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凉州护国寺历史变迁述论(三)
(接上篇)
1227年西夏灭亡,其前一年西凉府即为成吉思汗所陷。1235年窝阔台封次子阔端于原西夏故地。1239年阔端由四川撤军回到河西,驻扎在西凉府,为西凉王。阔端以武力统一西南边疆受挫后,得悉当时西藏各喇嘛教派中,最有影响、名声远扬、学识渊博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法王能左右西藏局势,有极大的号召力。阔端驻守凉州主政,秉承其父窝阔台旨意,于公元1242年派使者持金字诏书,邀请西藏宗教领袖、学者萨班法王来凉会晤,共商西藏大计。萨班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遂于公元1244年,带领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同时出发,中途先遣侄子来凉州谒见阔端。萨班不顾年事已高,千里跋涉,于1246年到达凉州,恰逢阔端已到蒙古地方(《元史》说是汪吉宿灭秃里之地)参加选立大汗。1247年阔端返回凉州,萨班作为西藏代表与蒙古西凉王阔端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商谈”,完成了祖国统一的大业之后。萨班与侄子八思巴就住在凉州白塔寺,弘扬佛法。由于藏传佛教萨迦派教主萨班法王和八思巴在凉州传教,当时的藏传佛教在此空前盛行。萨班在凉州按佛教天地生成的理论创建的凉州四部寺(藏语称四岱宇),是以凉州城为中央,城内有著名的“德英寺”,(“德英寺”是藏民读汉语“大云寺”快读所致),象征须弥山;东建白塔寺,南建金塔寺,西建莲花山寺,北建海藏寺,象征世界四大部州。所谓建寺,并非都是新建寺,而是将原来的佛寺改为具有藏传佛寺萨迦派特征的寺院,并先后对凉州四部寺。进行维修扩建,成为当时著名的凉州藏传佛教四部寺,凉州成为藏传佛教发展的中心。大云寺因藏传佛教的传入,将西夏时的护国寺又恢复了唐时的原名,成为当时著名的寺院。
萨班在凉州弘扬藏传佛法,不仅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凉州传播藏传佛教萨迦派教义,为蒙元皈依和接收藏传佛教奠定了基础。1251年11月14日萨班圆寂于凉州白塔寺,17岁的八思巴由于萨班的精心教诲,加上他勤奋和聪明颖悟,已经学完了萨班所有教法,掌握了担任萨迦派教主必须具备的知识,在凉州继承了法王衣钵,成为萨迦派新一代教主,为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做出了贡献。1254年八思巴离开凉州,跟随世祖忽必烈“尊为国师”,后又“升号帝师大宝法王,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因此藏传佛教也定为元朝的国教。从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封八思巴为国师开始,其后历代皇帝都有帝师,并皆有吐蕃高僧充任。帝师的职责:一领皇帝佛事,二领宣政院,三领吐蕃事。由元一代,及至明清,藏传佛教对中央政府和民间以及吐蕃本土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萨班与八思巴在凉弘扬佛法,不仅促进了凉州藏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对以后历代王朝利用藏传佛教,并在中原一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著名的凉州大云寺以及凉州藏传佛教四部寺在当时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凉州原本属汉传佛教的寺院也随时势变迁,变成了藏传佛教寺院。凉州当时又是一个蒙、藏、汉、回鹘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寺内喇嘛比丘逐步增加,藏传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藏传佛教凉州城内中央著名的寺院——大云寺,当时已成为藏传佛教僧人活动和写、译佛教经典的据点。明嘉靖清应寺《北斗宫新创藏经楼碑记》就这样记载:“郡之城南有古亥母洞寺,适有比丘桑儿加领占及捨剌僧吉往来,以为禅定处”。武威亥母洞寺是金刚亥母“诞生和应化”之地,从出土的大量西夏文、藏文佛教经籍证实,早在西夏时期藏传佛教盛兴,萨迦派第三代祖师扎巴坚赞的弟子迥巴瓦曾被西夏奉为国师,主持亥母洞佛事活动。亥母洞寺的比丘与大云寺北斗宫的比丘互相往来,说明当时大云寺的北斗宫不仅是藏传佛教活动的一个据点,而且藏传佛教在这里早就有了根基。在当时藏传佛教写、译经方面,武威市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手抄藏文经籍,其中一部分就抄写于大云寺藏经阁。经初步整理和专家考证,这批经籍主要内容有手抄本藏文《大藏经》409函,特殊版本古藏文写经16页(双面),噶当派(11—13世纪)的写经多部,手抄本《莲花生大师本生传》1部。