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润莲花更艳——写在对澳供水60年之际

历史必将铭记这一天——

2019年10月17日上午10时,在广东珠海洪湾泵站,第四条对澳门供水管道工程通水仪式现场,随着倒计时“3、2、1”,大屏幕旋即传回西江水通过第四管道在澳门喷涌而出的画面,洪湾泵站里一片欢腾,“第四管道正式通水了!”。这标志着对澳供水首次实现双线路、双保险供水,供水保证率全面提升,对确保对澳供水安全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是广东对澳供水60周年,同时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60年来,广东累计对澳供水总量超22亿立方米,对促进澳门繁荣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保障作用,让濠江更耀眼、让莲花更艳丽。

咸潮围城,水荒蔓延

澳门,亦称濠江,莲花是她的代表。

在澳门许多地方可以见到盛开着的莲花。其实,莲花只能在淡水里生长,而澳门的淡水则来自遥远的西江,通过珠海输送过来,默默滋养着一方文明。

澳门三面环海,没有河流湖泊、淡水资源贫乏,1960年之前,澳门饮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地下水,但无法满足用水需求。那时的澳门人,常常备用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湾仔银坑装水,运回澳门,然后由担水妹挨家挨户去送水,从而催生担水妹这个职业。

1958年广东全境连续遭受旱灾,珠江上游几乎没有降雨,水位急剧下降,咸潮开始大面积上溯甚至到达广州城区。处于珠江出海口的澳门首当其冲,完全被咸潮包围,境内的3000多口水井基本不能饮用,市民无水可饮,水荒不断蔓延。。

总理批示,建库送水

就在澳门遭遇严重水荒之际,1959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立即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建设竹仙洞水库向澳门供水,并成立工程指挥部,从当时中山县25个公社抽调4000多人,扛着红旗开进了湾仔竹仙洞水库建设工地。

“当年,我们一听要建一个对澳门供水的水库,大家都很积极,劲头很足,每天要推土石方100车以上,白天没有完成,晚上还要继续加班”,曾参与当年竹仙洞水库建设的黄凤娟,回忆当时水库建设情景,仍历历在目。

1960年3月8日,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清澈的淡水通过管道和明渠流进了澳门,岛上一片欢腾。同年7月,总库容168万立方米的湾仔银坑水库竣工。从此,澳门同胞坐在家中就喝上了内地的优质淡水。而辛苦的担水妹,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澳供水的珠海竹仙洞水库,是对澳供水的起点。图为竹仙洞水库,珠海水务局供图

供水能力,连翻80倍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澳门、珠海两地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需求也不断增加。为适应发展需要,对澳供水工程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供水能力不断提高。

1985年,一项从西江入海口位置——磨刀门水道取水的工程,提上了日程。西江的上游发源于云南地区,流经贵州广西等地又有大量支流注入补充,磨刀门工程就是把原来对澳门供水的取水点,从小支流前山河,挪到了西江干流入海口上,尽可能减少咸潮对取水口的影响,提高供水质量和水量。

整个磨刀门工程自设计到动工历时一年,彻底改变了取水口附近的水文地理环境,还在斗门附近西江两岸形成了联围,把滩涂变成了农田,咸水被压制在河流入海口的外埠,极大抑制了咸潮对获取淡水的影响。

“无论从水质还是水量上,从西江磨刀门取水,都远远超过了之前前山河与水塘的蓄水。‘澳门食水有些咸’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解决。”珠海水控集团高级顾问方晔介绍。

从1959年开始对澳供水,到现在先后建成了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竹银水库等20多个水库、以及南山湾泵站、平岗泵站、洪湾泵站、广昌泵站、竹洲头泵站等设施,对澳供水广开水源,逐步扩大供水量,日供水能力从当初0.8万立方米,提高到70万立方米,增加87.5倍。供水能力远远大于供水量(目前澳门日供水量约30万立方米),有效确保对澳供水安全。

千里调水,压咸抢淡

经过水利人的艰辛努力,对澳供水不断得到保障,然而,随着全球气候暖和海平面的上升,咸潮对供水的影响日趋严重,已成为供水的“大敌”。

每年冬春时节,西江上游来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咸潮沿磨刀门水道上溯,覆盖了取水点。

2004年9月,咸潮覆盖了泵站取水口,广昌泵站取水口的含氯量高达4000度,远超自来水国标250度的16倍,无法正常取水,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威胁。

据测算,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淡水的补充,仅靠珠海澳门的供水存量,到2005年的2月将消耗殆尽,形势危急。

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告诉笔者:“在2004年和2005年,澳门经历了一次特大咸潮,当时水龙头里的水都不能喝了,澳门居民纷纷涌到超市去买桶装水,大家都特别担忧,澳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中央政府反映,最终开启了一场‘千里大调水’,紧急从贵州、广西等大型水库调水到澳门。”

面对紧急情况,从国务院、水利部到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迅速作出批示,并多次召开中央和地方的联席会议探讨解决办法。此时,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通过调度珠江上游的大型水库,约定时间同时放水,在西江下游形成一股人造的洪峰,在一个时间段内把入海口的咸潮压回去,让泵站乘机抢抽淡水。

经过多次磋商和反复权衡,国家防总和水利部批准了调水方案。2005年1月17日起,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开闸放水。随后,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乐滩水电站等多个水库按方案先后开闸。广东水利部门在西江广东境内沿线严密监测,及时反馈监测数据,提供技术支撑。

