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建筑习俗

● 品读转角楼

来到武陵山区,你随意走走,到处可见那惹眼的土家民居——转角楼。

在那青山碧水间,丛林密箐处,一座座饱经风吹日晒的别致的木楼或依山靠峰,或傍河临桥,相依相偎,挤挤挨挨,高低错落。层轩曲槛半掩半映,灰色屋顶像片片宽大的枯叶,重叠铺排。屋在山中,犬吠云中,那份诗情,特醇特厚;那份画意,特鲜特美。被岁月的脚板打磨得溜光锃亮的石板则平平仄仄、藤蔓悠悠地穿街走巷,入户落门,缠绵缱绻地把婀娜多姿的转角楼勾连成一处寨院、一片村落。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土家转角楼(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世间凡物皆因父精母血、阴阳和合而孕育。追溯转角楼的诞生,其母应为武陵山区之环境。武陵山中,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沟沟坎坎,峰峦叠叠,溪河纵横;其父应为土家人们,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作种子,植于大山之中,沐风栉雨,吸日精月魂,逐渐长大成型。遥想土家先民,为避战乱屠戮,筚路蓝缕,拖儿带女,播迁于此,为了生存,只得将珍贵的平坝当作活命的依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选择那些坡坡岭岭,稍作平整,建成“巢穴”。据《旧唐书》载,武陵“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由此可见,转角楼这种干栏形式还可以防湿防虫防兽。转角楼一般是半平地半悬吊,像一只轻巧的猴子坐在山麓水湄,又似一只暂栖的燕儿,举着羽翼。关于屋子的方位和朝向,据说起初并不注重,后来便有了讲究,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和向阳背风为最佳场所.

吊脚楼风情(杨邵东摄)

转角楼建筑样式随山就势,随物赋形。最基本的是连三间“一字屋”,在围成井院时称“正屋”。转角楼用得最多的定型是一正一横(厢房),形象地称作“钥匙头”。那一横就横出了特色——楼上悬柱,楼下落柱。钱米活泛的人家,为图个周正闭合,会做个一正二厢房,围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门”,围成“四合水”。要想造成“画栋连云”效果,还可发展成“两进一抱厅”“四合五天井”。吊脚的形式依地形有半载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山墙雨搭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其山花部分,常敞开通风,俗名“鸦雀口”。龛子是土家小楼阁的雅称,它是吊楼上的厢房,外有走栏。“铁匠难打铁绣球,木匠难起转角楼”,要说最难的,就是转角楼。房屋四周均须伸出挑檐,以栏杆连接成一体,走栏上铺上楼板。走栏支承在挑瓜柱上,挑瓜柱则由挑枋支撑,下端不落地,常雕成瓜柱,或垂莲柱,悬于空中。转角楼是能工巧匠心智的比拼,好的转角楼不仅轻灵秀美,而且结实浑然,线条自然圆润,雕镂精工富有韵味。土家人视居所为自己心尖尖,细心呵护它、爱惜它,竭尽全力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耐风雨防虫蛀,板壁柱子涂上桐油。大家宅院,因为几进几厅,户多房多,为免遭火烧连营,还会砌上封火墙,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分开。为装饰屋顶,将檐角弯成半弧,成牛角样式,显得玲玲飘逸。在廊洞下雕龙画凤,涂饰彩绘。为装饰门窗栏干,除雕以“回”“喜”“亚”字格等吉祥图案,还以土红颜料作底,以光油掺 入山漆,刷得个亮堂照人。另外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封火墙的墙头墙尾装饰以凤凰神鸟,乍一望去,只只凤凰引颈朝天,似在高歌,似欲上翥。

正屋两头配楼宇的转角楼(卢瑞生摄)

