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姓氏祠堂,车陂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祠堂,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在村落痕迹的一种标志。

宋朝末期,因政局纷争和战乱南迁而来的各个氏族在车陂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在岁月长河中汇聚形成现今的车陂村独特的宗祠文化。车陂村中的郝、苏、王、梁、黄、简、黎、马、麦等九大姓氏,都拥有自己历史悠久的祠堂,村中30多座祠堂庙宇星罗棋布,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荣衰、升沉等各种变迁。而龙舟文化与祠堂文化的相互融合,更为车陂人营造了独特的精神家园。

以下车陂的九大姓氏祠堂,按拼音排序,不分先后。

姓氏:郝姓(郝太原

祠堂名称:郝氏宗祠、松寿郝公祠、梅友郝公祠、仑峰郝公祠、位安郝公祠

郝氏祖先原为山西太原人,南宋祥兴二年(1279 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官兵节节败退,车陂郝氏祖先始祖郝世荣一路南迁,期间与父母兄弟失散,后随南宋皇室南退新会。当时,郝世荣为躲避搜捕,夜宿侯王祠,梦见侯王提醒元兵将至,速速离去。遂动身渡江,逃出生天,后迁移至广州东山葱荣园,不久再迁龙溪(今车陂)定居。到现在已居住车陂 700 多年,传有 27 代子孙,日益兴盛,现建有祠堂于村北。

郝氏宗祠,位于车陂村之北,中山大道北侧,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两廊三厅两天井结构。宗祠石匾出自南海县历史上首位内阁大学士、官拜武英殿大学士的方献夫之手。宗祠曾历经三次重修。第三次重修(1948年)后无偿提供给国家办学达50余年。

郝氏宗祠

郝氏宗祠教授拳术。

姓氏:黄姓(江夏黄)

祠堂名称:黄氏宗祠

黄氏乃华夏古老姓氏之一,随着历代途迁相传,形成诸多著名郡望,如江夏郡、会稽郡、洛阳郡等。车陂黄姓祖先为江夏郡人,于南宋末期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几代之后于明朝时期后裔黄桂庭再携家人迁居车陂。至今已历经 23 代。为纪念先祖,兴建宗祠,取郡望名江夏。

黄氏宗祠,位于车陂沙美江夏大街,建于明朝。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两廓两天井。祠堂前有广场,祠堂大门前两侧有鼓台。宗祠门匾上书“黄氏宗祠”,屋檐下有石雕各种图画。黄氏宗祠经历几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为2000年。重修后作为黄氏族人娱乐活动中心。

黄氏宗祠

姓氏:简姓(范阳简)

祠堂名称:简氏宗祠、同章简公祠、居敬简公祠

车陂简氏远祖简孟英于北宋末期由范阳(现河北定兴县)迁金陵(现南京),后来随着北宋皇室再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几代之后,简孟英子孙携家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 年)再迁广州。1163年迁入车陂。到七世祖开始分房发展,各自择地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7 代。

同章简公祠,位于车陂东岸,建于明朝。祠堂三进两廓两天井,门前有广场,广场前有一口风水塘。祠堂门匾上书“同章简公祠”,门楣上方及屋檐两旁雕刻各种花草图案。

同章简公祠于清朝重建一次。1953年后无偿提供给国家办学,供广州十八中学使用,直至90年代中期,祠堂回归族人。1999年第二次重建,砖混结构。祠堂虽然历经重修,但祠堂门前的风水塘一直保留着,里面还藏着龙船。每年端午前,族人会在风水塘起“龙”(龙舟)。

每年端午后,“出山”扒船的龙舟会被带回藏到塘底,待来年端午节将至时再挖出。“藏龙”风俗象征“龙归故里”,简氏风水塘因此有了“藏龙”的美名。祠堂门口还有的大榕树,依然保持着中国很传统典型的祠堂风貌。

同章简公祠 。 郭艳红摄

姓氏: 梁姓(东平梁)

祠堂名称:梁氏大厅

梁氏始祖字仲齐,号世卿,即周先贤讳鳣号叔鱼千乘侯公之裔。始祖由福建晋江迁广东南雄,后入驻珠玑巷,至明朝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迁至广州,次年甲申迁居龙溪(现今车陂)。一共有五房:棠溪房,龙溪房,长湴房,凌塘房,寺右房,传至今日已经23代人。

梁氏原有世卿梁氏宗祠,位于车陂中部偏南,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于明朝。宗祠于1958年期间被拆除,作为人民公社晒谷场,现己改建为居民住宅。后来梁氏于1998年重建原广源祖,改为梁氏大厅,位于车陂中部(东平里)。

