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国城遗址”,镇平人都了解它的传说吗…
PART 02
在在镇平县城东北一公里处的玉都街道安国村,有一处河南省第一批A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汉初年(距今2200多年)的安国城遗址!
该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东三里河的两道支流紧靠遗址的东西两边,自北向南流过,于遗址的东南角交汇,两条小河夹角内使遗址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椭圆形平面。遗址现存部分东西长100米、南北长200米,高出地面3至5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
据清光绪《镇平县志》记载,“安国城汉王陵封地”,说明安国城与西汉右丞相王陵有关。史书载,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析课阳置安固县,治所在县城东北。《金史》“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置阳管镇,治所在安国城”。清康熙《镇平县志》载,“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县治由北徙今址。”综上记述,镇平县城元代末期才迁至现在的地方,在此之前的唐朝到金代,无论名称及归属怎样改变,县治都在安国城内,安国城曾一度称为安固城。
(安国城遗址一角)
《汉书•王陵传》记载,王陵,江苏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俊,汉高祖刘邦身份低微时像对兄长一样侍奉王陵。到刘邦在沛县起兵,攻入咸阳时,王陵也聚集党羽几千人,驻扎在南阳,不肯服从刘邦。汉王回师攻打项羽时,王陵才带兵归汉。项羽抓捕到王陵的母亲并扣留在军中,王陵派使者来,项羽便招待使者和他的母亲,并安排她母亲向东而坐(贵宾坐的位置),想用这办法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会见后暗送使者,哭着说:“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来为你送行。”于是伏剑自刎而死。项王十分生气,烹煮了王陵母亲的尸体。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共同反秦屡建奇功,他还是汉军中唯一可于霸王项羽对战的猛将。汉天平定天下后开国封赏时,因为王陵和雍齿交好,而雍齿是刘邦最恨的人,王陵原本又没有追随汉王的意思,所以最后才策封王陵为安国侯。
王陵为人缺少文雅含蓄之气,喜欢直言。做右丞相两年,惠帝去世(公元前188年)。吕后想立自己的宗族子弟为王,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曾杀白马盟誓说,如果不是刘氏家族的人称王,天下一起攻打他。现在立吕氏做王,不合规定。”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都说:“高帝平定天下,立刘氏子弟为王;现在太后行使皇帝权力,要封吕氏兄弟为王,没什么不可以的。”太后高兴。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起初和高帝饮血盟誓,各位不在吗?现高帝去世,太后做女主,要立吕氏做王,各位奉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何面目死后在地下再见高帝!”陈平说:“在朝堂上当面反驳争谏这方面,我们不如您;在保全汉室社稷、安定刘氏后代方面,您也比不上我们。”王陵无言以对。因为这件事,吕后想罢免王陵,于是表面上提升王陵作皇帝大傅(皇帝的老师),实际上是夺了他右丞相的权力。王陵很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去世,谥号武侯。
(安国城王陵墓碑)
王陵死后归葬封地安国。安国古城东南二里有一冢,古称“王陵坟”。据出生在安国村,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江苏无锡工作、现年已77岁的王传恒老人说:“他们家过去成份高,土地多,王陵坟就在他家的菜地里,小时候还看到坟头上还立了块墓碑。安国古城是一个高台,三面环水。五十年代从县城的柴货市(北门)往这个方向看,还看到高台南侧像梯田一样,穿过安国村的这条路过去是个官马大道,不过它是沿着高台的东侧通向西南方向”。
为了考证安国村丰厚的历史文化,王传恒老先生说:“退休后回到家乡,想把这个事情进一步考证,就走访了一些老人,经过反复推敲,组织施工力量,到河里用挖掘机把这块石碑挖出来了。”