起转角楼很有讲究,极有章法。先得“伐青山”,选那椿木和紫木,取“春”“子”的谐音,寓“春常在、子延绵”之意。木材风干后,请来有名的木匠、画师,开始“架大码”:在主梁上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子图案,着色极鲜极艳,花花绿绿,亮人眼目;将柱子刨得溜光圆滑,凿上大小合适的榫头方槽,按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穿斗相接,排成木扇。其结构很谨严,不用钉子,全系卯榫嵌合,严丝合缝。万事齐备后,择一黄道吉日,请来众乡邻帮忙,将排排木扇竖起。木扇柱头下垫着青石磉礅,雕工很细,有方的、圆的、八角形的,有刻上狮象等兽形的,有刻上各式花纹及其他物象的。上堂屋顶梁时要祭祀,燃放鞭炮,请两名歌师或掌墨师赞梁。赞梁者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壶,一人端茶盘,一步一赞,“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欢欢喜喜上梁去,要跟主东赞主梁……主梁主梁,生在何方,长在何方?生在青龙山上,长在凤凰岗上……”随后抛撒梁粑粑,给主梁挂上五彩布料。这天,亲朋好友都会前来送礼恭贺,有钱的送点钱,有米的带上几升米,礼物不拘多少,人来情到,主人家也只是图个吉利热闹。

上梁(刘昌儒摄)

转角楼正屋中间为堂屋,设神龛,供奉祖先,过年过节,以三牲祭祀。左右为卧室,左为尊,右为卑,左住父母,右住儿女。有的还在堂屋左房设火铺,地面铺上比堂屋高一步的木板,房中央设置火坑。“改土归流”前无论男女长幼皆睡卧于此,男女来客也常歇息于此,略无嫌隙——据考证,这是古代席居制的沿袭。火铺是土家人生活和情趣中心,节日、夜晚、冬闲时节,家人或亲戚、伙计围火而坐,饮茶、抽烟,或将火坑三脚架上炖上一锅子腊味或飞斑走兔之类的野味,拿出自酿的苞谷烧或米酒,把酒闲话,醉谈社会人生。最雅致的地方就是龛子,是土家阿妹居所。阿妹在室内或挑花绣朵,或读书写字。这里雕窗绣阁,风情浓浓。阿妹窗前那扇灯光,是勾人心魂的诱惑,遇有情窦初开的小伙会伏在楼下,直勾勾地巴望着阿妹映在窗上的倩影,学着鸟鸣虫叫,引阿妹幽会;或在与阿妹阁楼对望的山头,于月光地里唱起一支支情歌,“这边唱歌那边听,有情妹妹快答应,郎找情妹到山岭,哥妹团圆才放心……”把阿妹唱得直到夜不能寐,心儿痒痒,脸儿红红,情思绵绵。外面的走栏上又是晾衣晒被的好去处。谁家的西兰卡普亮丽,谁家的女人、女儿挑花绣织灵巧,这里就是一个展示的妙处。龛子下是只有柱子的敞屋,常置旱碾、磨盘、碓码,或拴牛、喂猪,或堆放杂物,什么粑粑凹、犁耙锹铲,或码得齐齐整整的柴垛。厨房一般设在火铺屋后面,室内设灶台、碗柜、置案板,各式腌菜坛罐一溜儿摆着。

收获时节,转角楼的梁枋上会骑上金黄的苞谷棒子,挂上火红的辣椒串子,有的还将红薯、萝卜也用竹片穿起来悬吊风干。农闲的时候,板壁上会挂上蓑衣、斗笠、渔具、长铳等物具。冬雪封山,正值狩猎之时,壁上又会悬上麂、兔、野猪、野鸡等物。

日起月沉,花开花落,炊烟袅袅,转角楼内演绎着土家人的婚丧嫁娶、饮食起居……万种情趣在这儿沿袭流转。转角楼,如一部乡村之牧歌,似溪沟河畔依依呀呀转动不停的水车,日夜不息地传唱着土家栉风沐雨的历史、摇曳多姿的人生和咀嚼不尽的故事,沧桑、悠远、隽永。

(一)建筑源流

湘西北是土家人聚居地,这里属喀斯特地形,天然溶洞较多。土家先民最初居所,便是这些洞穴,称为“穴居”。

进入原始社会后,先民开始走出山洞,在丘陵地带搭起简陋的“窝棚”和木叉搭架的“茅棚”。随着时日的迁延和社会的发展,土著先民慢慢的学会在斜坡上构筑居室,用离地大木代替天然树木,并且利用楼下空间饲养畜禽,“巢居”逐步变为“杆栏”式建筑。木构架此时已出现抬梁式和穿斗式。屋顶出现了悬山、歇山、硬山、庑殿、攒尖形式。秦时的黔中郡、汉时的武陵郡的郡治遗址出土了大量砖、瓦、木质类材料,街巷遗址纵横交错,反映出当时建筑技艺已达到较高水平。

