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加上古法实现古长城修旧如旧,为宁夏旅游添新彩

自西周开始,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在宁夏境内修筑过长城,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加上人为破坏,让古长城渐渐失去了往昔风采。西夏陵、水洞沟遗址、开城遗址为全国150处大遗址之一,对这些长城的保护有助于守护历史文脉,也有利于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2014年,我区启动长城保护工程。原银川文物管理处主任张艺明全程参与了明长城银川三关口段100米墙体抢险加固保护工程。

三关口长城抢险加固过程中,全部采用传统做法,其中土坯夯筑方法最常用。而为了恢复长城“原貌”,要先对长城墙体土质进行化学检测分析,然后寻找碱度等各方面最相似的土。

找到最合适的土后还要改性。根据一定比例加入灰土;根据原有土质状况,加入大小合适的石子;为了让土不易变形腐朽,加入红柳、玻璃纤维、胡麻秆等。然后将加了“料”的土拌合均匀,浇上水,用塑料布盖上,根据不同部位需要“醒”不同时间。在不断摸索、多次实验中,张艺明也成为“土”专家。“时间长了,我们都有了经验。抓一把土,捏成团再扔到地上,正好摔开而不散,就是醒好了。”张艺明说。

除了“玩土”是门学问,长城抢险保护还有很多学问:按照原有设计,要在长城表面喷涂硅丙乳液,以加强表面结构防止风化。但张艺明等人多次实验发现,此方法不可行。因为经过长期风蚀雨侵,长城墙体表面已结成一种固化壳,硅丙乳液与墙体无法结合,反而形成两张皮,风一大就会脱落。顶部防水,在长城抢险保护中非常关键。原本设计是顶面集中排水,但在施工中,张艺明等人发现集中雨水会冲刷墙体,反而造成伤害。后经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协商,决定改为散排方式,即长城顶部改为中间高四周矮,让水向四面散排。

2015年,三关口明长城抢险保护工程竣工,修补加固1000余处掏蚀洞,开挖导洪沟1100余米,改性黄土夯筑土方量6200立方米,墙体顶部胡麻泥封护3720平方米,使用土坯砌筑砖5.8万块。遗址保护正让宁夏重新焕发光彩。(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Hash:9fdf746a3522be6b2bb8fa48a9bd501655bd4f1a

声明:此文由 宁夏银川水洞沟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