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纪要——海原现今虽偏僻落后,但在历史时期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敦煌晚期石窟向称难治,关键在于民族更迭频繁,艺术风格继承性不明显,汉文文献记载稀少,回鹘与西夏洞窟常常混为一谈,西夏与元代石窟又常常混淆不清。可以说,断代是晚期石窟问题研究的瓶颈。有鉴于此,敦煌研究院人文部部长杨富学先生认为对西夏石窟的考察要从其源头开始,西夏人经营宁夏百年之久,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对西夏石窟的考察应从这里开始。于是2020年6月30日至7月5日,杨部长策划了在宁夏境内为期6天的考察,在此次考察即将结束时,我们在宁夏海原县发现了大批与此问题相关的文物古迹。海原县现今虽偏僻落后,但在历史时期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丝路北道穿全境而过,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正因为偏僻,海原县许多的古遗址未遭受大规模的破坏,仍能以原始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实属难得。尤其是在西夏陶瓷研究专家李进兴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对海原县规模最大、藏品极为丰富的私人博物馆——金福博物馆进行了调查,由于时间关系,当时的调查非常简略。馆内藏品达20余万件,种类繁多,时间阔度大,基本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海原的文化特色,因资金和人力的缺乏,各种文物杂乱地堆砌在一起,管理非常混乱,但其中不乏精品,这引起了杨富学部长极大的关注,遂促成了第二次海原行。

此次行程从2020年8月5日——8月9日,历时5天,考察队成员共17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的杨富学部长为领队,有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党燕妮、祁晓庆、程嘉静、张田芳,宁夏社会科学院张玉海、张玉梅,宁夏文史馆西夏艺术研究专家岳健、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李贝、硕士生闫珠君,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刘璟、兰州大学博士米小强、海原县文物专家李进兴、林漫(李世翔)、李成录以及宁夏考古爱好者谢军林、刘宵鸿等。

海原县主要文物遗址分布图(林漫绘制)

尤其是在西夏陶瓷研究专家李进兴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对海原县规模最大、藏品极为丰富的私人博物馆——金福博物馆进行了调查,由于时间关系,当时的调查非常简略。馆内藏品达20余万件,种类繁多,时间阔度大,基本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海原的文化特色,因资金和人力的缺乏,各种文物杂乱地堆砌在一起,管理非常混乱,但其中不乏精品,这引起了杨富学部长极大的关注,遂促成了第二次海原行。

此次考察首站为海原县金福博物馆,考察时间共两天,2020年8月5日—8月6日。该馆为海原县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历经三代收藏,文物数量达20余万件,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海原县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尤其是对西夏文化、丝路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地域偏僻,缺乏有效宣传,加上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尚在建设之中,文物无法妥善摆放,而是一层层叠放,支撑物本身都是明清时代的文物,职是之故,博物馆文物虽号为丰富,但少为外界所知。

该馆藏品从旧石器时期到近现代,范围极广,从时间序列上看,最早的有仰韶、马家窑、齐家、新店等早期文化的石铲、石斧、玉璧、玉琮、玉蝉、项链、石器、打磨器、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陶管、人口罐、脚罐、羊头罐等,比较典型的有马家窑文化的陶鼓、牛头壶、连体罐、石磨盘以及半山鸟型罐、蛇罐等。秦汉时期的瓦当、汉代的地砖(砖的厚度,尺寸)、木板画(马)、铁剑、陶灶;唐代的三彩骆驼、波斯金银币、三彩碗、魂瓶、铜钱(开元通宝)、毯子等。宋、西夏、元、明清时期的钱币、瓷器佛像壁画、服饰、桌椅、床等等。此外,还有近代红色文化以及民俗类的各种物品,可谓琳琅满目。因藏品较多,不能一一介绍,本文仅撷取其中几件能突出该馆特点的藏品略做介绍。

馆藏陶器一角

人头罐

汉“大泉五十”的钱范。“大泉五十”铸造的时间只有13年,却是王莽时期最为流行的货币。此钱范的发现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为圆形方孔钱的铸造提供有了有力的证据,还为此后“开元通宝”的铸造提供了样本。

