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明长城

文物故事

银川市是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它地处黄河上游,滨河而建,东临黄河,西倚贺兰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建城历史始于北魏时的怀远县,宋夏时期作为西夏党项割据政权的都城为人们所熟知,当时称兴庆府。成吉思汗灭西夏后设立宁夏行省,城以地名,“宁夏”也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名称,直到民国时期才改称银川市,以与宁夏省相区别。1986年,银川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塞上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银川城出发,向东20公里到黄河岸横城,向西40公里到贺兰山三关口,都能看到高大雄伟的明长城,是全国省会城市距离长城最近的地区之一。为什么长城离银川市距离如此之近?长城与银川的历史有何关联?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银川乃至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说起。

由于宁夏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交通线以及农耕游牧经济交错带等重要地缘关系,历史上曾是东西方交通贸易重要通道以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拉锯纷争的战略要地。尤其是银川所在的黄河河套平原,土肥水美,适宜人类活动,自从2000多年前秦国修筑长城后,这一带就被纳入了中原王朝统辖区域。经过秦汉隋唐近千年的开发建设,宁夏平原就有了“塞上江南”的美名。如此丰饶之地,除了中原王朝大力经营与守御外,也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牧马的必争之地。唐末以后党项人就以此为中心,建立了长达近200年的地方割据政权。

明朝朱元璋蒙古人赶回漠北后,在宁夏广设卫所,大力移民屯田,并封十六子朱旃为庆王,重兵驻守银川,号称“五卫城”,宁夏一带还算安宁。至永宣以后,国势渐颓,蒙古残部鞑靼、瓦剌部势力交替入境掳掠,边地军民不堪其扰,至瓦剌势力占据河套后,宁夏遂为虏冲,边患更加严重。明廷为加强边地防御在宁夏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边镇以节制诸军,同时在边地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从成化十年(1474年)六月,宁夏巡抚徐廷章和总兵官范谨主持修成河东墙开始,先后沿河套-黄河-贺兰山一线及固原镇北部地带,修筑了包括东边墙及沿河边墙、旧北长城、北长城、西边墙、固原内边及徐冰水新边等多道长城防御工事。这些长城墙体与堡寨烽燧相结合,构筑明代这一地区绵延不绝、立体纵深的长城防御体系。

明代称长城为边墙,其修筑过程艰辛曲折。尤其是宁夏东边墙所处的河套毛乌素沙地地形平漫、易攻难守,徐廷章等人费时两年,筑成“河东墙”三百余里。弘治年间,宁夏巡抚张祯叔、王珣先后于墙外添挖“品”字形绊马坑四万四千多眼。但这道边墙筑成仅三十余年即为风沙壅塞严重。正德元年(1506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帮筑河东墙,计划从宁夏黄河以东横城堡向东修筑,由于工程艰险、计划不周,引发民夫哗变,仅修成四十里即告放弃。至嘉靖初年,王琼出任三边总制,再次拉开了接修长城的大幕。王琼接杨一清工程,于清水营以东重勘线路,放弃旧边,内收十里修筑新边,同时他认为墙不如堑,因此弃墙挖堑二百余里。其后,唐龙、刘天和总制任内继续续修壕墙,对这道长城进行完善,时称“深沟高垒”。此后,张珩总制任内,又沿新边添筑敌台六百余座,形成了现在的“横城大边”,也就是当地老百姓所说的“头道边”,其北侧的旧河东墙长城被称为“二道边”。加固定型后大边长城防线,“一里三(敌)台,五里一铺(舍),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敌台为突出墙体守瞭高台,铺舍多为守墩士兵的值班营房,城堡为屯军驻扎之所,从花马池到横城堡有大小城堡9座,兴武营、安定堡等重要城堡还进行了包砖。当时的宁夏镇分为五路设防,大小城堡有200余座,共驻军有四万多人,各地根据敌情缓急确定驻军规模,构成了严密完备的防御体系。

