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庆阳:战国秦长城是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基础,秦始皇借它抵御匈奴
长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建筑奇迹,它凝结了古代千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长城不仅仅是用来军事防御的建筑,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新奇的建筑思想和强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与印证。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智慧和生命质感的载体。
流云行走, 世如沧海,庆阳镇原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交界处存留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如今虽不复往昔丰姿,但是从残留城墙走向的轨迹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雄浑与豪迈。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下令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把战国秦长城的闪亮光芒无限放大,让黄土高原上掠过一幕幕乘风起航的伟大光影,闪耀星辰,闪出美丽。
一、战国秦长城的概况
战国秦长城遗址位于镇原县的西北部,总长约为3 9277米 ,长城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孟原乡东部,进入到镇原县武沟乡孟庄村的刘家堡子,这就是长城在镇原的源头。沿两省的交界横跨孟家原(即长城原)就到了孟庄的白草洼。此地遗址保存比较好,存有残墙、城障、烽墩四处。残墙高约一丈二尺至一丈五尺,宽两丈左右,城障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三丈,东西宽约六丈,中心残墩高达一丈四尺,底径三丈三尺,夯土均匀。左侧有彭阳县立的秦长城遗址混凝土碑一座,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白草洼下沟经彭阳县孟原乡草滩村马崾岘,上大庄原进入镇原县马渠乡三合村的张原畔,越过大庄原到城墙湾,翻沟又进入孟原乡的玉原、张洼山、麻花洼,再进入镇原县马渠乡甘川原的山庄湾、赵渠的油房湾、佛庄、乔岔崾岘、三圪塔峁、墩墩洼、高原头的石咀山,经红光的虎家后沟、寺坪的沟畔,又进入红光的石洼、虎家后沟、水磨渠,顺沟渠而出,经蒲河上游的安家川,折东沿河顺川而下,经三岔镇的庄门、米家川、杨千沟,又折向东北,经三岔街道附近高湾的后河、梁台、虎儿沟畔,沿周家庄的黄坪湾、深渠壕、芦李渠、铁把渠、城墙湾,由胡咀咀进入环县的演武乡。
举世闻名的长城蜿蜒万里,一路穿过镇原,留下了许多与长城有关的地名,如长城原、城墙沟、城墙湾等等。但长城在镇原的源头、走向、里程、建筑特征及其现在遗存、有关传说等,还鲜为人知。 长城在镇原境内经过了3个乡镇、11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整体为东北走向。现在有白草洼、大庄原、马渠三合的城墙湾、三岔周家庄的城墙湾、玉原、乔岔崾岘、虎家后沟、梁台等8处遗址较为明显。如白草洼遗址长约6华里,周家庄城墙湾遗址长约两华里,残墙最高处达一丈五尺。马渠三合村城墙湾,因长城在山梁修筑,无人掘土垦种,遗存尚好,残墙高达丈余,数十里外亦朦胧可见。麻花洼遗址,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曲折,爬山而上,非常壮观。千百年来,雨水冲刷,使它变得弯曲,就像油榨的“麻花”,因此有被人们叫做麻花洼。长城残墙,有的地段形如巨龙,有的地段宛若驼峰,尽管大多已经是残垣断壁,但是仍然留有当年的雄姿,气势磅礴,雄风犹存。凡是有城障烽墩的地方,都有不少的粗绳纹瓦片存在,学者推断这可能是当时驻军的地方。
可惜的是,在长期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破坏下,大量的长城遗址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黄土一抷,战国时期的长城保存下来的更是少之有少,而且面临被湮没的情势更为严峻。
二、为何要在此处修建长城?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长城,就不得不说秦攻灭义渠戎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秦国时,义渠戎定居在陇东高原以后,开始从事发展农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在它势力全盛时西达西海固一带,东抵桥山,北控河套,南达泾水,在这样一个广大区域内,义渠筑城数百,割据自守,用来与强秦抗衡。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国君,昭王母宣太后摄政。她对义渠国一改以前正面征讨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用来消除他的志向。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伐灭义渠,在义渠国旧地设北地、陇西、上郡三郡。茹河、蒲河、洪河等纵横其间的镇原,当时正是北地郡的属地。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各国为了抵御入侵,维护自己的政权和领地安全,不断加强戒备。于是就在修建烽火台和城堡之间修建了宽大厚实的城墙,构成了易守难攻、坚固、难以逾越的防御工程。