“大泉五十”的钱范

与其他历史时期的藏品相比,该馆藏较多的为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尤其以宋与西夏的文物居多。有西夏灵武窑的瓷器,如剔花牡丹瓶,弦纹剔肩瓶、小口梅瓶等,除了灵武窑的瓷器,还有同一时期产于武威的西夏瓷器,尽管在工艺上类似,但远没有灵武窑出土的瓷器精美,这些瓷器和残片是研究西夏制瓷工艺重要的实物。此外,还有西夏的手印砖、钱币,此与当时元昊在西安州建避暑行宫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还发现两幅西夏墓室壁画,据马馆长讲,这两幅壁画由其父收藏,出自西安州遗址墓葬中(有记录),结合其服饰、图像构成,为西夏壁画当无可疑,人物造型上使用了立粉堆金的工艺。西夏地区保存西夏壁画稀少,这些出土物可为敦煌西夏石窟的断代增添样本。

西夏佛教的发展受到回鹘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在该馆也发现了不同时期的佛教遗物。该馆藏有三件佛经:一为西夏文手抄本《悲华经》;二为《慈悲道场忏悔法》,三为缅甸文的贝叶经。这三件佛经中,以西夏文手抄本《悲华经》最为珍贵,国家图书馆藏有西夏文印本《悲华经》,但没有手抄本,而且在全国其它的博物馆也没有发现,目前仅此一家,因此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西夏文《悲华经》封面

西夏文《悲华经》局部

该馆藏有200多幅地毯,与丝绸之路贸易有重大的关系,其中一幅上有波斯文,描述内容当来自波斯人菲尔多西斯所作《列王纪》。

波斯文地毯

清代的龙袍

考察完金福博物馆后,8月6日下午5点左右在海原县林漫先生的带领下又考察了海原县高台西夏佛塔遗址。该遗址是林漫先生于2018年发现的,官方没有登记。此地原有“高台寺”,他根据其名和该遗址的夯土层以及地面残留物的特点,将其定名为“高台西夏佛塔遗址”。整个佛塔台基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台基高近3米,黄土夯筑而成,不排除外侧包裹青砖。这座西夏佛塔遗址居高临下,俯瞰整个西安州盆地,和天都山西夏皇家石窟寺庙遥相对应。塔基上面西夏瓦砾遍布,明显看出佛塔和两侧厢房遗址痕迹。据林漫先生考证,目前在西夏时期所占据领土范围内,存在着三处高台寺名称,分别为甘肃张掖高台县、宁夏银川市高台寺和宁夏海原县高台寺村,而高台寺遗址确切存在的,只有宁夏海原县高台寺村这一处。

林漫老师讲述佛塔夯土层及筑造方式

佛塔遗址所见西夏瓦当

8月7日早上8:20出发,前往海原县李俊乡考察上窑石窟和金佛沟石窟。途经小塬村,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民堡,民国时期建,为双层城墙,有护城河,夯土层厚6-7厘米左右,城墙单边长50米,从夯土层的厚度和城堡的形状来看,与汉代城堡较为接近,是目前海原县最为完整的民堡。民堡虽已荒芜,但其家人依然坚守在此,据林漫先生的推算,该民堡的造价大致在5000大洋左右,而且像这样的民堡不止这一处,这也能够证明民国时期此处还是比较富足的。

小塬村民堡

早上10:00到达石窑湾石窟,该石窟群位于海原县红羊乡安堡行政村上甘岔自然村西,石窑湾北侧岩石山南麓,石窟群窟口均向南,依次开掘在岩壁上。依据形制,应始凿于唐代。窟群共有十一窟,窟内造像毁于历代战乱和地震

洞窟大小不一,分平顶长方和拱顶长方两种形制。石窟最大者高3.5米,宽3米,进深3米。小者高1米,宽0.8米,深2米。一般在高2米,宽2米,深2.8米之间。石窟群单体窟8孔,群体窟3个。其中1号窟内5窟相连相通,有两窟带耳窒;5号窟有9窟相通;11号窟内有7窟相通相连。今窟内已不见造像和壁画,但从其规模依然可以窥探当年之繁华。

石窑湾石窟外景

早上11:30左右我们驱车抵达金佛沟石窟,石窟位于海原县李俊乡牛家堡子村西石山南麓腰部,因金佛沟地名而得名金佛沟石窟。依据石窟建筑形制及遗物可以判断,该窟始凿于唐代,宋代时重修。石窟群由8座石窟组成,距离不等地坐落在石山岩面上,石窟群风蚀破坏较严重,其中,2、3、4、5、6、7、8石窟为空窟。6、7号石窟已破坏的面貌全非。保存最完整的为1号窟,最大窟为6号窟。1号窟两侧有高约1米的8尊石佛,佛身破坏较轻,面部有不同的损害。6号窟正上方有雕刻的石窟铭文,长1.2米,宽0.2米,刻有“政和五年崇巡检胥忠”的字样。窟内共有造像16身,门两侧两身力士像,高1.60米。东西两壁相对各五身四臂观音像,共10身,高1.40米,正中为佛像,高1.2米。佛像左侧有两身菩萨像,右侧有三身菩萨像,均为石胎泥塑,佛像已毁,胎体尚存。北壁亦有题记,字迹清晰可辨。