唐宋时期,砖、瓦、石灰、油漆等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熟练,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楼台殿阁和城池建筑,杆栏建筑日趋成熟。位于永顺县老司城的祖师殿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为双檐歇山顶。全为木质结构,正殿四柱大数围,上架木枋,柱榫木枋承接处均无斧凿痕迹,殿宇斗拱雄浑古朴,梁架结构具有民族特色。普光寺最早道教建筑高贞观始建于南宋末年,其建筑脊栋下有攀间、驼峰、丹梁,柱基与木柱间夹质板,这在其它各殿绝无仅有。永顺县老司城始建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为永顺土酋彭福石冲建城,后为永顺土司衙署所在地,共有4个城门、8条街道、9条巷子。唐宋时期,杆栏建筑不断发展。唐代元缜描述:“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转角楼)”。可见,唐宋时期,杆栏建筑逐步演变成为土家转角楼。

明清时期,朝廷在土家地区设置了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以及五寨长官司、筸子坪长官司等土司机构。土司衙署建筑风格最为鲜明,代表了该时期最高水平。清乾隆《永顺府志》载:“土官衙署绮柱雕梁,砖瓦鳞砌。百姓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舍把、头目许竖梁柱,周以板壁。”

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永顺宣慰使衙署遗址(田仁利摄)

位于永顺县灵溪河两岸的老司城分衙署宫殿区和土民街道区。土司衙署为“金銮殿”,衙署区建筑由迎宾馆绳武楼、绳忠楼、永镇楼、筹边堂、寿禄堂、奉先堂等组成,城墙用石头与石灰混砌而成。

建造于清雍正四年(1726)的永顺芷州土知州官署及建造碑(田仁利摄)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文化的更加深入,领主经济的解体,地主经济的确立,建筑规模和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类型和样式也日趋多样,如城堡、市镇、书院、学宫、戏楼、寺观、衙署、石拱桥、塔坊、六角凉亭等。

(二)现存建筑类型

居类建筑

民居。土家人的住宅由正屋、偏屋、转角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屋。小康人家有正屋、偏屋和转角楼。富有人家加修朝门和冲天楼,豪门大户修四合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土家民居以木结构穿斗房为主,间有穿斗、抬梁复合结构的民房。较为典型的有永顺列夕彭氏木房,其排架系穿斗与雕花状相结合形式,别具特色。木屋瓦房一般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排”是用“穿枋”组合起来的一排架,再用“开间枋”把排联系起来,竖于础石之上,形成“间”。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七柱十二棋等多种组合形式。棋以“满棋”者居多。排越多间就多,棋越多屋进深就越大。永顺樟木就有十二排十一间、三个四合天井的大院。土家民居以平房居多,柱径以粗为荣,柱高比值较大,具有粗犷之美。柱间尺寸喜“八”,以图吉利,如一丈二尺八、一丈四尺八等。房屋出檐喜宽,以防雨水洗蚀壁板。出檐有单挑、双挑、挑挂棋、配“托替”等表现形式。屋面盖青瓦,亦有盖石板、茅草、杉树皮的。为了保证结构稳定,木匠常用“迈柱脚”手法,以使周边立柱的“脚”达到向“四方八挓”的目的;为使房屋造型有变化,常用“抬檐冲脊”手法,以获屋脊、瓦坡面合理的弧线,这不但让建筑线条充满美感,还使檐口不至出现“偷水”现象。

在住房使用方面,以四排三间“一字屋(即修成一排)”为例,正中一间为堂屋,正上方装板壁安“神龛”,供祖宗神位,是土家族人祭祀祖先、宴请宾客的场所。堂屋左右两间居室叫“人间”,供住人。一般长子住东头,次子住西头。人间以中柱为界又分成前、后两小间,前面一间设火坑,火坑上方铺竹、木条,并且吊炕,供烘烤腊肉、玉米等用;后面一间为卧房,窗小且少开,有较强的秘密性。人间铺木地板,而且楼枕较高,以利通风防潮。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作放物或老人用房。称偏屋为磨角,连接于正屋的左右两边,作为灶房或碓磨房之用。在正屋和偏屋两根脊线交点,立起一根“伞把柱(即柱子像伞)”,成为土家匠师的独创。