今年5月份,遗失半个多世纪的“汉太傅懿侯王陵之墓”碑终于重见天日。墓碑通高150厘米,宽54厘米,厚14厘米。碑阳半圆额上刻“一代硕傅”,正中竖刻“汉太傅懿侯王陵之墓”,碑阴由贡生李子强撰写的“汉太傅安国懿侯王陵墓表”(李子强,石佛寺李营村人,系清代进士李德生的长门孙子,清朝太学士)。碑文经翻译大体意思是,“县志记载说,王陵的坟墓在安国寺后。数年前,我探亲到镇平城内,与书院学习的学生徒步访求它的遗址,询问一位俗姓孔的僧人,才得知在荒烟漫草地里,没有石碑,只有二尺多高的土堆。我们一行人看到这种情形,都相互概叹不已,商量凑钱集资为他立碑。这事因故被拖延搁置。现在当日同访的秀才王廷藩及其父太学生王多三概然把这件事做为自己的任务,请我的外甥太学生许传彬给旧坟培土堆高,由许友礼具体监督各项工作的开展。石碑做好后,王廷藩请我作文纪念。于是我拿起笔、濡足墨,把这件事的情况记下来,从此先贤的故迹不再掩埋于荒草之中。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初一贡生李子强恭敬记述,从侄秀才李谌书丹”。
“汉太傅懿侯王陵之墓”碑的重见天日,以实物证实安国城的修建,是因王陵归顺刘邦后,封安国侯而建,安国城名字的来历因王陵封安国侯而来。
(遗址出土的金代万户侯印,印文为“万户之印”)
清光绪《镇平县志》卷一记载,“安国城汉王封地,后安众侯起义讨莽屯兵于此,地势高耸,旧隍为溪,在城东北三里许。”西汉末年,王莽依仗他的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及姑母、皇后的势力,很快做到了大司马,并赐为安汉公。后来独揽朝政,称制专权,改年号为“居摄”。
王莽篡汉的行径引起汉室宗亲的强烈不满,汉宗室、安众侯刘崇尤为愤慨。一次他召集宗室族人说:“王莽的野心很大,日后必将危害我刘氏天下,大家不满王莽擅乱朝政,却不敢率先起来反对,这是宗室的奇耻大辱!我决定发难讨伐王莽。”宗室族人刘礼等坚决支持刘崇举事反莽,并积极投身反莽队伍当中。居摄元年(公元6年),刘崇率领宗室刘礼及封国丞相张绍等100余人,由安国城出发攻打宛城,终因寡不敌众,义军失败,刘崇及张绍皆战死。后葬于安国城东南,距王陵墓一里许(此墓还有待发掘)。王崇出师为捷身先死、衷心保君,受到后世许多文人的凭吊,清康熙《镇平县志》就记载有常可权所写的《安国即古》:“当年汉祚已移新,安众独将大义伸。三尺恨不殊僭窃,寸心誓许报君亲。中兴帝胄从兹空,成败英雄任后人。壮志应居文叔右,云台特步后来尘。”
(中兴寺北魏造像碑)
到了500年后的南北朝时代,南北两方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着对峙的形势。北魏驻涅阳的兵力集结在马圈城(现在的侯集镇马圈王村),马圈城的周围是南梁,南梁的百姓认为北魏是异族入侵,是侵略者,纷纷起兵攻打北魏。为此北魏与南梁等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北魏守军为了拒南梁,保卫涅阳,与宛城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在涅阳城北的安国城驻军并建立统帅部。
公元53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西魏振远将军、大都督白寔到涅阳城北驻守。 现立于杨营镇贾庄村的中兴寺内有一座碑楼,里面嵌立着一通造像碑。碑刻于南北朝时期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距今已有1500年了。碑文记述西魏振远将军、步兵校尉、前河北太守、镇固城大都督、周城县开国男白寔(同实,字双成)率固城上下村邑、诸郡守人等,为国主大王雕造中兴寺石像的事迹。从此记载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北魏就在安国城屯兵,并设立镇固城(军事城),白寔为西魏时期的大都督(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北魏当时的皇帝是孝文帝,他认为祖宗南征北战,“重武略,不重文教”,而他自己要在“文教”上下功夫,在迁都洛阳的同时,注重融合汉文化,不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现在汉民中间。孝文帝主张思想文化一统,在用武力开拓疆域的同时,注重对汉人精神安抚和思想汇合。长期的努力渐渐减少了汉人的敌对情绪,兵戈相见、血流成河的战争日渐减少,一度创建了民族空前大融合、大团结的崭新社会。
孝文帝安抚汉人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兴建寺庙。他知道汉人都爱去求佛拜神,在这个过程中寄托就转移了,不会再念念不忘当今主子是汉人还是夷族。孝文帝用了20年的时间,全国新建寺庙数量急剧增多,县内的菩提寺、五朵山祖始庙就是在这期间建立的,安国城在当时是镇平前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活动中心,在城内兴建安国寺也就顺理成章了。
(60年代墓碑调查表)
