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云雾山”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进自然,感受山水宁夏】念好“山”字经 做活“林”文章

——宁夏“云雾山”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云雾山保护区植被覆盖茂密,看不到一处裸露土地。记者 杜爱虹 摄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杜爱虹)8月23日下午,“走进自然,感受山水宁夏”媒体记者一行来到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信带着一行人一边走一边介绍:“我是1989年来到云雾山工作的,那时候,这里光秃秃的,植被覆盖率不到40%,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张信指着面前的一片山头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主要采取修建等高沟,在等高沟里种草,沟边用柠条、野山桃固根。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产草量,二是改善生态,使植被覆盖率逐步增加,控制水土流失。”

如今,这里已经草木葱茏,满眼绿色。早上一场绵绵秋雨,下午放晴后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舒适。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头、沟壑绿草如茵,犹如绿色的地毯,看不到一处土地裸露。

云雾山保护区草木葱茏。记者 杜爱虹 摄

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原州区北部,总面积6660公顷,其中核心区1700公顷,缓冲区1400公顷,实验区3560公顷,是黄土高原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保留最完整、原生性最强、面积最大且集中连片分布的典型代表区域,代表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特征和原有的自然风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也是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天然“宝库”,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生态等多重价值。

云雾山保护区到处是满眼绿色。记者 杜爱虹 摄

还自然以和谐,给大地以生机,是林草人的重任,也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和愿望。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保护区员工的不懈奋斗,如今,云雾山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已由保护前平均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产草量平均提高了4至5倍;植物由保护前的182种增加到313种;年平均降雨量比原来提高了35毫米;土壤表面的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5000吨减少到2000吨;地表径流减少85.6%。保护区50平方公里内的侵蚀沟头停止了延伸,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降雨量由保护前的410毫米增加到440.5毫米。

云雾山在增加植被的同时恢复生态多样性。张信介绍,这里的脊椎动物由保护前的不足30种增加到113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0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玉带海雕、金雕、大鸨、猎隼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兔狲、猞猁、灰鹤、草原雕、长耳鸮、雕鸮、红隼等9种,宁夏新纪录种1种;有昆虫纲昆虫316种,蜘蛛纲蜘蛛60种,其中有宁夏新纪录昆虫、蜘蛛22种。

云雾山银黑狐。

自2013年起,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承担了《狐狸野化放归自然控制鼠害试验研究》项目,通过购买家养狐狸,在保护区里通过“三级”适应性野化训练方式,重新激活其野性,让其成为林木、草原免受老鼠、野兔等动物破坏的“生态保护卫士”。目前,云雾山保护区已累计成功野化狐狸731只,分别投放到四川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等省区的草原和森林区,控制鼠害面积达91万公顷,为我国生物灭鼠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贡献。目前,云雾山保护区已具备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库,科研试验示范、教学,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环境意识普及地等功能,成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乃至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样板,是亚洲乃至世界黄土高原类保护完整、管理规范的草原类型保护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平台。1993年,云雾山保护区被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组织接纳为首批成员。

来源:宁夏新闻网

Hash:05e1930d1895b1925312c0a4e92544dc8bc5decb

声明:此文由 搜狐城市-银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