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大草原不仅美丽无比,还有深厚的突厥历史文化遗存

游走西域大地的时候,抵达了伊犁昭苏大草原,遍野的花草与散落的毡房,以及远山层峦和盛放的油菜花,勾勒出这片大地上美丽的轮廓。

昭苏大草原一隅的夏塔乡小洪纳海河畔,有一处历史久远的遗迹,那就是“草原石人”,据科考资料显示,这里是古代突厥族的文化遗存,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原石人”之前叫“草原石人及大土墩”,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改名为“小洪纳海石人墓”。这里海拔1790米,距县城约5公里。

我踏入这片草原的时候,晴空万里,一条木质栈道蜿蜒在青草深处,沿着栈道前行,左侧有两个石刻,上面分别刻着这里升级前后的名称。继续前行,栈道两侧就会出现一些石头或者石柱,石头上面刻画有一些人面,这些人面石据说是早期牧民的作品,看上去细腻温润,形象生动,线条流畅,不知道那位牧民在石头上作画的目的是什么,是放牧时候闲来无事的心血来潮?还是用来明示领地的标记?

栈道右侧的没膝草丛里,树立着9根石柱,一些石柱上有道道印痕,一些有斑驳的锈迹,导游说这些石柱是拴马石,原本,这些石头并不在这里,而是散落在草原各处,为了将它们保护起来,而集中到一起,包括石人,早年,这些石人在辽阔的草原四下散弃,被人们发现后,经科学考证,这些石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新疆草原文化和草原艺术的经典作品,于是便放置在一起集中保护和展示。

沿栈道继续前行,便可以看见一个四方形的木质围挡,围挡中的青草间陈列着大大小小八九尊石人,面部特征呆萌呆萌,嘴巴鼻子眼睛甚至耳朵清晰可见,只是刻画的线条轮廓显得很古拙,但即便如此,这石刻技术依旧让后人的赞叹不已,左右对称,形象传神。有的石人稍显斑驳但整体完好,有的则有缺损,或许是在久远的风霜雨雪的侵蚀下风化了吧,大漠浩荡不停的长风以及严酷的季候环境任物件都无法抵抗,哪怕是石头。

科考认为,石人是新疆草原上古代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文化艺术,是突厥时代的墓葬附属物之一。也就是说,这些石人或许是逝去的突厥先民墓前的物件,类似于现在墓碑。有学者认为这些石人为“守墓人”,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突厥“疑兵”,也就是假人,作用是震慑前来侵犯的敌人,当然诸多说法也仅仅只是猜测,所有与石人有关的痕迹基本上都早已消失殆尽了。

不过,在一处较大的区域,矗立着一尊较其他九尊高大的石人,看上去格外与众不同,整体高2.3米,宽0.35米,为花岗岩材质。仔细观看,石人面部上半部分轮廓清晰,头戴帽子,眉鼻眼突出,遗憾的是,石人的嘴巴、下颚以及胸部残缺。这尊石人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抬起,手执酒杯,左手下垂微上翘,手中执物因为岁月风雨的磨砺已经看不出来是什么了。绕行至石人侧面,会清晰看到石人身后披着长长的发辫。

导游介绍说,这是一尊男性石人,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考古认为,这尊头戴冠帽的石人身份和地位应该很高,可能是西突厥王子的雕像,只是,石人背后的墓穴在早年被偷盗一空,如今只剩下一个凹坑,长满了杂草。

史料记载,在古代,游牧民族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加上部落的迁徙与融合,让后世科考为追寻这些石人的身份增加了难度,很多问题也无法解释,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作为后世的来客,远行苍茫的西域,看一看草原、戈壁,凭吊一下这些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浅浅遥望一下那些日月深处的族群已足矣。

Hash:6f461122bc872bc712108096707e397d98f668b0

声明:此文由 摄行江湖V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