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旅回顾 | 穿越河西走廊 & 欣赏大美青海 DAY 4 (上)

参加活动之前,已经做了一点点预习,知道武威市博物馆的新馆藏有各类文物四万六千多件,藏品不但丰富,而且特色突出,尤以汉、唐丝绸之路文物、西夏文物、历代佛教文物和少数民族文物最具特色。藏品总量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

到了新馆实地,仍然让我们着实仰视了一番,武威博物馆的新馆这么大啊!

河西都会 / 天马故乡

武威市博物馆新馆的基础陈列《武威历史文物展览》,以“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为主题,有序厅、文明华彩、大汉扬威、五凉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辅郡、蒙元故路、明清凉州等七个单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以齐家文化玉器、汉代木雕隋唐墓志铭、西夏文泥活字佛经、元青花瓷等为代表的各时期文物750余件。

展览以实物为主,辅以现代展示技术和多媒体场景,集中展示了武威历史发展沿革及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兴衰演进轨迹,讲述了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打开了让世人了解武威、走进武威、感受武威的一扇新窗口。

文明华彩

讲解老师带领着我们博物之旅第二小分队,从远古走来。

武威,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土,是由亿万年的天地造化而成。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马家窑文化先民披荆斩棘、勤劳创造,开启了走向文明的征程。距今约4000年左右,武威进入青铜时代,发现大量的齐家文化、沙井文化遗存,文明之光照耀着这片土地。

又看到熟悉的彩陶器物,这一次,大家的观察力明显加强,众多博友们开始辨识纹饰,用以断代了。

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的陶器纹饰较为复杂,红黑彩并用,常见纹样有旋涡纹、锯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格纹等。

典型特征是常以黑色钢齿纹带和红色条带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纹饰繁丽、色彩绚烂。原属武威地区的永昌县河西堡鸳鸯池遗址,经科学考古发掘可知,是河西走廊半山、马厂类型的代表性遗存。

齐家文化

皇娘娘台遗址

齐家文化的治玉冶铜工艺

冶铜业的发达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齐家文化分布区的遗址中,都不同程度地出土了大量铜器,这些铜器有斧、刀、匕首、镜、环、佩饰等。经过科学化验,质地分为红铜和青铜两样,而且含铜量都在80%以上,制造工艺有冷锻,也有冶铸,非常接近我国商代青铜器的含铜量,说明齐家文化时期已步入青铜时代,这也是当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高超的治玉技术是齐家文化的又一特点。齐家文化玉器主要采用以片切割、单面管钻、琢制和磨制等四种工艺相结合的治玉工艺,未使用线切割和金属砣子切割。此外,在齐家文化的玉器中,一部分是用当地玉料加工而成,一部分是用来自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这些文物的发现,证明了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就有一条“玉石之路”。

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独特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村而得名,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分布范围主要在河西走廊的民勤、永昌古浪一带,发现有土城堡、墓葬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器形有罐、简形杯、鬲、豆等,饰以绳纹或彩绘条纹、三角纹、鸟纹等。生产工具除石质的刀、斧、铁等外,还有青铜制的刀和三棱铁。此外,还发现金耳绿松石和贝等装饰品。

夹沙圜(huan)底尊

大汉扬威

两汉时期是武威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西汉王朝在此设置武威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西汉的屯垦戍边政策,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武威地区各项产业的发展。养马政策的推行,融合当地雄强尚武的精神,衍生了武威马文化。武威作为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刺史部的治所,在中外商贸和文化思想交流等方面均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武威立郡

西汉初期,北方的匈奴经常侵犯边境。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便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元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打败了匈奴驻河西的休屠王和浑邪王。为开发经营河西走廊,汉王朝将武威设为河西四郡之一,意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

仪礼律令尊老养老

武威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特点成为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仪礼》是古代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仪礼简为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提供宝贵资料:王杖简记载了汉代皇帝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王杖”的尊老养老制度。

王杖十简

仪礼简

繁荣初始

汉代是武威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农牧业、手工业获得极大发展,物质文化空前繁荣,文化教育充分发展,社会生活多姿多彩。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商贸交流。这一时期的文物蔚为大观,其中磨嘴子、旱滩坡及王景寨汉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漆木器、丝麻、简牍等珍贵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汉代武威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

|冶炼织造 物产交通

由于和西域各国的通商贸易,西城的物产不断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武威因农业发达,在传播西域物产中起到了试种推广作用,不少作物首先在这里安家落户,然后向东传入中原及我国南方.带。其中尤以胡麻、 蚕豆、苜蓿核桃葡萄、蒜、葱、菠菜、胡萝卜最为有名。凉州的葡萄和葡萄酒以质优味美驰名,被列为贡品。胡麻、菠菜等仍以武威出产者品质最佳。