据珠海水控集团对澳供水公司副总经理陈泽颖介绍:“这次千里大调水,在国内属于首次,没有任何先行经验可以参考。当时有很多专家沿着珠江、磨刀门分段进行取样,最终建了一个模型,算好了从天生桥到梧州需要的时间,再从梧州到珠海的取水口需要的时间。”

回忆当年调水经历,陈泽颖仍有些紧张:“我们当时全员在岗,十分紧张,把所有从磨刀门取水的泵站设施检修好,只要水一来,就可以进行抢淡”。

8.5亿立方米调水量、1300公里,西江水奔腾而下给珠海送来了重要的取水窗口期。

陈泽颖介绍,“整个‘千里大调水’过程经历了14天,共抢了4000多万立方米的淡水,使得那年的春节能够平安度过。”

此后的2005年到2011年,连续7次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和珠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调度,澳门同胞饮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江库连网 精细调度

千里大调水,只是应急举措、治标之举,并非治本之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咸潮对澳门供水的威胁,广东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兴建珠海竹银水源工程——建设竹洲头泵站、输水管道和竹银水库。由竹洲头泵站抽取西江水,通过管道送至竹银水库。

为推进工程建设,广东省水利厅专门成立竹银水库建设督导组,厅领导定期率队赴工程施工现场督导检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效促进工程建设。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历时3年建设的珠海竹银水源工程于2011年4月19日建成通水,为澳门、珠海东区供水系统增加4011万立方米调节库容,比之前6190万立方米增加了65%,澳门和珠海东区供水系统调节库容增加一倍多,对提高供水系统调咸蓄淡能力、改善供水水质、保障澳门、珠海供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珠海竹银水库是解决咸潮对供水威胁的重要调节水库。珠海水务局供图

此外,总投资5.25 亿元,建设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并于2019年10月17日建成通水,对澳门供水能力从50万立方米/天提升至70万立方米/天,同时改变目前供水均从竹仙洞水库进入澳门的单一模式,增加从氹仔方向进入澳门的供水管路,从而实现双线路供水,大大提升供水保证率。

与此同时,通过管道把珠海市20多个水库连网,形成江库连通,库库连网的供水大格局,为科学管理,精细调度打下坚实基础,极大提高供水系统抗风险能力。

“为确保对澳供水安全,我们每年都要实施三级调度,把水库当做水缸,尽可能多蓄水”,方晔说。

据方晔介绍,一级调度是与上级有关部门联动,调度西江上游水库,保证珠海对澳供水系统每半个月至少有2 ~ 3天可抽淡水的窗口期,向水库群补水,确保咸潮影响期间,水库群有足够的水量供水。二级调度是由中山、珠海水利部门,共同调度中山——珠海联围的有关水闸,置换河涌水体,将淡水引进来,为在河涌取水提供条件。三级调度是对珠海境内的所有水库群进行调度,科学蓄水,力求蓄水量最大化。

“我们调度中心24小时值班,密切监测各个水库、取水口、管道等供水设施水质水量状况,保障供水安全”,陈泽颖介绍说。

由于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调度工作不断加强,对澳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澳门供水质量已达到欧盟标准,市民基本没有咸潮概念,这是粤澳供水合作的重要成果。

为保障对澳供水安全,珠海对澳供水公司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监测化验水质。邹锦华摄

人物故事:

一家三代的供水情缘

珠海竹仙洞是对澳供水的起点,如今86岁的罗雄超和76岁的黄凤娟夫妇,是对澳供水工程“竹仙洞水库”的建设者和见证者,虽退休二十多年了,他们依旧生活在距离竹仙洞水库不远的地方,常常回来散散步,看看今时的光景,感受时代的变化。

“当年,我们一听要建一个对澳门供水的水库,大家都很积极,参与建设的有四千多人,有人甚至是夜以继日,大家工作的劲头很足。”黄凤娟说。

1959年,28岁的罗雄超退伍后,来到竹仙洞水库工程建设工地,在工程指挥部负责出纳工作;18岁的黄凤娟从中山的长江水库,来到竹仙洞水库,做推土方开挖清运等工作。

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库顺利竣工,水库正式向澳门供水,四千多人的建设队伍,留下了60多人负责运营和维护工作,罗雄超和黄凤娟留了下来。

竹仙洞水库属于小型水库,总库容约281万立方米,是对澳供水的主要设施。为了做好保障工作,职工们都住在水库旁的宿舍楼,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办公,相处久了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黄凤娟回忆道:“当时一吃饭,就聊对澳供水的事儿,能解决澳门用水困难,大家都很高兴。”那时候黄凤娟和罗雄超常常一起交流,随着见面次数越来越多,两个人也从相识走向了相爱,在竹仙洞水库旁的宿舍楼成了家。

两位老人养育了三个孩子,一个对澳供水公司、一个洪湾泵站泵房、另一个也在供水行业。

老人的孙子原来也在在珠海的供水系统,由于缘分的撮合,还娶了一位澳门的女孩。现在孙子也一起去了澳门自来水公司工作。

一家子、两地情、三代人,浓缩60年粤澳两地供水情缘。(记者 邹锦华)

对澳供水初期工程的建设者,罗雄超和黄凤娟夫妇,时常回来竹仙洞散步,抚今追昔,感受时代的变化。邹锦华摄

Hash:518e0c3c60721a7ee9f59c86d2f5c1878a48f4cd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广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