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建筑丨下双大庙及魁星阁

下双大庙及魁星阁位于武威凉州区东北 18 千米下双乡下双村,也称关帝庙。创建于明代中期,经历次扩建,至清嘉庆年间续建魁星阁等建筑,形成规模,1993年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凉州博物馆下双大庙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工作。

据《武威市志》载:“下双大庙初建年代不详,从大部分建筑风格看,为明代。”其中融入大量道教内容。后世屡有扩建。1927 年,武威大地震时,遭到严重破坏,同年还遭受洪灾,庙宇毁坏殆尽。后由信众集资复建。1958 年后,山门、土地祠、孤魂堂、十王殿、灵光殿、娃娃殿等建筑被拆除。1986 年陆续修缮,复建了部分建筑。2006 年,武威发生特大暴雨,下双大庙文物建筑再次遭严重损毁。

现存庙宇坐北向南,南北长90 米,东西宽35 米,建筑面积 713.5 平方米,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南低北高,分三层台地,南北高差 8 米。第一级台地主要建筑有魁星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于高 3 米的砖包夯土台上,砖木结构三层重檐楼阁,坐东朝西,外观呈“天圆地方”形式,一二层平面方形,三层为圆形亭子,亭子顶部饰绿琉璃构件及葫芦宝刹,一层正面装六抹槅扇门,其他三面青砖砌筑墙体,墙面砖雕仙鹤图。二层四面环绕木构回廊栏杆,金柱间装六抹槅扇门,室内装木构八角形藻井,并悬挂嘉庆十八年(1813 年)书写的“笔点青云”木匾一块。第三层为一座平面八角形敞亭。1986 年,武威市人民政府拨款、当地群众集资维修魁星阁。

第二级台地主要建筑为过殿、配殿。过殿,也称关帝殿、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一殿一卷式硬山顶,四角翘起。明间前后均装槅扇门,次间置槛墙槛窗。外檐下施斗栱,简化为花牙子彩枋。室内梁架有今人绘制的旋子彩画。屋面覆盖灰筒板瓦。过殿前东西两面有两座配殿,对称布局。配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结构,明间置六抹槅扇门,土坯砌筑围护墙。廊心墙上有道教题材壁画。室内梁架有今人绘制的旋子彩画。

第三级台地主要建筑有金刚殿、火神殿、财神殿药王殿无量殿、娃娃殿、娘娘殿、三清殿等,沿轴线对称布局。台地南面有金刚殿、火神殿,对称布局,均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前檐装六抹槅扇门,屋面覆盖青筒板瓦。室内山墙、正面墙面绘制壁画。再向北有财神殿、药王殿,沿轴线对称布局,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前檐装六抹槅扇门,次间置槛墙槛窗,屋面覆盖青筒板瓦。室内山墙、正面墙面绘制壁画。无量殿位于中轴线上,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后出卷棚廊结构,屋面覆盖青方砖,其中明间屋面覆盖灰筒板瓦。前檐明间、次间装六抹槅扇门,其他围护墙均土坯砌筑,下碱青砖砌筑。外檐施花牙子斗栱。无量殿前部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娃娃殿和娘娘殿,均为平面方形二层楼阁建筑,硬山顶。三清殿位于无量殿北端,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出廊结构,屋面覆盖筒板瓦,正脊施砖雕二龙戏珠。殿内后部设神龛,泥塑三清像。梁架上有清代旋子彩画,墙面有壁画。壁画内容多为道家诸神、三国故事、十八地狱等。

2014年,经报请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甘文局发〔2014〕300号)公布其保护范围为:“东至魁星阁楼台东侧以东10 米,南至魁星阁楼台南侧以南100 米,西至魁星阁楼台西侧以西40 米,北至魁星阁楼台北侧以北70 米。”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文局联发〔2018〕3号)公布其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东、南、西、北各延伸50 米。”

(甘肃省文物局)

Hash:4673d240e9ebf21a24ed757749830c862d4a2eed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