金佛沟石窟6号窟内残存胎体

北壁榜题框

8月8日,早上8:20出发,主要考察西安州古城前锋汉墓群天都山石窟、哨马营、定戎寨、古道遗址以及陈家湾烽燧

早上9:20抵达西安州古城。西安州古城地处宁夏海原县城西约20公里处,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历史上称之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古城筑于宋夏交锋时期,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天都山一带被西夏占据。古城大体完好,应该是海原境内保存较完好、较大的古城址之一。西夏曾设南牟会,并建行宫及皇家寺院,后增设天都监军司,为防御和进攻北宋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前沿哨所。1042年,西夏在天都山下修建豪华壮丽的7座大殿(位处今北坝村西北,遗址尚存),内府库馆舍齐备。西夏皇帝元昊和没移氏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此后,每当盛夏季节,会在此地避暑。今西安州城已是断垣残壁,北城倾塌严重,城墙仅存七八尺的漫坡状土垄,南城现存状况较好,城之四周可见当年的护城壕痕迹,夯土层7-8厘米,与宋代的城墙非常接近,是西夏仿宋城修建,其工匠极有可能来自北宋,此处目前是海原县的县级保护文物,城内曾出土锡鼎、大明宣德炉、铜镜等文物,地面遗留着大量宋代和明清时的建筑和器物残片。据金福博物馆的马馆长讲,他的好多收藏就来自西安州。

林漫老师测量西安州夯土层

西安州古城墙一角

从西安镇一路向南行,途经前锋村,有古汉墓群。前锋汉墓群位于丝路古道一侧山坡之上,面对三川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极佳。目前存在的高大汉墓土冢堆近三十处,实属罕见。每座土冢高5米左右,占地近百平方米。据考古人员深入盗洞而拍下的照片看,土冢下有完整的砖箍墓室。

前锋汉墓群剖面,夯土层为60厘米

前锋汉墓群外景

11:00左右,考出团一行抵达天都山石窟。石窟位于海原县西安镇园河行政村园河自然村西7公里天都山(西华山)东麓,共三院六窟,依次上下错落排列,为祖师、玉皇、三官、土地、法王、观音等窟洞,窟皆平顶长方,青石质,为佛、道、儒三位一体的石窟寺。窟始凿于宋,西夏取海原地区后称西华山为天都山。明代万历年间及清代、民国年间曾增修重整,窟内原塑佛神像毁于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石窟大小不一,最大者为祖师洞窟,高4.8米,宽4.8米,进深7米,门洞高2.2米,宽1.2米。最小石窟为太上老君窟,高2.4米,宽2米,进深3米,窟门高1.8米。窟内石窟塑像皆毁,一些窟中还留有一些残碑,大多为明清两代重修该寺时所刻。

天都山石窟旧址

中午12:18离开天都山石窟,一路向西,半小时后,到古墩子遗址。古墩子遗址位于海原县西安镇园河行政村古墩子自然村西南侧村边沿部平地中,宋代时期遗址,方位坐北向南,原貌已毁,用途不详,当地称其为“古墩子”。古墩子坍塌,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立面呈锥体,高5米,底南北长25米,东西直径20米。墩南是院落,院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20米,院落地面散布有宋代筒瓦、琉璃兽头、方砖等建筑残构件。院南54米处有一直径约30米的圆形蓄水涝池遗址,在残存的遗址中,随处可见西夏的断砖残瓦。据海原县文物局的李成录先生讲,在古墩子遗址旁边的田地里,很浅的地方经常能挖到西夏砖,但今已成为附近居民的洋芋地。我们反复试验,都没有找到,估计已被当地种洋芋的人所清理,并且在该遗址旁还有一个用西夏砖砌成农用小豕舍。

