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永宁老街深藏情义故事 番仔楼饱含家国情怀
石狮永宁镇,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的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镇里有一条老街,曾经是永宁商贸的集中地,如今虽繁华不再,却流传着一个个充满情义的故事。一座古厝,一栋番仔楼,一条街巷,都有故事,传承了一方的家风家训,形成了永宁的特色文化和人文积淀,让人感受到这座古卫城的温情和底蕴。
充满异域风情的六也亭
诚信和谐 邻里融洽
从600多年前永宁卫建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永宁老街一直是永宁镇的商贸中心。如今的永宁老街,失去了往日商号云集的繁华,倒是多了几分宁静。一步一步踩在历经沧桑的石板上,回望每一个商号,留下来的门面房记录了永宁人的生活记忆与情义故事。
“合益”米店主人王千扬,善良富有同情心,乡邻有时手头拮据,没钱买米下锅,向他赊粮,他从不推辞。王老板在弥留之际,把儿孙召集到床前,叫儿子拿来欠账簿,令其当面焚烧。他说:“这账本,其实许多已经还了,我勾掉了。剩下没有来还的人,不外两种人,一种是没钱还的,就是你去讨也没有用;另一种是存心不来还的,你去讨也讨不来,难道你要和他吵架吗?所以烧了好。以后,来还者,你们就收下,不来还者也就算了。”合益老板烧掉的是一本账簿,却为子孙留下了“诚信经商,宽厚处事”的道理。
过了永宁老街永进巷,有一座“达生医院”,主人周永渊是个西医。上世纪初,西医还非常稀罕,周永渊不但擅长内科,外伤缝合、脓肿开刀也不错。周医生崇尚行道爱人、济世扶贫,对患者态度和善,遇上贫困者,不但免费施药,甚至掏钱相助。一天夜里,医院门口来了一个用担架扛来的人,正当周医生想揭开被单看看病人时,“病人”突然一跃而起,一下子把周医生按倒在担架上,然后有两个人左右摁着他,一伙人一阵风似的离开永宁街。第二天,有人来医院说周医生在他们那,开口要赎金。周医生家人到处筹钱,因周医生信誉好,第二天晚上就筹足了钱,准备隔天早上托人送去。想不到天未亮,被绑架的周医生回来了。原来,绑架他的人是周医生之前曾救过的一名妇人的同村人。这个妇人发现周医生后,就和丈夫说:“周医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他有难,我们岂能不报。”于是夫妻寻了间隙,偷偷把他放了,诠释了一段善有善报的佳话。
永宁老街依山而建且地基皆为石头,早年在老街打口饮用水水井并不容易。旅菲华侨陈增沛回乡,选择观音亭附近兴建“苗兴小筑”,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解决了周围居民的用水之需。那口水井原本在陈家围墙内,邻居要打水都要先敲门,再进入院子打水。为了方便邻里用水,陈增沛把围墙部分拆了,将新围墙沿着井的中线砌过,原来完整的一口井,一半在围墙内,一半在围墙外,从此被大家称为“半边井”,也叫“邻里井”,展现了永宁人邻里和谐、互谅互助的氛围。
老街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诚信、互助的情义故事流传至今,让人称颂,也成为后来人的人生启迪。
凝结了四代人心血的汉林楼
四代接力 桑梓情深
永宁,除了老街故事多,还有一多,就是番仔楼。这些番仔楼多为上世纪初由南洋归国华侨所建,汉林楼就是其中一座。这座建于1947年,集钢筋混凝土、砖、木、石综合结构的中西合璧三层大楼,是当时泉州南门外首屈一指的著名洋楼。
踏上木板阶梯,直达二楼,玻璃天窗将阳光收入囊中,屋内光线充足,视野明亮,幽静的楼屋里还住着蔡氏的后人。“这位是大伯,这位小叔,房子首先是由二伯建的……”七旬老人指着屋内一张蔡氏宗亲图,介绍了与这座楼有关的人和事。一张图,不仅记录了人,更是让蔡氏祖孙,让每一个走进这栋楼的人,记住了这样一个桑梓情深的故事。
蔡泽洽在家排行老二,字“汉林”,他自小在南洋经商,是菲律宾著名的闽籍商人和侨领。1945年蔡泽洽带着积攒下的钱回到永宁,希望在老家建一座较大的洋楼,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汉林楼从1947年春开工至1949年底停工,耗费近三年,前期由蔡泽洽的大哥主持,后因其大哥不幸染病身亡,蔡泽洽便返乡亲自主持大楼建设。在建汉林楼时,蔡氏宗亲蔡奕桂负责到闽北山区采购木材,蔡泽坎则远赴台湾负责采购水泥、钢筋和玻璃。汉林楼的门锁、拉手及钢筋围栏都是从菲律宾马尼拉进口,宗亲们合力将大楼建起。蔡泽洽返回菲律宾时,大楼还未竣工。
回到菲律宾后,蔡泽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尚未完工的汉林楼,“一日未竣工,一日于心不宁”。因为多种原因,蔡泽洽曾一度与家中失去联系,直到1968年底,蔡泽洽终于通过一位返乡的华侨朋友找到他的祖母,说要装修汉林楼,并汇来两万元人民币。那年,族人遵照蔡泽洽的嘱托,全力以赴,历尽艰辛找到当年的装修师傅,共同协助重修汉林楼,历时半年完工。可惜蔡泽洽花费许多心血建造汉林楼,自己却一天也没住过。2016年,侄孙蔡世山带头捐资并发动海内外蔡家后人集资修缮,暗淡的楹联被重新漆上了金漆,一些木质门窗也得到了修缮,这栋番仔楼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大楼墙垛镌刻曾遒撰书的家训诗:“茶经荔谱溯家传,族聚闽南泽尚绵。奕世孙技能踵武,聿新画栋恰云连。”一座大厝的兴建凝结了四代人的心血,体现了海外华侨对于家乡的眷念以及不忘根本的桑梓情结,也体现了蔡氏家族后裔奋发有为,克绍箕裘的美德。