三、秦长城上的鸡头山
《镇原县志》中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镇原县武沟乡孟家原(古称长城原)是秦长城经过的地方,秦始皇巡北地、过鸡头,视察长城是顺其自然的事。民间传说则更加丰富了史料的记载。在鸡头山腰的后侧有一个土丘,当地传说这是秦始皇北巡长城时为祭祀黄帝而筑的坟茔,这个土丘,是让老百姓从山下很远的地方一抷一抷捧上来的最干净的黄土。
鸡头山地势险要,左右都是悬崖沟壑,背靠着烽火台,面临茹河水,是古代兵家必争的要地。鸡头山上原有一座寺院,名为石空寺,它恰好就在鸡鼻眼的地方。寺院中间,两棵苍柏挺拔对称,其后有鼓楼和钟楼。两楼的构造呈八角形,楼基青石浮雕,檐顶飞禽走兽,花卉虫鸟,造型栩栩如生,神态自然逼真。鼓楼里支架着一面牛皮大鼓,直径5尺右左。钟楼里悬挂着一口铁铸洪钟,敲击一下,声传东西川数里以外。钟鼓二楼的后面,依次排列着大佛殿、三宫殿、子孙宫。三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龙飞凤舞,塑像画像,各具其态。寺院下方的平台上有戏楼一座,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盛大庙会,香客信士接踵而来,蜂拥不断,香火长盛不衰。
据传轩辕黄帝和秦始皇都曾经登上过鸡头山,想必那时的鸡头山绝不是地处偏僻峡谷的无名山峰,一定是有着险峻奇特的胜境。看着蝴蝶翩然起舞,伴着缥缈梵音在和风里敲响晚钟,焚香祈祷,坐看云起。如今,鸡头山的奇观古迹虽然难以找寻,但它的雄姿依然如故。假如你站在页山顶上,俯视茹河,望着那些长城烽火台,这时你会有无限遐想,仿佛有一种历史时光里返照的喜悦和安然沁入心脾。
四、秦长城的影响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从这些记载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段长城的修建年代应该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到了公元前221年时,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甘肃境内设陇西、北地二郡。为了防止匈奴的侵略,把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派扶苏、蒙恬在这里监督。镇原时属北地郡,因此这段长城当属北地郡秦长城的一部分,距今约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战国秦长城是秦国重要的国防工程,在修建长城的同时,秦国在长城沿线设郡置县,派兵戍守。还在长城沿线修筑了道路。这是给长城沿线运送军队和给养的道路,也是这一带最早的丝绸之路。
战国秦长城是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是当时胡、汉之间的分界线,长城之内是秦国的势力范围,长城之外是胡人的游牧之地。甘肃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得名也源于甘肃。在长城经过的地方还有不少有趣的传闻。比如,孟庄人说孟姜女就是他们孟庄人。这仅是民间言语,并无史料记载,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镇原却广为流传。三岔镇庄门村有些农民还记得他们的祖先是长城里面的人还是长城外面的人。这是因为长城内外的习俗不同,在长城里面居住的人,为了纪念修筑长城而死去的人,每年十月一日都有烧纸送寒衣的习俗,而长城外面的人则无此习俗。
长城是古代边疆的军事屏障,对防御外族的骚扰,保障城内人民生活的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并且地处北方游牧民族入袭中原的必争之地,自秦朝统一以后,各朝代在原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增高、加厚、拓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长城。
秦长城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曾起到了强大的军事防御作用。由于它在军事上的保障作用,致使南北各民族、胡汉之间能够在长城沿线和平相处,并设立商榷,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可以说它又是一条民族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纽带。
沧海桑田,时代更替,曾经为历史作出重要贡献的长城已经成为历史的旧迹,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但它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最伟大的建筑,是研究战国时代社会、历史、军事,特别是疆域和建筑工程的可靠实物资料。
Hash:ef6d8b4bce3c2952f463b87e3946b78972fb0d77
声明:此文由 飞鸟行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