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土著先民居所如何?

令狐克强

系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供职于万盛博物馆

居住民俗是人类居住方面的行为模式,包括建房、入住、居住惯例和传统民居类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民族、每一地域、每一阶层的人们都会在居住活动中形成属于本群体的独特模式,万盛土著先民的建筑居所也不例外。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风水术”就是其中之一。“风水术”来自于殷周的《周易》,本来是一门直观要求正确处理人与天、地、山、泽、风、水、雷、火的关系的环境科学,对我国各民族的居住习俗有普遍的影响。“风水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逐渐成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模式。

在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最大满足的环境。这种选址体现在阴宅和阳宅两个方面。通过“觅龙”“观砂”“察水”“点穴”等步骤,选出最适宜居住的地点。在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时,通常都围绕“气”来布局。天地之气是“万物之生”的根本,分辨清楚住宅内外各种气的性质,采取“迎气”“纳气”“聚气”“藏气”的方法,使住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1994年万东镇新民村境内出土的《宋太夫人陈氏墓铭》记载的“河北磁州进士武思永避靖康之乱,迎侍南来,飘寓南平荣懿”,说明万盛早期的汉族移民从两宋之交就开始了。“墓志铭”中涉及的三个进士都是北方人,不是本地土著居民。武思永来自河北磁州(今磁县,括今邯郸市地区),赵棠来自濬州(今河南浚县),龚道臾来自永兴军(今陕西东部地区)。可以推断,当时迁入今万盛区境者是有一定数量的。今万盛本土大多居民,都是明清时期因为四川战乱后大范围迁徙而来的。而万盛的苗族是在清朝前期先后从湘西綦江、黔北迁来,与汉族、土僚(音lǎo)杂居。因而,建筑特色东西南北结合,形式异彩纷呈。新中国成立前夕,万盛仅有少数的苗族吊脚楼得以保留。

万盛土著先民住房大多傍溪沟而建,或倚高山密林而筑,横排多间,有正房和侧屋的分别,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及建筑材料往往视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而定。其住户格式一般是确定的,多数正房为长方形三间,中间是堂屋,不住人,供奉有祖先和药王(或山岳王)等神灵的神位。堂屋内,正前方放有一张方桌,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大多放在堂屋内,只有婚丧、祭祖时才在堂屋举行相关仪式。屋顶下安有楼枕,上面铺有篱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粮食用。堂屋左右两间,一间为宿舍,一间为厨房。如果该户人口众多,也会在厨房内搭铺作为宿舍。侧屋大多搭建在正房两端或屋后,用作猪、牛、羊圈和灰屋,兼做厕所。或者两侧建厢房,每间厢房又各隔为前后两小间,除了用一小间作为厨房外,全用作卧室。卧室有一个火炕,火坑里终年薪火不绝,是家人每天吃饭的地方。每天劳动结束后,全家男女老幼都围坐在炉边休息或闲谈。亲朋好友到来也会迎接到火坑旁侍座。堂屋与厢房之间有门可以互通。有的卧室与厨房比中间堂屋要凸出一些,形成一个堂屋的厅口,厅口有大门,两扇大门内开。还有的房屋大门有两扇外开并且比大门矮得多的栅栏门,白天一般开大门,关上栅栏门,以防止鸡、狗等畜牧进入堂屋。屋前有平坦的三合土或石砌院坝,用作晾衣物、晒粮食、放鸡鸭。屋后或院坝前为菜园,周围栽有竹和桃、李、柑橘之类的果树或常青树,与“风水术”的相关要求暗合。

住宅布局的基本要求是北房高南房低。南向多开门窗,用来阻挡寒风和接纳阳光。地基要西北高、东南低,有利于排水,宅前最好有池塘和河渠。住宅周围要有道路,但不能太多。大路不能冲门,这样既有利于交通,又能够避免干扰。万盛出土的《宋太夫人陈氏墓铭》碑文有墓主人陈氏之子武思永“好事喜宾客,门多长者车辙,适于通衢之侧。经从士大夫饭秣宿寄,往往在焉”的记载,是宋代万盛居民住宅前有道路的证明。此外,住宅前的流水不能直冲住宅,要弯曲绕宅而过。住宅的形状要前窄后宽或前后方正,宅门、厅堂、居室、井、灶、路、仓房、畜圈等都要布置得当。为了实现住宅环境与村落的改善,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一些符号来弥补自然风水的缺陷。

因为万盛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建筑单体方面,民居必须具备防潮的功能,所以出挑比较长,最为常见的就是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在诸多建筑中的应用。这种全楔式木结构,采用较为灵活的建筑构造,不仅可以对万盛地区的地形加以有效利用,还可以随势赋形,因地制宜,通常建筑中利用较为常见的石材、砖、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所用到的梁、楔、柱、椽均选用木质材料。在对其封顶时,通常选用一些苇草等植物或者瓦等。其灵活的建造特点,空间感都具有一定的开阔性和层次感。

除了一些较为普遍的全楔式木结构建造民居之外,万盛农村较为普遍且典型的民居就是小院,又称三合院。位于青年镇燕石村燕石社四合头的张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例证。该院落始建于清末,坐北向南,院落布局整齐,沿中轴线布局,设有正厅、东西两侧二层楼厢,中置天井,条石铺地。建筑大门现已不存在,正厅与东西二层楼厢相连。其中正厅面阔三间,悬山式屋顶,上饰小青瓦,屋顶正脊中央置“壽”字装饰;单檐大出檐,双扇合门,板壁墙体,墙体上装饰有雕花空格窗棂,六棱形雕花柱础,素面台基,东西两楼厢与正厅结构相似并与正厅相通。该院落布局合理,建筑结构稳定,属典型的川东风格民居。

大户人家也有建四合院的,如黑山镇鱼子村古墓坪社的汪石冥故居。该院落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始建于清末,坐西北向东南。院落中置天井,正厅及两侧厢房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其中正厅为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上覆小青瓦;单檐大出檐,屋檐与檐柱础饰花卉;木雕撑拱,两侧附耳室。左右两侧厢房为二层木质阁楼形式,阁楼二层为木质地板,屋顶上置天窗取光;厢房大门为木雕隔扇门,木门浮雕以历史人物及故事戏曲为主题。汪石冥故居布局合理,保存完好,是我区现存为数不多的传统民居院落,也是革命烈士汪石冥生前居住场所,为研究当地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也是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万盛区域表现差异显著,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这要求民居建筑能有效发挥遮阳,通风、采光、保温等功能。小院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建筑空间结构,使其将遮阳、通风、采光等功能发挥到极致,进而更好的适应了万盛的气候特征。

万盛的传统民居一般从居住者自身需求出发,自己进行设计、建造、使用和维修。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低下和规模的局限性,建筑对于大自然的环境破坏也比较小。

文/图 万盛史苑

Hash:9c94a3b04f16d0dcb8bc0fb0c776145c3ae095e6

声明:此文由 万盛微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