部分用西夏砖砌成的农用小豕舍

西夏砖

上午11点左右在古墩子遗址短暂的停留后,我们继续驱车前行,很快到达哨马营遗址。该遗址位于西安镇鸡肠子河村西北2千米的山体脊梁最高处。烽火台总体平面呈长方形,顶部小于底部,顶部南北长4米,东西长3米,底部东西长13米,南北长10米,台体现高7.5米,台体夯层厚0.1米-0.2米。因为此处山体为土石山,狼烟台外围是用石头垒砌而成,中间填土。站在哨马营最高处,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古道向西延展而去,那便是丝绸之路的北道。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兴起,丝绸之路南道和北道受阻,途径海原的北道一度繁荣。这条古道从海原县李俊乡开始,横穿海原,在甘盐池出境,古道至今遗址痕迹明显。2016年,经过林漫先生等人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呼吁,海原县的这段丝绸古道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古道”之一。古道沿山谷而行,哨马营设于此,往来商人可在此稍作休息。沿此路向西,可看见道路两旁残留的房屋、窑洞,如今这一带早已荒芜,原来的古道部分与新修的道路重合,但从道路两旁人们生活的痕迹可看出这曾经是一条非常繁荣的商路。

哨马营烽燧一角哨马营下蜿蜒曲折的丝路古道

沿古道继续西北行,大约40分钟车程处,有一关隘,名石卡关。从石卡关西北行,大约30分钟后,抵达甘盐池。中午稍作整顿,午饭后,驱车到甘盐池定戎寨。城堡始筑于宋,最早的城堡在新址东南面,现还有遗址,当地人称之为东堡子,后改扩建于现址。定戎寨呈长方形,长680米,宽350米,基厚7米,开东、西二门,并绕以筑城,当时是边关重要军事基地,也是重要边境商贸城。宋咸平五年(1002)前后被西夏占据,宋夏均在城内设神祠、察院、仓场、鼓楼、公衙、庐舍等,建筑宏伟,由此可见当年之盛况。

定戎寨遗址

距离定戎寨不远处,就是甘盐池故地。宋夏时期为了争夺此地,战争不断,至今留有“唐坡敌台”。盐在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用品,自古以来都是官营,民间禁止倒卖私盐。甘盐池曾有18个盐湖,每年的产盐量极高,比玉都珍贵,有“西湖吐玉盐无价”之称。为了保护盐湖,在盐湖的外围打了一道围墙。有人认为这是明代长城所在地,果若是,甘盐池就被划到长城以外的地区,试想,明廷愿意将产盐如玉的甘盐池划给别人吗?这有待商榷。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盐湖向前移动一公里。据林漫先生讲,这里原先能看到非常漂亮的青石条铺就的晒盐台,可惜近年来被破坏,早已无影无踪了。

唐坡敌台

甘盐池遗址

在2016年由国际古道网联合《旅行家》杂志等专业媒体组织的评选中,海原县古北道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然而现今许多路段被开辟重新修路,使得部分古道早已面目全非。有幸的是,在甘盐池还存在一段古道,路痕清晰可见。从路的痕迹可看出此段为车路,路面较宽,甘盐池的盐通过这条道流向四面八方。丝路北道经原海全境然后进入甘肃会宁靖远,在靖远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古道现存遗址是丝路北道海原段存在的有力证据。

甘盐池古北道遗迹

从甘盐池古北道向前走,可望见来时的石卡关、哨马营。下午3时驱车返回海原,在回城的路上,考察了陈家湾烽火台。该烽火台位于海原县西安镇胡湾行政村陈湾自然村西北高地,修建于明代,是明代传递军情的军事建筑遗址,烽火台台基保存原状,与南面的小河烽火台遥相呼应。该烽火台为一烽四重堡型,这种烽燧较为少见,据海原县林漫先生讲,这一规格的烽燧在宁夏有五座,海原县有三座。此烽燧共有四门,每一道城墙开一门,开在不同的方位,这样不仅有利于传递消息,也可以延缓攻城的时间,足见明代此地战事频繁,激发了人们造城的智慧。

陈家湾烽火台

沿路这样的烽燧不止一处,还有盐池南山烽燧、邵家庄烽燧、万家水烽燧、墩墩梁烽燧、高砚烽燧、木匠沟烽燧、上小河烽燧等,这些烽火台都分布在丝路古道两侧山梁坡或山顶上,这些烽燧和密布的历代兵营,各距丝路古道远近不等,均是丝路古道上重要的遗存。

下午6时返回海原县城,为期4天的考察全部结束。通过这次考察,对貌似贫穷、偏僻的海原县有了新的认识。此地虽小,但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考察的沿途可见不同时期的烽燧、兵营、古墓、石窟,足见此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海原县的古遗对于边塞文化、丝路文化、城址文化以及石窟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此次考察纪要的撰写,部分资料由海原县林漫和李成录两先生提供,特此感谢。

海原网部分摘自人文研究部

Hash:bb10c4db4cfc56b87922e4e4694c21dff4a04806

声明:此文由 海原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