关于当时修长城的细节,杨一清组织的那次修边记述最为详细。正德元年(1506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建议重修河东边墙,标准为高宽各两丈,收顶为一丈二尺,每年春秋两次,计划用五年时间修完大边。计划当时得到明武宗允准,由户部拨银八万两,当时主要征调了周边宁夏镇、平凉府、固原州甚至西安府、汉中府等地军民八万人,分为两班,每班干三个月。每个民夫发给路费银2两,每天发给口粮一升半,相当于一斤七两左右。另外每两人还要自备席子一片,椽子一根,每十人自备车一辆,搭帐篷合伙做饭,当时还有专人采购蔬菜肉类,并配备了医生药物。筑墙所用木料由甘肃大雪山一带采办,顺黄河漂流运送。工程于正德二年二月开工,起自横城,自西而东修筑,由于当年罕见地连续性阴雨天气,筑墙军民生火取水艰难,风餐露宿,疾病流行,甚至有病死者,人心怨愤,于是发生了民夫哗变,监军为了阻止民夫溃散,甚至对违抗命令者马蹄践踏,包围射箭,形势非常危急严峻。杨一清喝令阻止了监军的残忍行为,允诺筑完花马池城后放假五日。消息传到朝廷,由于害怕引起大规模民变,加上宦官刘瑾从中作梗,朝廷即令遣散民夫,所拨剩余筑墙经费全部交还,杨一清离职入狱审查。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沿边军民对修边工程半途而废倍感惋惜,朝野上下正直官员为杨一清的命运担忧,同时对热衷修边的官员也提了醒。杨一清当时修完的横城堡以东四十里长城也成了后来完善横城大边的样板工程。

横城大边修筑至黄河岸后并没有停止,而是向北沿着黄河东岸至贺兰山尽头石嘴山对岸一带,然后过河直抵贺兰山麓,通过镇远关、平虏城等地的驻军,将宁夏平原牢牢控制。贺兰山沟谷众多,有大小山口30多处。今三关口以北,山高谷深,主要利用山体为险,多数地带不筑墙体,仅在可通人马的沟谷内堑山削壁,修筑成石砌或土筑短墙,并在山口两侧,设立墩台守哨。三关口以南,主要是筑墙守御,一直延伸到中卫沙坡头一带过黄河,经黑山峡出宁夏。这道几字形的明长城主线长近600公里,将包括银川在内的宁夏平原完全囊括在内,再加上固原内边等支线,明代在宁夏修筑的长城尚存遗迹达1068公里,占到全国明长城(8851.8公里)八分之一,还有与长城防御相关的烽火台、城址一千余座,长城遗迹遍布区境南北,属我国长城遗迹分布较密集的地区之一,有“长城博物馆”之美誉。

有了这些长城防御设施的庇佑,当时虽然蒙古残部频繁扰掠,但始终有后顾之忧,无法长期立足,宁夏城等大的城池也从未被攻占,长城有效保护了宁夏平原及内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代以后,长城防御作用弱化,但沿线一些重要关口,如胜金关、下马关、三关口等仍为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清初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行军路线就是沿东长城经花马池、兴武营,过横城到达银川,并在宁夏城检阅军队,接见父老官员,犒赏赵良栋等宁夏籍有功将士,留下了许多佳话。当时沿长城设置的清水营、买卖城等互市市场一直沿用至今。长城以南的山西、陕北等地的人民通过长城关口,向长城以北包括宁夏地区的河套一带移民谋生,俗称“走西口”。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长征红军路过宁夏,看到巍巍长城后触景生情,创作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丽词篇,激励了处于困境中的红军将士,鼓舞了全国人民积极抗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志与热情。古老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不惧外侮,团结抗日的精神象征物及讴歌对象。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邓小平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再一次引起海内外华人强烈共鸣,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对长城的了解和关注,长城也顺利入选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宁夏境内长城墙体蜿蜒、堡寨林立、烽燧相望,遗留有从战国至明代不同时期的各类长城遗迹。这些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的长城防御设施及相关遗迹,为研究当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民族迁徙融合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随着国家及社会民众对长城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关注力度逐年提高,长城正逐渐成为宁夏对外进行文化旅游推介、展示丰富文化遗产的一张靓丽名片。2013年5月3日,宁夏长城被整体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北堡、红山堡地道等一批长城旅游景点先后建成开放,三关口、水洞沟等地的长城墙体得到修缮保护。现在地上有长城保护员进行日常巡护,天上有遥感卫星进行动态监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长城,走进长城,保护长城,古老的长城再次迸发出青春和活力。

Hash:9a78a3003afb934a88e77afcda54d7e9b0c326cf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