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香港九龙寨城:堕落并快乐着的贫民窟

大清帝国的域外飞地

九龙寨城公园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她的悠久历史。早在南宋时期,朝廷就在这里驻扎军队保护“官富场”(官方经营的盐场)。

明朝时,在香港设立官富巡检司,并于现今的九龙城驻守,称为“官富寨”。清康熙时期,清政府在毕架山设立九龙墩台(瞭望台),后改为九龙汛,驻兵30人防守。

1810年,清政府在九龙寨滩头兴建九龙炮台,设置8门大炮,防范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

1840年,为抵御英军的进攻,林则徐奏请在尖沙咀和官涌两地修筑炮台,并将驻守广东宝安县(现深圳市)大鹏湾的大鹏营升格为大鹏协,派出部分兵员在九龙半岛驻守,由大鹏协副将负责在此指挥调度。守军在对英作战中顽强抵抗,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英国,九龙半岛一下子成为防御英军的最前沿。为了加强防卫,清政府设立九龙巡检司,扩建九龙汛为九龙寨,炮口对准了维港对岸的维多利亚城。

由于九龙寨地处平地,无险可守,1846年两广总督耆英上书奏请兴建寨城,进一步增强防卫。经过8个月的工期,寨城于1847年5月完工。

当时的九龙寨城,可以说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塞。围着寨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墙,东、西、南三面设立了32个炮位。

寨城共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其中南门面向大海城北筑有腰墙向后山延伸,墙上设有枪眼,城中建有瞭望楼。清政府负责九龙政务的“九龙巡检司衙门”和负责防御的军事机关“大鹏协府”,便在寨城内开设。城内还有士兵营房、弹药库、军械库等十余所建筑

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予英国,划界时正是以九龙寨城外面的码头为起点,划出一条横跨了整个九龙半岛的界限街,街道以南割让给英国。

寨城里的清军,必须要面对隔街与英军对峙的局面。由此可见,九龙寨城在大清帝国对英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1873年,清政府在九龙寨城东门口搭建了一条用花岗岩建成的、长达200米的石桥——龙津桥,是当时全港最长和最坚固的石码头。龙津桥桥头呈丁字形,为船舶停靠的码头,在桥尾供人上岸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接官亭,用以迎接清政府官员前来巡视和寨城官员到此上任。

1898年,英国以保护香港和九龙为由,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地区,为期99年。条约明确提出“仍留九龙寨城,以便文武驻扎;保留原有码头,以便兵商各船来往停泊”。

由此,九龙寨城成为大清帝国的一块域外飞地,即她的主权属于清政府,但却因为英国对香港的割占而与祖国内地相隔绝。

港英当局对吞下新界这一大块地域欢喜不已,却对九龙寨城如鲠在喉,早就磨刀霍霍、意图占据了。

1899年4月,英军接管新界时,遭遇当地民众反抗。港英政府借此指责清政府驻守寨城,是新界民众反抗英国管治的原因,于当年5月份派兵进入九龙寨城,将城内的清朝官员和清军驱赶出境。

12月,英国颁布《枢密院令》,单方面宣布寨城为“女皇陛下香港殖民地的一部分”。清政府对此据理力争、反复交涉。最终,英方退出了九龙寨城,但清政府忙于处置义和团事件无暇他顾,亦没有再派兵进驻,丧失了实际管辖权。

1941年,日本发动“18日战事”占领香港。日军在扩建九龙寨城一旁的启德机场明渠时,将九龙寨城的城墙拆卸作为建筑材料。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当地村民将城墙门楼上的“九龙寨城”“南门”等石匾悄然埋于地下。

20世纪90年代,港英当局拆卸寨城、修建公园时,原计划按照老百姓俗称的“九龙城寨”来命名,但随着工程的进行,挖掘出这些石匾,并最终按照古称将公园改为“九龙寨城公园”。

无人管辖的法外之地

今日的九龙寨城,是一个环境清幽的公园。然而在寨城拆除之前,这里却是港英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鞭长莫及的“三不管”地带,是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的地方,也是滋生黄、赌、赌等严重犯罪的温床。