随着人口增加,土家人就用配厢房、接拖屋、加偏房等手法,增加房间。最有特色的房屋是土家族转角楼。在正屋左右一头或两头,与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组或多组排架,每排柱子长短依地势高低而取舍,形成杆栏楼宇建筑,即“转角楼”。转角楼多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亦有三、四层的,其屋脊必须低于正屋屋脊,寓“客不压主”,同时也是工艺需要。修得最多的转角楼是一正屋一厢房,富有人家修一正屋二厢房(即双厢转角楼)。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山墙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龛子是土家楼阁的雅称,是转角楼的厢房,外有悬空走廊。谓之楼,就须有梯可上: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从室里上的、有从室外上的……拾级而上至楼房,矮小的对子门两侧放小格窗棂。楼阁多为闺房。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挂柱形成过道,有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设廊的,称为“走马转角楼”。转角楼两边上端,檐角翘起,雄伟壮观。转角楼的挂柱下常饰木雕金瓜,走廊装木花格。连接挂柱的“眉毛枋”既利于采光,亦增加美感。别看转角楼“脚”参差不齐,柱子弯扭粗细不匀,眉毛枋凸翘平直不一,但是可谓形曲意直,韵到神足。土家民居的特点概括起来为:“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

四合院天井(卢瑞生摄)

山寨。土家人好聚族而居,因而常选一块地势较高处作为寨址,同宗同姓的组成一个寨子,一般以姓氏作为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等。也有用土家语作寨名的,如麦寨(太阳照到的地方)、业必寨(鸟儿落脚的地方)、苦竹寨(山坡上的寨子)等。今最为常见的是以汉语取作寨名。山寨设有寨门,中央建摆手堂。

城镇。多为封火外墙的印子屋,以天井过亭组合,有三进两亭以至五进四亭的。起伏的封火墙、高耸的过亭、精致的装修,显示其突出地位。沿街民居多与铺面结合,柜台外露,饰以雕花栏杆。沿河则多成悬挑的吊脚楼形式。如永顺王村古镇、龙山洗车河镇等。

永顺兰花洞村土家转角楼群(卢瑞生摄)

祠祀建筑

摆手堂。摆手堂建筑分为土王祠及摆手场两部分。在成牌坊形大门之内,由短墙围成又深又长的长方形摆手场地;摆手场的顶端为“土王祠”。凡是土家族人祭祖、祈年、神断、还愿、迎春、歌舞、竞技,多在此举行。土王祠为石瓦建筑,内设神龛一座,供奉八部大王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偶像,有的供奉本地土王。这些古代建筑保存着土家祖先流传下来的木雕、石刻、彩绘、岩画等民间工艺。龙山县马蹄寨、保靖县利湖、永顺县双凤等地均有摆手堂。

龙山苗儿滩捞车土家摆手堂(田仁利摄)

祖师殿。土司宫殿建筑,位于永顺县老司城东南一公里的山腰间。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明代重修,为双檐歇山顶,殿长17.5米,宽13米,高20余米,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枋,接榫处无斧凿痕迹,殿宇斗拱雄浑古朴,梁架结构具有民族特色。殿中心的刷金柱前有大佛像台一座,

上有木龛,供奉祖师神像。还有雄狮报钟一口,高1.5米,直径1米,系明代嘉靖十年(1531)铸造。据清代《永顺府志》载,祖师殿为明嘉靖时永顺宣慰使彭翼南所建。

始建于五代,重修于明代的永顺土司祖师殿(卢瑞生摄)

宗教建筑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汉末开始传入土家地区;佛教西汉末传入我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逐渐在今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随着道佛的传播,历代各地都兴建了许多宫观庙宇,其中著名的有后晋的永顺老司城祖师殿

从现存道佛建筑来看,其建筑风格与结构基本上与汉族地区的相同,只不过往往一处宗教建筑常融道、佛、儒教于一体。有的宗教建筑添加了一些土家建筑符号。如观音岩寺,就有土家转角楼建筑的风格。