梁氏大厅

姓氏:梁姓(沙美梁)

祠堂名称:梁氏宗祠、伯和梁公祠、翠台梁公祠、仲和梁公祠

车陂梁氏有二,其一梁氏祖先祖籍中原,名桂芳,字合璧、号雪松。后迁广东南雄。又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年),梁雪松再携家人由南雄迁居车陂。传至明朝嘉靖年间,五世祖伯和公学识渊博,却淡泊名利,隐居于乡中执教,后朝廷有令,拆除庙宇,伯和公为保上堂庙宇,求题自考,以作文章展示。朝廷学院大人顿生怜才之心,既于免拆,庙宇得以保全。伯和公也因为其智慧才华保全堂庙,被村民立以恩主排位。自伯和公之后,子孙昌盛至今23 代。

梁氏宗祠,位于车陂沙美启明大街58号,建于明朝中期。祠堂两廊三厅两天井,广场竖有旗杆夹。祠堂经历过三次重修(建),第一次在清乾隆年间重建。第二次在光绪年间重修。1949年后无偿提供给国家作粮食仓库。1958年曾为公社造纸厂。60年代后为生产队办公地方。第三次重修于2001年,重修后,成为该族老人的活动中心。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车陂梁氏族人都会在梁氏宗祠举办有着500年历史、广东独一无二的“摆中元”活动。这是梁氏宗祠的特色,也是车陂村的特色。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摆中元”。 潘小娴 摄

姓氏:黎姓(江头黎)

祠堂名称:黎氏宗祠黎公祠

车陂黎氏源自明朝,始祖名子兴,字康旋,号东轩公,生于明朝洪武十八年 (公元1385年),其先辈出自南雄珠玑巷,为宋代途迁岭南的黎姓分支,始祖黎子兴迁至车陂后,生三子,即二世祖文宗、应宗、绍宗三人,其中文宗、应宗定居车陂东岸,绍宗分支到黄埔横沙,此后繁衍数百年。至今约27 代,建有黎氏宗祠。黎氏宗祠,位于车陂江头北正大街,建于明朝年间,三进两廊两天井。祠堂大门两侧有鼓台,门口有对联“桂子兰孙福传逸世,仁义礼智祖德绵长”。

1948年间,祠堂重建,当时属车陂江头所有,后应国家办学的需要,祠堂办成了学校,名“圃育小学”,后称东圃小学,一直使用到1996年。1996年经当时社长与东圃镇有关领导及东圃小学协商,将该祠堂归还给了江头。2002年第三次重修后,成为车陂村民、老人的娱乐活动康乐中心。

黎氏宗祠

姓氏:马姓

祠堂名称:(古愚)马氏宗祠

车陂马氏祖先马悦为浙江临安人,为南宋时期的官宦世族,当时与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政见不同,请旨离开京城,被皇帝任命为新会知县,马悦遂携家人迁入广东新会,后再迁番禺。到了南宋时十二世祖马胜护从番禺植村迁居车陂定居。此后开枝散叶至今已经 18 代。

(古愚)马氏宗祠,位于车陂双社西南。祠堂三厅两廊两天井,门匾上刻“古愚马公祠”。据《车陂村志》记载,祠堂兴建年代不详;约在130年前因村间械斗被古炮打烂,毁坏后无法修复,只剩下后厅一片瓦面遮着先祖神位。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原祠堂花园草地被用来建牛栏、猪栏。1980年左右,原祠堂大部分地基批给社员兴建住宅。后来,重修重阳厅,用于存放划龙舟器具,现归车陂第六经济社管理。

马氏宗祠

姓氏:麦姓(麦始兴

祠堂名称:麦氏宗祠

始祖麦良韬为广东南雄百顺里人,人称麦铁仗,为隋朝大将,后战死于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 追封宿国公。后来,麦氏后裔就群居在南雄百顺里,时至南宋时咸淳元年(1265 年),后人麦必达率族人从广东南雄迁至广州。到了元末明初麦六九迁居车陂,为车陂麦氏始祖,至今已经42 代,定居车陂超过 700 年,建有麦氏宗祠。

麦氏宗祠,位于车陂北门大街,约建于明朝。祠堂三进两廓两天井,门匾上书“麦氏宗祠”,大门两侧有包台,屋檐有木雕。祠堂由于严重破损,于1996年进行拆建,由砖木结构改为混合结构。现为二社老人活动场所,麦姓后裔大都是在祠堂附近建房。

麦氏宗祠

姓氏:苏姓(武功苏)