其中手抄本藏文《大藏经》大多为“甘珠尔”部,间有少量“丹珠尔”部,数量约3套,5300多部,总页码269600页(双面),8000多万字,另外,有4函稀有珍贵的朱砂印本藏文《大藏经》,还有不少供养人的名录。这批藏文经,经有关专家鉴定,其中部分文献可与敦煌吐蕃历史文献以及西藏萨迦派珍藏的藏文经典籍相媲美。其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巨大,书写材料之昂贵,在国内实属罕见。具有重大的文物考古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凉州历史上藏传佛教盛兴的珍贵实物资料。在这批手写藏文经书中,一部分的抄写出之凉州清应寺藏经阁,这说明清应寺在凉州藏传佛教传播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安多政教史》在“论湟水北部地区政教发展情况”时就说:在凉州青英寺(清应寺)供奉有“《甘珠尔》大藏经,以及许多汉文的经函”。清康熙《重造梵音藏经碑》也记载:“凉城内东北隅,旧有藏经阁一座。相传为西宁静宁寺乔姓国师,世代藏贮藏经之所,而阁因而命名焉”。从碑文可知清应寺藏经阁为大国师乔锁喃札思巴世代藏经之所。凉州大云寺大批藏文写经的保存以及藏传佛教国师的往来,不仅反映出了当时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及发展,而且说明宋元时期,藏传佛教从凉州向中原一带传播过程中,凉州大云寺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当时大云寺在我国藏传佛教传播中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
六、明代日本沙门志满主持募捐修复大云寺及塔
元末明初,由于地震和战乱,凉州佛教寺院大都遭到摧毁,使这一地区的佛教建筑、经典、法器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佛教文化处于衰败时期。凉州大云寺也不例外,明万历十六年《敕赐清应禅寺碑记》就载:“凉州为西域襟衽之地,而番僧杂出乎其间,其城之东北隅,旧有北斗宫遗址,相传于至正(元顺帝)时,兵火残燹。”明天启二年《增修大云寺碑记》也云:大云寺在元末遭兵燹,寺院被战火毁破。这些记载都说明,元末地震以及人为战火的破坏,凉州大云寺损毁严重。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后,八月大将徐达攻克了元大都北平,元朝灭亡。1372年6月冯胜率军进入兰州,过黄河向河西进军,击溃了元永昌路和西凉州的守将失剌罕和朵儿只巴,冯胜乘胜继续西征,河西诸路依次平定,永昌路西凉州属明朝统一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佛教僧侣,刚刚建立政权,就推崇和扶持汉传佛教,使佛教重新开始发展和兴盛起来。此时的凉州大云寺虽遭元末战火残破,但它曾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名刹古寺,又是丝绸之路上国内外游客和僧俗游览光观和朝拜的重要圣地。因此,不仅引起当时朝廷的关注,也引起了日本僧人的高度重视。
据明天启二年(1622)《增修大云寺碑记》记载:“凉州大云寺,记其巅末,有唐、宋二碑,仿佛可考,元末兵燹以后,重为鼎新,爰复古碛,自皇明洪武十六年,其摹主则日本沙门志满也”。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大云寺的历史始末,有唐宋二碑仿佛可考。唐碑就是指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的《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宋碑就是指西夏乾顺崇宗天祐民安五年(1094)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即西夏碑。从以上碑文记载可以看出,大云寺从天祐民安三年(1093)由西夏皇帝、皇太后发愿大规模的修复后,历经西夏、元直到明初,近300年间,未见进行过维修保护,经历了这样一段漫长时间,由于经过自然和人为的损坏,寺庙已经残破不堪,再加上碑文中记载元末兵焚,战火毁坏,大云寺的建筑基本被毁。明王朝刚刚建立的洪武十六年(1383),由日本沙门志满主持,并募捐重新修建,复原古碛。志满重新修建大云寺,修了那些建筑,修建情况如何?在明天启二年的碑文中虽未作一一介绍,但我们从此碑文中所记大云寺在明初志满修复前的状况以及志满重新修复后,又到明万历壬辰,即万历二十年(1594年)凉城副将鲁光祖以及凉州总兵达云再次修复大云寺之前的状况,可以了解到沙门志满当时修复的大云寺的一些情况。
其一,志满对大云寺、塔进行了全面修复。从明洪武十六年(1383)到明万历二十年(1594),时间相隔211年,在这200多年中凉州大云寺再未进行过修复,史料没有任何的记载,这就说明当时志满募捐主持修复大云寺,对其寺、塔进行了全面修复。碑文记载“重为鼎新,爰复古碛”,这是200多年后对志满当时修复情况作的高度概括。