路桥建筑

拱桥。有独拱、多拱的,独拱的两头砌石堡,一拱横跨河床;多拱的中间加砌石墩,拱拱相联。桥面往往还配木质凉亭,飞檐翘角,雕花镂空。亭设木凳,以供行人躲风雨、歇息。著名的洗车河花桥,位于龙山县洗车河镇,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绅士萧家霖等倡修。三孔,为石墩木面凉亭桥。桥顶画有太极图形;两边桥帘刻有各种花纹;走廊两边建有木栏杆,并设平板坐凳。

岩桥。土家地区溪河纵横,为方便来往行人,对一些河床较宽和河基较深的溪河,一时无钱修桥,便就近取来石条,相隔一定的距离搭建,步步相连,直达对岸。这样,未涨大水时,只要河水没有淹没石墩,行人就可过河。至于小河小溪,岩桥更是随处可见。

龙山苗儿滩惹巴拉风雨桥(刘锦刚摄)

指路碑。湘西土家族地区,随处可见的指路碑又叫“令牌碑”。它是一种长条形上圆下方的碑石,酷似县太爷在大堂上使用的令牌,故尔得名。世界上万千碑石,无一归活人享用,唯令牌碑例外,它是专为活人树立的。湘西土家有个习俗,若某家小孩多灾多病,养育不顺,父母疑有鬼神相缠,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十字路口立一碑石,并标明东西南北可去某处,正中两行大字:“长命富贵,易养成人”。此碑专为外乡行人指点路径,是一种行善积德之举。据说凡照此办理的,小孩子百养百顺。

陵墓建筑

土司古墓。位于永顺县城东16公里处的老司城。据《永顺县志》载:“永顺土司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彭翼南、彭永年、彭元锦、彭廷机、彭廷椿、彭泓海等夫妇墓三十冢皆在司城。”据文物部门考察统计,此处有墓葬200余座,多属明清两代土司及其王族墓葬,均为夯顶砖室墓,基本保存完好。从彭宗舜夫妇墓观之,其墓如一座小型宫殿建筑,殿分多室,室室沟通,内砖壁雕满精美的人物花草图案。楠木棺椁,随葬品多为金银器皿,显得富丽堂皇。又如彭世麒母亲之墓,墓碑为青灰色火砖砌成,碑为方形,题头书“诰封明故太淑人彭母墓志铭”。文为隶书,全文二千余字,评述彭氏家族及其历代土司制度。老司城土司墓群及其出土文物,对研究古代湘西在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85年,该墓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顺土司老司城紫金山墓葬群(田仁利摄)

墓碑。土家居住的山野,到处可见石碑石墓。这是死者后人为纪念先辈恩德和显示自己孝心而修建的。土家墓碑别具一格,很少立单块碑,多为单厢碑,家境富裕者,则修三厢碑、五厢碑、七厢碑、九厢碑。单厢碑较简朴,又称“儒碑”,用一块正碑和碑帽、碑角、碑柱、碑耳、碑墓等八至十余件石料拼成。三厢以上墓碑,较繁复,除一大块正碑外,还有二至数块副碑。正碑刻墓主姓名和孝男女名字,副碑刻墓志铭与祭文或诗词;正副碑上面各有碑梁、碑帽、碑角,均雕龙刻凤;各碑左右有碑柱,碑柱正面刻对联;柱之内侧刻人物故事或花鸟虫鱼、龙凤狮虎。大型墓碑称牌楼碑,有三块、五块、七块碑面子,镌刻对联数幅,碑文数百字至数千字。

清同治七年(1868)龙山松林田母彭彭孺人合葬墓,牌楼碑七块碑面子。(田仁利摄)

崖棺古墓。在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利用较为宽阔平坦的崖面,人工开凿出规整的长方形横龛或方形洞口的纵向洞穴,也有少数略经加工的自然洞穴,置棺木于其中。横龛的棺木外侧显露,方形洞穴不封门。一般以三五穴为一组,多的数十穴为一群。横穴居多。

来源:湘西州民族宗教事务局门户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hynet0743@foxmail.com

监制/角角

责编/麻麻

编辑/王向远 李艾家

审核/尚欣 黄沙沙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Hash:9010488f7dcb0951601dff574e56d545450d7515

声明:此文由 纪实湘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