永宁老街四方的分界点
清幽狭长的老街流传许多情义故事
清白持家 独善其身
永宁有很多番仔楼,是因为当时许多永宁人为了生计下南洋打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种种困难,发家致富后荣归故里,想改善故居环境,也带来了他们的经历感悟,成为流传子孙后代的良训。
高雅的白色外墙,装饰花纹洋气十足;偌大的窗户采用透明花玻璃镶嵌,牌匾上刻着天使图案的浮雕;雕花镂空的华丽螺旋式楼梯,展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这是位于后杆柄村的“六也亭”。亭名取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合为“六也”。大意是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在当地,大家俗称为“九十九间”,在闽南寓意吉祥。
“九十九间”实际有房间170多间,占地面积6670多平方米,是旅菲华侨杨邦梭于1933年创建。上世纪20年代,杨邦梭跟随叔伯兄弟去菲律宾创办卷烟厂,后成为当时菲律宾的十大企业家之一。发家后的杨邦梭决定在家乡祖厝旁建造6幢大楼,后又改为6家族共盖一幢楼,并命名为“六也亭”。
杨家以杨震“廉垂四知”为祖训。东汉杨震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暮夜却金”的故事流传至今。当时,杨震举荐的一位官员至杨府送礼,被杨震严词拒绝。送礼的人说:“现在是深夜,这件事没人会知道。”杨震严肃地告诉送礼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这就是“四知传芳”的由来,也是杨家历代秉持的家风祖训。大楼内题写一副家训楹联:“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儿孙。”就是告诫儿孙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不贪不取,自然拥有安逸消闲的生活状态。
杨家非常重视子孙后辈的教育问题。在建造六也亭之前,杨家曾在鼓浪屿购置了一幢3层洋楼,除了往返菲律宾较为便捷外,也方便子孙后辈上学读书。而因生意等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杨家人,通常会请教师来家授课;因在海外没时间读书的杨家人,则会利用回国探亲时间,抓紧读书。正是杨家几代人传承着这种勤学进取的良好学风,出了不少硕士、博士。
杨氏家族还积极回报桑梓。杨荣石就是杨家热心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后杆柄村的许多公益事业都留下了杨荣石热爱家乡、关心事业的事迹,至今仍为村里人津津乐道。
旅游攻略
观海景 品小吃 看番仔楼
近年来,石狮市纪委联合市博物馆的文史专家,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资源,策划生成了廉政文化旅游线路。在永宁,你可以寻着子英村李子芳烈士纪念馆、永宁后山革命烈士董云阁故居、镇海石公园、永宁古卫城,感受生动的教育与历史积淀。出生于永宁镇梅林村的黄克缵,明万历八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一生恪尽职守,清正廉明,民间都亲切称为“黄五部”。为了让清廉家风更好地传承,这座家庙“变身”为廉政教育基地,并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那些关于黄克缵的清廉小故事值得一读。
番仔楼,是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多为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建筑瑰宝。永宁镇有不少番仔楼,不仅建造精美,每一栋楼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永宁城隍庙坐落在永宁南门与小东门之间,为永宁至今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该庙居高临下,放眼远眺,深沪湾历历在望,故有背五虎(山)而面金狮(深沪山)之称。其以气势之雄伟,庙貌之壮观,被誉为“永宁福地”。
在古卫城朝阳山上,有一块石头呈长方形,高6米,基底每边宽3.3米,贴叠在另一块大石上,底部略呈椭圆状,虽与底石接触面积小,却巍然耸立,风雨不动,背海仰坐,宛若宝珠悬望。石的临海一面竖向雕刻“镇海石”三字,笔力遒劲,气度宏浑,相传为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镇守永宁时所写,后人即以此名石。提起这块镇海石,附近的村民会讲起俞大猷歼灭倭寇的故事。
石狮海岸线曲折,水域宽阔,沙滩连绵,海水清澈湛蓝,岛礁棋布,有着充满诗情画意的渔村风情。岸、湾、浪、潮、沙、礁等自然景观兼备,适合海水浴、日光浴、沙浴等各种休闲和水上运动。
逛得饿了,你可以踱步至永宁老街,这里可以品尝到不少当地特色小吃。香炸牡蛎、炒粿条、烧肉粽、壶仔饭、拔丝香芋、薯粉粿、水煎包、芋圆、牛肉羹、打边炉等小吃一定能让你大饱口福。
Hash:eba34937883e09899285e37b5fe2f382736c5631
声明:此文由 人文泉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