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同心护洱海

生态洱海千秋画”

洱海清,大理兴。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大理洱海边,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大理、讲到洱海,充分肯定洱海保护治理成效,作出了“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谆谆教导。

近年来,云南省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牢记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使洱海水质不断向好,这颗镶嵌在祖国西南的“高原明珠”重新焕发耀人光彩。

七大行动:开启洱海抢救模式

山水相依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苍山洱海,曾经风景如画,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洱海开始不堪重负,湖水出现富营养化。

洱海的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洱海治理,需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需要统筹保护与发展,需要科技与智慧,更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是一场“流域系统治理的立体攻坚战”。

2016年,云南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好洱海”。2017年1月,大理州委和州政府,大理市委和市政府相继召开“七大行动”动员大会:实施“七大行动”,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责任,确保“七大行动”每一项任务落地见效,用保护治理的实际成效向总书记、向党和人民、向子孙后代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理州水务局副局长马倩介绍,“七大行动”包括“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等,其中,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是洱海补短板工程:河道治理和“三库连通”应急补水工程。

“三库连通”,就是把洱海以北三岔河水库与海西海水库、茈碧湖水库用输水管道连通起来,将这三座中型水库的优质水源注入洱海北部水质较差的沙坪湾和海潮湾,同时增加了5个清水入湖的“入海口”,改变了海北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布局。工程通水后,湖区水质改善明显,历年蓝藻易发、多发的北部湖湾再未发生蓝藻水华现象。

大理州把河湖长制的大网织得更细、更密,以更好地保护洱海,建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湖长的州、县市、乡镇、村、组五级河湖长,27条主要入湖河道实行“州级领导+县市领导”高位推动的“双河长制”,并率先在全省上线河(湖)长制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成洱海监控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洱海全方位、无死角、全覆盖监管。

“面源污染减量行动”最能体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和“节水优先”方针。洱海周边有10个乡镇,耕地80多万亩,灌溉用水主要来自“苍山十八溪”和洱海。大理州规划了洱海大型灌区项目,设计灌溉面积50多万亩,通过在灌区下游兴建调蓄带,对灌溉尾水进行沉淀、净化,实现多次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项目完成后,一年可以节约清水1亿多立方米。不仅可以切实削减面源污染物排放量,而且增加了入湖清水量。

“开启洱海治理抢救模式,水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马倩说。

生态廊道:给洱海戴上“绿色项链”

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湿地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洱海生态廊道工程”)是政府企业两手发力、联手铸就的洱海保护体系的最后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同时也是洱海最重要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环洱海的生态缓冲体系。

2018年6月,由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下属企业云南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和大理州、市政府共同组建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苍洱投”),按照PPP模式实施洱海生态廊道工程。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是洱海生态廊道工程的设计牵头单位。

中水北方项目经理郭英卓说,洱海生态廊道工程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建设、生态搬迁、生态监测廊道、管网完善、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科研试验地建设等工程,动态总投资约98.74亿元。工程的框架来自于《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该方案将洱海沿线划分为蓝、绿、红三条线,即湖区界线、湖滨带保护界线和核心区界线,所谓“生态廊道”就位于蓝线和红线之间。通过采取“人退湖进”的总体策略,将绿线范围内侵占洱海岸线的居民点等干扰频繁的聚落永久迁出,构建生态廊道隔离带,增设截污管网,修复和完善已受损的湖滨缓冲带,使整个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到自然良性循环状态,构建环洱海湖滨带生态屏障。

2019年3月27日,大理州委书记陈坚在洱海生态廊道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强调,一定要牢记嘱托,勇于担当,拿声誉作担保,用情怀去奋斗,坚决建设好高质量、高水平的洱海生态廊道。

洱海成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地点

漫步生态廊道,曾经延伸到湖面的民居、客栈退到了绿线后面,一条环绕洱海的慢道系统实现了人与洱海的物理间隔,芦苇丛中的木质栈道又把游客送到湖边。慢道外侧是截留地表径流的调蓄带、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内侧是清水入湖和亲水系统。湖面点缀着芦苇和红色的水杉,原来零星分布的海菜花连成了片,开阔的湖面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成群的水鸟自由地嬉戏……

“如果说,以前的治理措施就像一个一个的节点,那么这个生态廊道工程就是给洱海戴上了一条绿色的‘项链’。”郭英卓说,“它把各个工程有机地融合、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综合治理网络。我们通过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给这条项链‘赋能’,使它成了一个智能的监控系统,随时随地守护着洱海的健康。”

智慧运营:画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之间的等号

“七大行动”、生态廊道建设还在“进行时”,大理从2019年5月又打响了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河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八大攻坚战”。一系列组合拳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新征程,洱海流域系统治理的生态效果随之展现。但是,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推动洱海生态保护和大理高质量发展?这是一道艰难的思考题。

“要同步推进周边村庄风貌整治。”大理州委书记陈坚在调研中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生态廊道不仅是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缓冲带、物理隔离带,更是提升流域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重大项目。

“要实现陈坚书记的要求,要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画上等号,一靠建设,二靠运营,运营要靠智慧化赋能。”从苍洱投原董事长赵琼华到现任董事长吕旺,都在探索破解之道。

生态廊道工程采用的是PPP模式,这意味着建成之后政府每年都有数亿元的债务,也意味着苍洱投公司巨大的运营压力。按照一般的运营思路,这么漂亮的公园建起来,第一应该收费,第二是进行沿线的房地产开发。但在赵琼华、吕旺看来,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低级开发手段:“我们不能先做大保护,再搞大开发,更不能短视地发展门票经济,而是要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和着力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赵琼华介绍,洱海“三线”划定及生态搬迁工作能够快速推进,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拆除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得益于当地群众的支持。洱海保护是全民共同参与、共同付出、共同努力的成果,这个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生态廊道的运营,必须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目前,在已经初步建成的12公里段生态廊道上,洱海周边的村民已经享受到了洱海保护的成果。目前日均人流量约8000人次,在2020年国庆期间的峰值接近4万人次。

以生态廊道为核心,除了项目自身的合理使用者付费外,通过智慧化的科技手段,把人流引向周边的乡镇农村,使农民受益,促进城乡产业迭代升级和乡村振兴,从而增加政府税收,项目的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来源就有了更好的保障。这是苍洱投公司最终的经营策略。

支撑这个美好设想的,是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慧运营系统。在海西,有很多带有白族特色的智慧化灯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灯杆实际上集合了最新的“新基建”科技。智慧系统将在游客和乡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苍洱投公司将在生态廊道开展生态科普研学活动,让进入生态廊道的每个游人都能了解洱海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为保护洱海采取的措施和付出的努力,让大家既珍惜现在,又不忘历史

智慧系统的建成还将提高全民的参与度,让更多的人参与洱海保护。游客打卡、学习、“随手拍”等参与活动都会形成积分,可以在生态廊道内兑换电瓶车车票、徽章,使用共享单车,该系统还可与其他App连接,共享互认。“我们的运营策略就是让老百姓一起富,让老百姓一起学,让老百姓一起管。”吕旺说。

洱海畔一隅

以生态为底色,以智慧为特色。不仅要做到“最生态”,而且要“最智慧”,不仅要全民共享,而且要全民共管,洱海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高要求。届时,“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将永驻人间。

文字丨杨飞 王子鹏

图片丨中水北方公司

来源 | 中国水利报12月30日

Hash:a78b52aea3c0c296abb607932e301937d20f2a7a

声明:此文由 中国水利新媒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