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震湖!曾改变了两个古镇的兴衰

1920年12月,宁夏海原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这次地震摇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山头横移,山崩地裂,山体崩塌,河流壅塞,交通断绝,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十分惨重,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的自然灾难。

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堵截山涧、深谷、洼地和沟壑,在西吉县境内形成了几处地震湖,使这一带的山川大为改观,原来的干山枯岭,变成了大片沼泽湖堰,星罗棋布地摆在全县境域。

1965年有关专家学者在西吉考察时发现西吉境内有43座这样的天然堰塞湖,成为半干旱黄土高原上的独特的地震景观。由于常年淤积,十多处水堰已不复存在,现保存不足30 处。其中最大的一处党家岔(震湖)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地震湖。

震湖

海原大地震已过去了整整1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很少有人记得在今西吉境内的平峰镇三合村还曾因地震形成另一处堰塞湖,大小相当于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位于党家岔的面积达186.6万平方米的震湖。

而正是位于三合村的这个地震湖却改变了西吉两个古镇的命运。

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当地老人口口相传, 地震时张家新堡子的山体滑坡,挡住了烂泥河的水流形成坝堰,湖首位于今宁夏西吉县平峰镇三合镇境内新堡村处。在这个地震湖存在的短短五年中, 阻碍了 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小镇旧营的发展,加上当时社会动荡, 灾慌匪患,起使这个 名扬千里的没落。

旧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肃庄王朱楧的牧马兵营,在今西吉平峰镇李营村旧营组,古城遗址在县城西南四十多公里的滥泥河西岸,后来因城址倾圮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迁徙至今新营乡,新营,是相对于旧营。

从此以后,牧场逐年向西北迁移至内蒙,此地慢慢变成一片荒无人烟之地。

直到明万历末年,有山西洪洞县迁徙来张、王等姓人定居旧营(后迁至龙川堡居住),随后就有吴、马、韩等姓人迁来旧营繁衍生息,垦荒种田。

清中晚期,旧营成为附近三县两省最大贸易地, 街道上开有当铺、药房、染坊、酒坊、醋坊、纸火铺、绸缎铺、银货铺、食盐粮油铺等,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心),每天在这里出进的挑夫大概有几百人之多,骡马骆驼队有几十队,出出进进,热闹非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治年间,旧营集市被土匪烧杀掠抢,居民为保命,丢弃经营店铺逃往他乡。旧营开始衰落萧条。直 到道光绪年末,旧营相继有来自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的做生意的人陆续迁来定居,集市渐渐的又恢复繁华起来。清末民初为最盛时期,旧营可称为辐射周边百余里之商阜,来自秦安通渭静宁会宁、海原、固原等周边县的生意人众多。

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在三合村形成的地震湖阻挡了旧营通往东南的道路,加之民国十八年的灾慌,土匪又起,生意无法经营,居民迁往他乡,集市渐渐消失,昔日繁华的旧营渐渐没落,退出人们的视线。

自然造化,生生不息。因地震灾难却又造就了另一个重镇。

大约在1925年左右,三合村的这处地震湖又因余震垮堤,在水流走之后,在湖的中部形成一块湖水沉积冲刷形成的开阔地带,后有胡氏人家居住,当时人们称之为胡家坝上。

到了1928年左右,当时国民政府在西吉县西部地带的长官戴月恒(注:当时西吉县还没有建县,这一地带属海原县管辖,戴月恒为海原县旧营堡行政长官)将旧营堡迁址到胡家坝上,并更名为三合镇。三合镇位于烂泥河流域中段,甘肃省与宁夏交界处,西吉、会宁、静宁三县中心地带。从此,在西吉大地上,三合镇这一悠悠古镇成为见证这一地区历史的又一颗明珠。

三合镇从建镇伊始,就兴经济、重教育。始建于1929年的国民三合小学(后发展为今天的西吉县三合中学),为国民政府时期西吉县第二大学校,当时与西吉学校并列为西吉二所完全小学)。

到1942年西吉县建县时,成立3镇6乡,三合镇已经成为西吉县三大重镇(另两镇为新营镇和兴隆镇)之一。1949年西吉全县解放后三合设乡,1959年大跃进时期设三合公社,1978年三合又恢复设乡。2003年,在撤乡并镇中,三合乡与平峰乡合并为新的平峰镇,三合的行政级别也降为村。

岁月更替、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西吉历史上这两个古镇的兴衰,有着自然的原因,也有着历史的原因,如今,西吉也 必将秉承历史沿革,明日会更加美丽夺目、灿烂辉煌。

监制: 杨旭波 / 主编: 杨旭波 /编辑:潇鹰

【来源:西吉大城小事】

Hash:b5503dc4704a6b72c0c7419f633b93ef50451ec6

声明:此文由 掌上固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