铜镜

木雕彩绘镇墓兽(獬豸xie zhi)

请看右下角那件文物

『汉代漆葫芦』

可别小看这个汉代漆葫芦,甘肃武威王景寨汉墓出土,通高8厘米,腹径14厘米,茎根部朽裂,髹漆脱落。我们看到小小的它,以植物葫芦为胎,细颈,鼓圆的腹,圆底。

通体髹漆纹饰,以深棕色为底,朱红色单弦纹或复线弦纹为主,中间夹以朱红色虚线纹、斜线纹和白色宽弦纹,是研究汉代漆器工艺的实物资料,它可是国家一级文物。

五凉故都

公元四世纪初至五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处于多个民族政权频繁更替的“十六国”时期,武威则进人了“五凉割据”的时代。武威郡姑臧县曾是“五凉”政权中除西凉外,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隋末大凉国定都姑臧,武威因而被称为“五凉古都”。“五凉"统治者为兴邦立国,采取了谨修内政、保境安民的政策,倡导胡汉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推崇文教、增进交流,使武威兴旺发达持续百余年,形成了中国西北历史上独具魅力的“五凉文化”。

东晋十六国时期,以凉州为中心建立的“五凉"割据政权经历了纷繁的历史更迭,其顺序为:前凉、后凉,后凉又分裂出南凉、北凉,从北凉中又分裂出西凉。除西凉外,其余“四凉"皆曾定都武威。

姑臧京华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大批士族或南迁,或逃至河西。五凉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人民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大批中原士族涌入,在这里传授儒学,同时带来了中原文化及生活习俗,推动了武威当地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姑臧(今甘肃武威)也成为西北文化的中心。

这件累丝焊珠空心球饰,出土于武威凉州区金沙乡赵家磨魏晋墓出土,直径1厘米,黄金质地。

用金丝线累编成空心球状,丝线表面布满细小焊珠,为研究魏晋时期的黄金工艺饰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盛唐通邑

隋唐300余年间,武威的社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丝路贸易的再度繁盛,中外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大,武威社会经济发展进人鼎盛阶段。此时武威地区居民众多,商旅云集,人声鼎沸,互市繁荣;佛风盛行,僧俗络绎,藏汉佛教,异彩纷呈;胡乐琵琶,抑扬顿挫,西凉伎乐,霓裳羽衣,武威在中西交流、民族融合中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莲花藻井砖

左图中所示莲花藻井砖出土于武威魏晋墓,长33厘米,宽33.5厘米,厚3.6厘米,泥质红陶,方形。表面用黑色施底绘莲花图案,莲叶边沿用墨线勾划,内用桔色和白色填涂,花心用黑色施底,内有7个桔红色圆点,花瓣中间有“宜”等字。

“八鸟朝阳“ 彩绘画像砖

一下吸引眼球的一块彩绘画像砖,红色的胎,正面彩绘“八鸟朝阳”图饰。白色为底,墨线勾勒边框。

中心圆圈中饰红唇黑身飞鸟,代表太阳。周边绘饰红白相间的尖角莲瓣八枚,莲瓣间绘八只大羽飞鸟,朝中心飞翔。图案空白处填饰梅花。色彩鲜艳,构图巧妙,令博友们纷纷驻足为它拍照存档。

康君墓志、翟舍集墓志

翟氏为唐代凉州粟特望族。

在武威市博物馆展厅,我们看到这样的文物借出外展的通知

2021年7月20日武威市博物馆展厅

武威市博物馆藏的唐镀金口三鱼莲瓣纹银碗、西夏木缘塔等八件套一级文物亮相北京故宫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

2021年11月3日北京故宫西雁翅楼、午门展厅

仿佛是时空的转移,牵连我们的,就是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令人深思的历史。

北京故宫《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将于11月18日闭展,还没来得及去观赏学习的博友们要抓紧时间啦!

我们不在博物馆

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更多推荐 :

《明清紫禁城600年》系列讲座,您开始学习了吗?

北京地区博物馆开放情况及预约办法第十三期

《2021年北京博物馆通票》

通票官方网站:www.bowuguan.com.cn

Hash:0b93c9b286fd63237d583c8f9e4f619ea9799b81

声明:此文由 抵十年尘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