祠堂名称:晴川苏公祠、伯李苏公祠、子和苏公祠、福祚苏公祠

车陂苏氏有三,其一祖先为北宋名士苏东坡之后,原籍四川眉山。车陂苏氏始祖为苏绍箕,苏东坡次子苏迨之子,因怕苏轼政敌迫害,苏绍箕出生后随家人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苏绍箕长大成人,为人英伟聪慧,步入仕途后八次升迁,官至太尉。南宋绍兴三年(1133 年),苏绍箕辞官回南雄珠玑巷,随后南下广州,以苏晴川之名购地置产,为子孙安居之业。至第三代孙苏福胙、苏寿孙,迁居车陂定居,至今27 代。建有晴川苏公祠。

晴川苏公祠位于车陂祠前大街2号,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大门贴有对联:“武功伟业参天地,眉山翰墨贯古今。”祠堂结构为三进两廊。祠堂历经了四次修缮:第一次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700年);第二次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重新收回祠堂后,筹款进行了局部修缮;第四次则在2013年。虽修缮了几次,但苏公祠的总体格局和建筑风格,基本都保持着初建的原貌。

晴川苏公祠。 潘小娴 摄

姓氏:苏姓(隆兴苏)

祠堂名称:隆兴苏公祠、梅宾苏公祠

车陂隆兴苏氏始祖苏东坡之三子苏过之曾孙苏茂才,号隆兴,时任南宋宣义郎,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 年),随南宋皇室南渡至广州,再迁居番禺永泰乡(今车陂乡)。定居车陂已有近800 年,至今 23 代。

隆兴苏公祠是为纪念始祖隆兴而建的。祠堂先后兴建三次。第一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先建在清溪之南社;第二次祖祠重建,在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建在双社西闸外,三进祠堂,祠前有几对花岗石旗杆夹,是该族十七代传孙苏威,号宗洵,在清朝同治年间考中举人所得的荣誉;第三次,祖祠重建于1923年。

隆兴苏公祠

姓氏:苏姓(高地苏)

祠堂名称:苏氏宗祠

苏氏祖先为宋朝人士苏宗,外族入侵时,南迁广州,先到增城,后迁至车陂村居住。3代后,其后裔苏文聪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由增城迁到车陂定居,第十代先祖鹿泉公为人善于理财持家,于宗祠制定奖惩条例,告诫后代子孙勤俭持家,为后代子孙之祖训。至今已定居车陂数百年,历经30代。建有鹿泉苏公祠。

鹿泉苏公祠(苏氏宗祠)位于车陂高地大街,建于明朝万历43年(1615年),三进两廊两天井。该祠堂是为纪念鹿泉祖而兴建的。1949年无偿提供给国家作为广州市十八中教师及学生宿舍,至90年代初期。第三次重修后,为苏氏族及村里老人活动中心。

“高地苏、武功苏、隆兴苏”三个姓氏社团,属于三苏兄弟的后代,大家称为车陂“三苏公”。

苏氏宗祠。 潘小娴 摄

姓氏:王姓(王太原)

祠堂名称:尚书王公祠、义斋祖

王氏祖籍山西太原,祖居于江浙一带,至宋末已有 4、5 代之久。车陂王氏始祖为南宋时期人士王道夫,当时外族入侵中原,南宋官兵前方抵抗艰难,时任南宋朝廷广东道转运使、兵部尚书的王道夫,在兵寡势微的情况下组织数次抵抗,于敌军鏖战广州城下,后来王道夫于崖山海战中兵败战死,南宋覆灭,其后代王龙溪遵循祖训“不仕于元”, 带领家人迁至番禺永泰乡(今车陂)定居。期间王龙溪为人豁达,对永泰乡颇有贡献,民众感其豁达俊爽、亦是忠良之后,改永泰为龙溪,仅以纪念,王氏居住车陂至今26代。

元朝至正年间(1340年),王龙溪为纪念先祖王道夫而建“家庙”。明永乐年间(1403年),其后裔将“家庙”扩建,更名为“尚书王公祠”,成为少有的以官名代替人名的祠堂。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2002年,又进行修葺。

尚书王公祠位于车陂东岸祠堂大街,两廊三厅两天井,正门门匾为整块花岗石,上有“尚书王公祠”五个阳刻大字,苍劲雄浑。门贴一副对联“莆田绵世泽,南宋旧家风”,颇见家世风韵。

尚书王公祠

【记者 潘小娴】

【编辑 橙子鱼】

【类别 原创】

Hash:0ca1153295af20d69ed812cddd0564d0e880e005

声明:此文由 微社区e家通文化车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