由于主权问题,港英政府始终对寨城只能实施有限度的管制,由邮政局、政务署、市政署等政府机构派出人员进城,为居民提供必要且最低限度的服务。

1980年,当地成立了巡逻队,负责寨城内的治安。总体上来看,九龙寨城呈现出居民组织、黑社会力量、宗教势力共同约束的特殊管理模式,这也是九龙寨城最为奇特之处。

观看过《功夫》的观众,一定对租客围在水龙头前洗衣洗澡、“包租婆”为省钱关水的镜头印象深刻,其实这就是九龙寨城的真实写照。

由于寨城楼宇为个人私建,没有连接水龙头,居民们生活用水,主要靠村子里的几口水井。于是乎,大人小孩提着水桶在水井前排队打水,就成了寨城最寻常的生活场景。

后来,因为霍乱流行,水井最终被封掉,改由私人供水商将地下水抽送至附近楼房,每天开闸放水、逐户收费。如果想使用自来水,就要跑到寨城门口,那里有政府免费提供的8根自来水管。

从高空中拍摄的照片看去,九龙寨城的楼房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都市丛林,图中仅有一处凹陷地,那就是由九龙巡检司衙门改建的老人院,也是整个寨城唯一能够看到太阳的地方。

由于缺乏规划和监管,当地的楼房都是居民自行出资建造的非法建筑。这些楼房没有地基,全靠有经验的工匠一层层往上建,顶层的居民还会把阳台扩大,向外延伸居住空间。这就形成了楼房底部尚有容行人通过的小巷,但楼顶天台几乎相连、可供居民自由行走的奇景。

令人诧异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寨城,这么多10多层的高层楼房,加起来仅有3部电梯。由于缺乏隔水设施,各处楼宇一年到头都在滴水。

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卫生状况极其恶劣,居民们白天在家都要开灯,想找个有太阳的地方晒衣服,都得走到隔壁的东头村。

这里是三合会异常活跃的地带,港片《O记三合会档案》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黑社会组织在此收取保护费,开设色情、毒品和赌博窝点,开办地下工厂,创造了数目惊人的黑色财富。为了争夺地盘,这里还常常发生暴力事件,为警匪片提供了大量素材。

上世纪70年代,寨城内的黄赌毒受到港英政府的打击,一些毒品店就改成了食品店。但这些食品店卫生状况很差,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当年拍摄的照片清晰显示,死猪被随意地扔在地上,上面苍蝇横飞,工人们穿着肮脏的工作服,嘴里叼着香烟,随意地走来走去。这样的食品下肚,后果可想而知。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这为处置九龙寨城的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中英两国政府协商同意,1987年1月14日,港英政府宣布全面清拆寨城,同时表示自即日起香港法律同样适用于此地。

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从香港的繁荣稳定出发,对港府的有关决定表示充分理解。整个拆迁工作历时5年完成,经历了大量艰辛的谈判和巨额的赔偿。1993年,整个寨城完成清拆,1995年公园开园。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九龙半岛一下子成为防御英军的最前沿。为了加强防卫,清政府设立九龙巡检司,扩建九龙汛为九龙寨,炮口对准了维港对岸的维多利亚城

由于九龙寨地处平地,无险可守,1846年两广总督耆英上书奏请兴建寨城,进一步增强防卫。经过8个月的工期,寨城于1847年5月完工。

当时的九龙寨城,可以说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塞。围着寨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墙,东、西、南三面设立了32个炮位。

寨城共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其中南门面向大海。城北筑有腰墙向后山延伸,墙上设有枪眼,城中建有瞭望楼。清政府负责九龙政务的“九龙巡检司衙门”和负责防御的军事机关“大鹏协府”,便在寨城内开设。城内还有士兵营房、弹药库、军械库等十余所建筑。

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予英国,划界时正是以九龙寨城外面的码头为起点,划出一条横跨了整个九龙半岛的界限街,街道以南割让给英国。

寨城里的清军,必须要面对隔街与英军对峙的局面。由此可见,九龙寨城在大清帝国对英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1873年,清政府在九龙寨城东门口搭建了一条用花岗岩建成的、长达200米的石桥——龙津桥,是当时全港最长和最坚固的石码头。龙津桥的桥头呈丁字形,为船舶停靠的码头,在桥尾供人上岸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接官亭,用以迎接清政府官员前来巡视和寨城官员到此上任。

1898年,英国以保护香港和九龙为由,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地区,为期99年。条约明确提出“仍留九龙寨城,以便文武驻扎;保留原有码头,以便兵商各船来往停泊”。

