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小城巨变

本报记者 李银雁

中国成立70年来,柳州已由当年的南方边陲小城发展成为一座朝气蓬勃、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谈起70年柳城巨变,从实业到开放,从民生到宜居,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据统计,柳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0.88亿元、1978年的9.89亿元,到2018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区率先超过1万美元。

“柳州不靠海、不沿边,没有资源、没有能源,柳州靠的是‘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咬住实业不放松,坚持开放不动摇’,这是柳州几十年来的发展主线。”郑俊康如此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柳州产业基础薄弱,195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有900万元;而今已形成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化工、食品、建材、纺织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部工业总产值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3000亿元,2017年达到5000亿元,柳州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柳州已位居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年产销汽车超过250万辆,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而且全是自主民族品牌;柳钢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是广西首家利润超百亿元的国企;柳工成为民族品牌加速崛起、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是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军企业。作为西南地区工业重镇,近年来柳州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32∶63.86∶27.82调整为6.39∶52.68∶40.93。

柳州是一个典型内陆城市,但是70年来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郑俊康表示,目前柳州积极主动融入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和开发建设,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中德(柳州)工业园、上海漕河泾柳东创新创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强优企业迈出柳州走出国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3—2018年全市共引进市外境内到位资金(含续建项目)4675.2亿元。

坚持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这也是柳州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做法。郑俊康说,近年来,柳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3—2018年全市实现39.48万贫困人口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从“十三五”初的16.88%降到6.02%。发展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实惠,全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每年惠及约18万学生;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受益家庭近12万户,火灾发生率下降80%;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改造有1万多户职工家庭住入新居等等。

毋庸讳言,过去粗放式工业发展模式也曾让柳州付出沉重代价。上世纪80、90年代柳州工业在全国声名鹊起,但由于没能做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导致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达98.5%,使柳州成为了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如今柳州已实现从全国酸雨之都到现代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美丽嬗变。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达88.5%,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7%,在传统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展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郑俊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这也是柳州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柳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推进国际通道的核心枢纽、战略支点的实业引擎、开放门户的重要高地“三大建设”,力争到2025年突破10000亿元,把柳州打造成为万亿元工业强市。

Hash:39cd3f8b2d4bf2651f6d924036cd0418615478b8

声明:此文由 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