其二,志满修复的大云寺塔为五级。因为在碑中鲁光祖修塔前有这样的记载:“未有纪者,旧浮图五级,未及合尖,至万历壬辰本城副将鲁光祖施砖甃砌,补完前功。”“旧浮图五级”,正是200多年前,即洪武时志满修复的大云寺塔。万历时鲁光祖在此基础上补修,补修后的塔高一百八十尺,与清应寺塔双峰插天,称五凉的一大奇观。
其三,志满修复了大云寺的正殿。因为在碑中,达云修庙之前也有这样的记载:“但台下正殿,孤悬左右,广阔无制,非增建廊庑,无以肃内外而壮观瞻”。台下孤悬的正殿,应是志满修复。此后达云于正殿东西又建廊房二十四间,还增建了其它建筑,并金装了殿内佛像壁画及所修殿宇,使大云寺整体建筑岿然焕然,成为佛教活动的一大胜地。
志满修复凉州大云寺被传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佳话。中日友好历史悠久,文化交流渊源不断,早在隋唐时期,中日双方就互派使臣、僧侣和商人,有的则长住不返,在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人士首推鉴真。鉴真(688—763),扬州人,是唐朝著名的律宗大师,于唐天宝二年(743),应日本学者僧荣睿、普照邀请筹备东渡,经过10余年6次努力,备力艰辛,双目失明,始于公元753年与弟子24人随遣唐使船东渡,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时年已67岁。鉴真到达日本后,不仅带去了佛教的宗律和一些佛经,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留下一卷《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在他的设计和指导下,在奈良建起了唐招提寺,塑了佛像,传播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他的弟子为他塑造的坐像至今保存在寺内。弟子思托还为他撰写了《唐大和尚东征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生动记录。
沙门志满是明代日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弟子。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专主念佛往生,所奉菩萨为阿弥陀佛,以称无量寿佛,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如果信念虔诚,持念佛号即可托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以东晋慧远为初祖,专主净土法门。因慧远于庐山东林寺创建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故亦称“莲宗”。北魏有昙鸾、隋唐时道绰、善导等尽力传布,实际创宗者为唐代善导。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经》,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故名。由于修心方法简便易行,中唐以后,曾广泛流行。后与禅宗融合。9世纪间日本天台宗僧园仁(794—864)曾来华学“念佛法门”,回国传播,后日本僧法然(1133—1212),依善导《观无量寿经疏》,确立净土教义,遂开日本的净土宗。志满作为日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弟子,明洪武年间来到中国,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也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他的师傅在临终前,把他叫到身边,郑重嘱咐说:“你要想寻求佛教真谛,必须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亲自实践,不断探寻”。沙门志满遵照师傅的教训,立志寻求佛法真谛,渡海亲自来到中国,游历各地,在朝拜佛教圣地凉州大云寺时,看到寺院残破坍塌、颓垣断壁之惨景;并由于他了解了凉州大云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立志重修此寺,修成正果。他四处募化、多方筹资,历尽千辛万苦,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募化银两数万,重新动工修复了凉州大云寺。修复后的大云寺,规模宏大,面貌一新,历经二百多年,香火不断,使重修后的大云寺焕发了英姿,终于做成了这一功德。被传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来源:武威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
Hash:6e8cdbbead1e5e8ae0780ea08623965d611210d8
声明:此文由 武威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