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曾多次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如今守护着祖国的“西极”!
他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公元前3世纪,他们的先民
就已经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他们的先民曾多次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
诉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共同分享
那些属于柯尔克孜族的故事吧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变革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史记·匈奴列传》最早出现了对柯尔克孜族的先民的记载。约公元前3世纪末,柯尔克孜的先世已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叶尼赛河上游。汉文史籍中称为“鬲昆”、“坚昆”。后历经各朝各代,族称也不断更替。
清代时为“布鲁特”。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希布察克部落的头领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
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
1865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了抗击阿古柏匪帮入侵的武装斗争。
1877年在清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得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密切配合。
1895年英俄两国彼此勾结,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瓜分了帕米尔地区,该地的柯尔克孜族与塔吉克族组织了“绥远回队”,为此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柯尔克孜族人擀毡子
1937年后,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的柯尔克孜族先进分子伊斯哈克拜克率部进驻喀什,担负着从喀喇昆仑到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边卡驻防任务,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境的安宁。
1949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
柯尔克孜族的艺术贡献
族称的含义
“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
“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四十的复数,可解释为是四十个部落;一说是“山里的游牧人”,还有“山中的乌古斯人”、“依山傍河之人”、“草原人”的说法。
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公元前2世纪由古柯尔克孜人创用的象形文字“鄂尔浑——叶尼塞文”今已失传。
象形文字“鄂尔浑——叶尼塞文”
13世纪左右迁居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开始使用察合台文。1930年前后,在苏联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开始使用西里尔文至今。
象形文字“鄂尔浑——叶尼塞文”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使用的是以察合台文为基础并经改革的新柯尔克孜文及拉丁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
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乐曲和乐器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库姆孜”、“奥孜库姆孜”、“克雅克”、“秋吾尔”、唢呐、“多兀勒”(手鼓)、“巴斯”(铜钹)、“邦达鲁”等。
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制作
在表演时,使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乐器是“库姆孜”。“库姆孜”琴的琴型很多,达七八种。最古老的是一种木制蒙革的三弦弹拨琴。
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
唐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将这种乐器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随后,唐朝又把它作为大唐乐器赠送给日本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又把这种乐器传到了巴达克山、克什米尔、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可以认为,这是柯尔克孜族对中国和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贡献。
柯尔克孜族称舞蹈为“比依”,内容多反映牧业、农业、手工业、狩猎等生产和生活情况。其中,反映牧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最为常见。
柯尔克孜族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男女对舞和合舞等多种形式,活泼剽悍、节奏性强,十分贴近生活。
史诗《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一部规模宏伟、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柯尔克孜族巾帼女姿
2009年9月《玛纳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长达23.6万行的史诗,描绘了柯尔克孜族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军事、医学、习俗的百科全书。
其主要内容是玛纳斯及其子孙领导柯尔克孜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人民争取自由和和平生活的愿望,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柯尔克孜族的民俗文化
饮食习惯
柯尔克孜族一日三餐,除早餐为馕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面食、马、牛、羊肉为主;在农区以粮为主食,但肉类仍占有很大比重。
日常蔬菜不多,品种不少,仅洋芋、圆白菜、洋葱较为常见,并且很少与肉类一起成菜。很多肉类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为主。其次大都做成独具特色的灌肺、灌肠、油炒肉、肉汤等。
柯尔克孜族烤全羊
奶和奶制品在柯尔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见的有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浓、稀酸奶)等。平时喜用青稞、麦子或糜子发酵制成的一种名牙尔玛的饮料饮用,柯克孜族好饮茯茶,煮沸后加奶和食盐。
柯尔克孜族美食“居布尕”
酸奶酪
孢孜酒
柯尔克孜人吃饭时一般不许大声说话或发笑,但喝酒时可以尽情说、笑。主人和陪客双手捧酒,笑容可鞠地唱着祝酒歌向客人慢步走来,客人站着接酒而饮。如若不胜酒力,就得唱着歌儿将酒碗转敬其他人代饮。
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牲畜的皮毛和毛织品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服装式样,男以袍式为主,女以裙装居多。柯尔克孜人喜爱红色,其次是白色和蓝色。
柯尔克孜族人一年四季常戴一种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这种白毡帽是 从服饰上识别柯尔克孜族最鲜明的标志,柯尔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将其奉为"圣帽"。平日不用时,把它挂在高处或放在被褥、枕头等上面,不能随便抛扔,更不能用脚踩踏,也不能用它来开玩笑。
柯尔克孜族男女的帽子在样式和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柯尔克孜族男子戴的帽子叫“卡勒帕克帽”,这种帽子又分为黑毡帽、白毡帽和扎花布帽三种
柯尔克孜未婚女子一般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雄鹰是一种性情凶悍的鸟类,桀骜不驯,然而却有一个能够驯服雄鹰的民族,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民间保留着几千年的驯鹰绝学,柯尔克孜族牧民都视猎鹰为家庭一员。在古代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一只好的猎鹰可以养活一家人。
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而当鹰七八岁时,就会让它们返回自然,重获自由。
2011年5月23日,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柯尔克孜族
如今的柯尔克孜族人大部分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截至2017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总人口620591人,其中柯尔克孜族有162774人。
拥有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的克州,是祖国向西开放的核心门户。
吐尔尕特,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枣红色的达坂”,这座口岸已有百年历史,自1881年起,吐尔尕特口岸正式与沙俄通商,1950年正式对前苏联开放,1983年12月23日口岸重新恢复通关,是国务院批准的新疆首批对外开放的三个口岸之一。
2016年,吐尔尕特口岸的年过货量近40万吨,市值达到23亿美元,在全疆陆路口岸排第三位,南疆第一。
伊尔克什坦,柯尔克孜语,意为伊尔克什(人名)的房舍。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也是我国最西端的边境口岸,通商历史悠久。
200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吉、塔等国公路运输的重要通道。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伊尔克什坦口岸也将以新的姿态勇立时代潮头。
建州初期的克州,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面貌落后,人民生活贫穷。
现在的阿图什市
现在的阿克陶县
现在的阿合奇县
现在的乌恰县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祖国“西极”乌孜别里山口的柯尔克孜族同胞成为了中国最后看到日出、最后送走落日的人。
“一带一路”助力新疆口岸经济腾飞
金属采选冶、清洁能源、新型建材“三大基地”正在建设
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3个带动明显
2016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0.2万亩,封育9.96万亩,草原围栏478.4万亩,生态克州形成。
2016年累计投资458.3亿元,实施了944个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面貌,得到显著提高。
2017年,前三季度克州外贸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 同比增长20.6%克。
特殊的地缘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让克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串起了新疆的口岸经济,也将辐射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克州已今非昔比
几千年来他们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
并且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未来的克州不可忽视
柯尔克孜族也必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来源:新疆我的家,图文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
Hash:75ef0d9165d22c02cfe4e88d36151e49e03f1989
声明:此文由 卡卡通旅游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