由此,九龙寨城成为大清帝国的一块域外飞地,即她的主权属于清政府,但却因为英国对香港的割占而与祖国内地相隔绝。

港英当局对吞下新界这一大块地域欢喜不已,却对九龙寨城如鲠在喉,早就磨刀霍霍、意图占据了。

1899年4月,英军接管新界时,遭遇当地民众反抗。港英政府借此指责清政府驻守寨城,是新界民众反抗英国管治的原因,于当年5月份派兵进入九龙寨城,将城内的清朝官员和清军驱赶出境。

12月,英国颁布《枢密院令》,单方面宣布寨城为“女皇陛下香港殖民地的一部分”。清政府对此据理力争、反复交涉。最终,英方退出了九龙寨城,但清政府忙于处置义和团事件无暇他顾,亦没有再派兵进驻,丧失了实际管辖权。

1941年,日本发动“18日战事”占领香港。日军在扩建九龙寨城一旁的启德机场明渠时,将九龙寨城的城墙拆卸作为建筑材料。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当地村民将城墙门楼上的“九龙寨城”“南门”等石匾悄然埋于地下。

20世纪90年代,港英当局拆卸寨城、修建公园时,原计划按照老百姓俗称的“九龙城寨”来命名,但随着工程的进行,挖掘出这些石匾,并最终按照古称将公园改为“九龙寨城公园”。

无人管辖的法外之地

今日的九龙寨城,是一个环境清幽的公园。然而在寨城拆除之前,这里却是港英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鞭长莫及的“三不管”地带,是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的地方,也是滋生黄、赌、赌等严重犯罪的温床。

由于主权问题,港英政府始终对寨城只能实施有限度的管制,由邮政局、政务署、市政署等政府机构派出人员进城,为居民提供必要且最低限度的服务。

1980年,当地成立了巡逻队,负责寨城内的治安。总体上来看,九龙寨城呈现出居民组织、黑社会力量、宗教势力共同约束的特殊管理模式,这也是九龙寨城最为奇特之处。

观看过《功夫》的观众,一定对租客围在水龙头前洗衣洗澡、“包租婆”为省钱关水的镜头印象深刻,其实这就是九龙寨城的真实写照。

由于寨城楼宇为个人私建,没有连接水龙头,居民们生活用水,主要靠村子里的几口水井。于是乎,大人小孩提着水桶在水井前排队打水,就成了寨城最寻常的生活场景。

后来,因为霍乱流行,水井最终被封掉,改由私人供水商将地下水抽送至附近楼房,每天开闸放水、逐户收费。如果想使用自来水,就要跑到寨城门口,那里有政府免费提供的8根自来水管。

从高空中拍摄的照片看去,九龙寨城的楼房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都市丛林,图中仅有一处凹陷地,那就是由九龙巡检司衙门改建的老人院,也是整个寨城唯一能够看到太阳的地方。

由于缺乏规划和监管,当地的楼房都是居民自行出资建造的非法建筑。这些楼房没有地基,全靠有经验的工匠一层层往上建,顶层的居民还会把阳台扩大,向外延伸居住空间。这就形成了楼房底部尚有容行人通过的小巷,但楼顶天台几乎相连、可供居民自由行走的奇景。

令人诧异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寨城,这么多10多层的高层楼房,加起来仅有3部电梯。由于缺乏隔水设施,各处楼宇一年到头都在滴水。

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卫生状况极其恶劣,居民们白天在家都要开灯,想找个有太阳的地方晒衣服,都得走到隔壁的东头村。

这里是三合会异常活跃的地带,港片《O记三合会档案》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黑社会组织在此收取保护费,开设色情、毒品和赌博窝点,开办地下工厂,创造了数目惊人的黑色财富。为了争夺地盘,这里还常常发生暴力事件,为警匪片提供了大量素材。

上世纪70年代,寨城内的黄赌毒受到港英政府的打击,一些毒品店就改成了食品店。但这些食品店卫生状况很差,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当年拍摄的照片清晰显示,死猪被随意地扔在地上,上面苍蝇横飞,工人们穿着肮脏的工作服,嘴里叼着香烟,随意地走来走去。这样的食品下肚,后果可想而知。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这为处置九龙寨城的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中英两国政府协商同意,1987年1月14日,港英政府宣布全面清拆寨城,同时表示自即日起香港法律同样适用于此地。

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从香港的繁荣稳定出发,对港府的有关决定表示充分理解。整个拆迁工作历时5年完成,经历了大量艰辛的谈判和巨额的赔偿。1993年,整个寨城完成清拆,1995年公园开园。

Hash:ab01f7398e2c8fe6d6be4169bccfda40eb685de8

声明:此文由 看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