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荐7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1月5日,福建文化旅游厅发布关于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福建省补充推荐单位的公示,这些地方被推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你家乡吗?

2018-2020年度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福建省补充推荐单位名单

莆田仙游县人民政府申报的莆仙戏之乡

福州长乐区人民政府申报的闽剧之乡

宁德蕉城区霍童镇人民政府申报的霍童线狮之乡

三明永安市槐南镇人民政府申报的安贞旌鼓之乡

公示时间:2018年11月5日至11日

联系电话:0591-87118137、87118165

通讯地址:福州市白马中路25号

在此前公示的推荐名单里,上榜的还有这些地方:

泉州石狮市蚶江镇人民政府申报的灯谜之乡

南平松溪县人民政府申报的版画之乡

漳州云霄县人民政府申报的书法之乡

一起了解一下福建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种类:

蚶江灯谜

蚶江的灯谜活动,在明清两代即相当活跃。每当春节元宵、中秋等佳节时,“明灯悬谜于通衢,农夫渔民、商人学界都甚爱好,争先猜射”。光绪八年,创建“谈虎楼”谜社,制作了不少物谜、哑谜、画谜,谜文改用白话体,且用方言俗语入谜,引得里人妇孺亦争先竞猜,并开始与台湾新加坡厦门等地进行谜艺交流。1978年成立蚶江灯谜组,1988年石狮建市后,更名为蚶江侨乡谜社,并在香港设立分社,1983、1989年先后举办二届“威震谜坛,风播海外”的蚶江侨乡谜会,2001年1月被海内外灯谜界推选为“二十世纪十大谜社”。

松溪版画

松溪,是福建北部一个颇具特色的山区县,至今已有1758年历史。松溪版画是福建松溪传统的手工艺品。松溪县地处闽北边陲, 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积淀。松溪版画传承了宋代建本雕刻的遗风,长刀短笔、圆刀顿首,激昂挥洒,哀怨委婉,是松溪独特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松溪的文化工作以松溪版画院和民间版画协会为阵地,狠抓民间版画艺术的继承和挖掘工作,开创民间版画工作新局面,推进松溪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松溪县民间版面已成为该县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浓郁的乡土芬芳和时代气息的地方特色。

云霄书法

云霄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海岸线长48公里。漳江流经县境,上游建有峰头水库和向东渠配套。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尖峰夏商贝丘遗址、圆岭商周印纹陶文化遗址、仙人峰、青崎岩画云山书院、漳州故城等。

云霄是漳州文明的发祥地,素有“开漳圣地”之称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风鼎盛,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创作了一批文质兼美的优秀书画作品。

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2006年5月20日,由福州闽剧院申报的“福州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丝线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的一种艺术方式。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还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大的线狮重40多斤,小的线狮也有20多斤。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贞旌鼓

永安市槐南乡南山村安贞旌鼓源于宋代初年,最初是作战时的战鼓,当进攻时,擂打旌鼓,用来鼓舞士气,也用于欢迎凯旋的将士,随后也在庆祝打仗胜利的宴会使用,加以助兴。随着历史发展,旌鼓文化不断衍化发展,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全村人员列队绕村敲打旌鼓,以示驱邪和祈祷神灵的保佑,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也增添了节日气氛。

Q

什么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A

●根据早前文化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部设立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命名周期为3年。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经文化部命名,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特定区域,主要指乡镇(街道),也包括部分县(县级市、区)。

●《办法》所称民间文化艺术,涵盖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民俗、体育、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包括当代兴起的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如摄影、合唱、油画等。

Q

怎样才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A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已被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的各类文化艺术之乡。

●依托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被当地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群众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拥有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品牌项目,经常性开展有关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演出、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扎实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工作。

●拥有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特色团队和代表人物,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代表人物应有代表性成果,代表性成果须在省级以上展览、演出、发表或获奖。

●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应有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富有活力,当地群众文化认同感强。

●当地人民政府重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具备经常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设施场地。

来源:福建新闻联播

Hash:21f5f78b0b933ba9b592e7f382f650476dd4f2aa

声明:此文由 人民数字福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