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修安国寺记》碑载,“镇平城东北三里有一座古城,背山带水,地势隆然。城邑内有一座寺庙,名叫安国寺。何时修建已无从考证。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唯见梵刹基地和禅师的旧塔。明朝英宗皇帝时,有山西僧人来到此处,看到此地风景秀丽,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并筹资重修了庙宇。这次重修扩大了原有的规模,堂有禅堂僧堂,鼓有驮马,钟有钟楼,一切都焕然一新。徜徉其中赏心悦目,以致成为镇平的名胜之地,特立石为记。”
安国寺在解放初期已改建为安国小学。据了解,在当时兴盛时期,寺内建造有山门、前佛殿、后佛殿、佛君殿、左右客房、伙房等,寺庙的东侧建有石塔一座,塔顶上还装置有几十斤重的铜钟,现在这口钟已不复存在了。据清康熙《镇平县志》纪载,“安国疎钟”和“五朵晓烟”、“严陵春潮”、“三潭夜月”、“柳泉带雨”、“杏山铺锦”、“花峪覆云”、“玉崖滴翠”被尊称为“镇平八景”。清代诗人许洪文就在“安国鸣钟”一诗中这样描述:“安国何年寺,钟声送好风;几度清夜响,一洗万缘空。”这首诗还被录入到清《南阳府志》中。
(清县志中安国疎钟图)
家住安国古城西边小宁营村、现年62岁的王国昌先生说:“我们小时候经常在安国寺玩,这口钟有一人多高,两搂子粗,钟下面有齿,上小底大,钟的声音很好听,敲一下安子营都能听得到。”他还说:“安国寺里最后面那个殿刚解放时就扒了,材料拉到县城东关建高中。后来寺庙改为小学,我们小时候都在这上学。有个校长叫许世虎,做饭的厨师姓胡,早上起的早,偶尔还能看见大殿、厢房里亮着灯。半夜起来小便,有时还看到大殿里有人在审案。有一天夜里,厨师喊一姓李的老师起来,他们隔着窗户看到大堂里正在审案,李老师吓得一下子瘫在地上。”
小宁营村另一位已70岁的老先生说,安国城是“城小官大”。古时候城两侧河里的水非常大,还可以行船。城里的官员们隔段时间都要乘船向北2里到白水(现在的玉都街道白花村)、向南5里到凉亭(现雪枫街道牛王庙一自然村)检查防务,或者游玩。
当地不少年长的百姓都说,小时候这里是两个大土堆,经常在上面玩耍。五十年代,这里的硝土可以当肥料用,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拉。不过由于土堆高,容易塌方,砸死过不少人和耕牛,周围的尧庄、小宁营、北边的榆树庄,甚至远到侯集的群众来拉硝土都出过人命。有群众说,有一年当地人在挖砖时出来一条白蛇,有个人用铁镐把白蛇砸死。第二天几个人放树,树刚倒下,几个人围上去,树突然又弹了起来,刚好碰到头一天砸蛇的那个人头上,一下子就碰死过去。还有个群众说,当地有个人在挖硝土时挖出来一块印,县里负责文物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就给他5元钱把这块印拿走了。这个人就用这5块钱买头猪养,没过几天,这头猪也无缘无故的死掉了。这些传说,加上县文物部门的禁止,土堆才得以保存至今。
(遗址出土的独山玉玉铲)
县文物局副局长苏长军说:“安国城遗址面积大、灰层厚,属多层文化叠压遗址。下层为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存,上层以汉代文化堆积为主。该遗址尽管没有进行过正式发掘,但四周断崖上可以看到房基、墙壁、灰坑和层层叠压的文化层,包含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铁器等,特别是从遗址龙山文化层采集到的两枚独山玉玉铲,纠正了光绪县志上记载的镇平玉雕制造业始于明代的错误,将镇平人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历史锁定在4000年前。”(仰韶文化位于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中期,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龙山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已然高出周围许多的两方土塬,虽荒草蔓延,禾苗连连,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但脚下随处可见的残砖碎瓦,仍使我们对5000年镇平历史引发不尽的遐思:这里既升腾过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硝烟烽火,这里也演绎过“把酒话桑麻”的快乐和幸福,这里更飘荡过诗人仰望悲鸣的大雁“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意缱绻的诗句……镇平的历史因安国而厚重,镇平的文化,因安国而璀璨!
转自:张明铎、王从云、晴彩镇平
编者注:张明铎 镇平县政协副主席
王从云 镇平县政协主任
Hash:ebc1af74368472f00b6c98017970b88e7600c5a5
声明:此文由 镇平百事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