都有通道,去黄宅、岩头、浦江县城都有路,非常便于革命活动的开展。

火山垄王店

1940年初夏,浦江首个中共浦江县委员会在这里成立,为浦江革命斗争历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我们的先辈,曾经在这里书写热血青春,这里曾经上演过怎样的历史?一起去看看,清远抗战史中,关于山垄王店村的故事。

革命圣地——山垄王店

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山垄王店村民王茂荣、王新泉、王香圃等人参加中共浦江特别支部领导的民先队活动,他们积极宣传抗日。

1939年,中共金衢特委派遣蒋忠来浦领导革命工作,山垄王店群众团结一心让蒋忠

当教师掩护其革命活动,并先后建立了农会、游击小组、民先队、妇女、儿童团等抗日组织。

1940年初夏,中共金衢特委组织部长陈雨笠来浦江,在山垄王店村蒋忠的住处召开全县党员骨干会议,传达特委决定,将浦江县党工委改为第一届中共浦江县县委。书记为蒋忠、县委委员为黄祖明、黄佳作。山垄王店一时成为浦江县委所在地和革命活动中心。

蒋忠在山垄王店工作期间,生活十分艰苦,但拥护革命的村民在自身贫穷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给予帮助,为其送棉被、鞋袜、食物,主动为其放哨、当向导,与蒋忠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调离浦江后还常常称赞山垄王店的百姓比兄弟还亲。

1945年4月中旬,金萧支队为歼灭忠义救国军,把山垄王店当成临时指挥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对顽军的侦察,为部队当向导,连15岁的儿童团团长王永桐也冒着生命危险,机智跟踪,确认敌情,为全歼顽军作出了贡献。

1949年,春节的硝烟还未散尽,王茂荣被叛徒出卖,突遭国民党刑警队逮捕刑,逼其招供,用尽极刑,但王茂荣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黎明前夕被枪杀在马墅桥头

2006年,金华市批准山垄王店村为革命根据老区村,金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垄王店村在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为了民族解放,创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一面始终高高飘扬的红旗,在浦江革命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山垄王店村共十四户人家,每家都有了一两把大刀。

1942年,全面战争已到相持阶段,浦江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6月的一天,县委委员黄祖明得到情报,驻扎在岩头陈的日军要去戚村桥搜捕抗日人员。黄祖明立即召集王茂荣、王新泉等党员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把训练有素的大刀队利用有利地形智打日军。

岩头陈日军欲去戚村桥方向增援,一定要走后大路,而下河山是必经之路。大刀队员一律用旧衣服把寒光闪闪、刀锋锐利的大刀包好,手臂扎白布来到埋伏点,悄悄在路中间横拉一条绳索。

子夜时分,伸手不见五指。一忽儿,一小队日军借着灯笼的光亮疾速行进,当日军进入伏击地后,王茂荣突然拉紧绳索,绊倒头匹马,说时迟,那时快,大刀队人人高举大刀,龙腾虎跃般向日军头上奋力砍去。日军一时晕头转向,人仰马翻,糊里糊涂只能被动挨打,也来不及开枪。王茂荣一声“撤”队员瞬间消失在树丛中。日军只见树影晃动,不知道埋伏着多少抗日游击队,只好胡乱放了几枪,带着伤员回到驻扎点。

突然冒进的日军在戚村桥因得不得援军的支持,也落得死伤惨重的结果,尝到了大刀的神威后,再也不敢在夜里行动了。

地址

红色旅游二日游线路推荐

D1:浦江花桥乡塘波村”中共浦江县委旧址-浦江住宿

D2:浦江县新光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浦江郑宅郑义门(廉政教育基地)-返程

花桥塘波村

位于浦江县花桥乡,据记载塘波村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距今约有700年左右历史。这里记载了60年前的一段红色革命历史,踏着先辈们曾战斗过的足迹,在黛瓦青砖宁静安好里重温那段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江南第一家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赐,又称郑义门。“青山田园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景区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代建筑组合为特色,有牌坊群、廉政展馆、郑氏宗祠、白麟溪“十桥九闸”等主要景点。郑义门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鼎盛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家族中出仕173名无一贪渎,以孝义清廉家风名冠天下,郑氏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

浦江县新光村

有“江南乔家大院”之称的灵岩古庄园,现存16幢古建筑,行走其中有穿越之感。廿玖间里是村中一幢有300多年历史的沧桑大宅,如今已复活成为旅游创客基地。在这里有国学馆、亲子时光、中国书画、树皮画、手工DIY、休闲书吧、青创咖啡吧等极富情怀的小店。特别适合亲子游玩,孩子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做手工,大人们可以喝喝咖啡看看书,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2dfcdc67f2a5ee1a02f11125ea46153227fbbb58

声明:此文由 东莞的风土人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