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走近南沙湿地 看大美湿地

南沙湿地景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入海口西岸南沙区万顷沙镇十八与十九涌之间,总面积约10000亩,是珠三角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保护较为有力、生态较为良好的滨海河口湿地。

南沙滨海湿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起着防风消浪、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广州之肾”。

(改革开放40年大型纪录片《头啖汤》节选)

南沙湿地为人工形成,这里原为珠江入海口滩涂,在上世纪围海造田中成陆。围垦开发公司在围海造地过程中,注重保持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原始状态,在沙尾垦区几万亩农田上形成甘蔗成林,荷香万亩,人欢鱼跃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候鸟来此过冬。

90年代,在有关专家启发和各级领导关注下,围垦人逐渐注意到了湿地这一不可多得的生态优质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改造,有序开挖河道,通过水闸放养一些鱼、虾等水产,在围内种植红树林芦苇荷花等多种植物,渐渐营造出一个日趋成熟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1995年创建了湿地景区管理机构,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大量增种红树,逐年加大了对湿地的恢复、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形成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荷花飘香、万鸟齐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并于2008年正式开业对外经营。

南沙湿地景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地处广州最南端珠江四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出海口交汇处,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也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

由于位于珠江四大口门交汇处,处于咸淡水混合状态,因而湿地主要选种适应这种咸淡水环境的红树和能效净化海水的芦苇,区内高等植物约有300多种,

南沙湿地在开发建设和日常维护中比较注重红树林建设和优化水质,特别是在一期湿地范围内划出三分之一的区域将其设置为浅滩专供候鸟觅食,因而吸引了数以十万的候鸟来湿地栖息过冬。

根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统计,来南沙湿地过冬的候鸟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到目前为止,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80种。

这里野鸭成群、苍鹭伫立,共同构成广州南沙、香港米埔、珠海淇澳岛的珠江口湿地水鸟迁徙繁殖区域,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湿地滋养和哺育着人类社会,使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Hash:75951994b6fd4d79161035290689dfc95d98e429

声明:此文由 南沙湿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