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考古回放:​六八图遗址

一、遗址概况

六八图遗址位于甘肃礼县红河乡东南部的六八村(同心村)西北,地处红河水库西北部、红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遗址所处台地西北高、东南低,东西两侧各有一天然沟壑,向北延伸为比较平坦的缓坡地带,红河由西北向东南从遗址前流过。遗址由六图、八图和石家窑三个部分组成,六图位于红河水库西北,在其西侧是八图和石家窑,因为这几个区域虽被自然冲沟隔开,但其本体几乎相连,发现遗迹现象基本一致,因此统称为“六八图遗址”,该遗址也是目前红河流域最大的一处周秦文化遗址。据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传世秦公簋曾出土于该区域,从而为寻找“西犬丘”都邑的地望提供了初步线索。

2004 年“早期秦文化项目”课题组在该遗址调查发现大量灰坑、灰层等遗迹,采集到周代绳纹灰陶片,认定其为早期秦文化的三大核心遗址区之一(图一)。近年的调查发现该遗址盗掘现象非常严重,田埂与沟壑地带随处可见盗掘墓葬。

2017 〜 2018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六八图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勘探面积 32 万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现象 744 处。在六图共发现遗迹现象 487 处,其中墓葬330 座、窑址 1 座、活土坑 148 个、灰坑 7 个、沟 1 条;八图发现遗迹现象 64 处,包括墓葬 34 座、活土坑 29 个、沟 1 条;石家窑区域发现遗迹现象 193 处,包括墓葬 174 座、活土坑 17 个、沟 2 条。2018 年 8 〜 11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礼县六八图遗址墓葬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 32 座,15 座被盗扰,其中 M1 〜 M6 位于 A 区,M7 〜 M24位于 B 区,M25 〜 M32 位于 C 区,出土遗物 104 件(图二至四)。

二、主要发现

2017 〜 2018 年对六八图遗址勘探,共发现各类遗迹现象 744 处,其中墓葬 538 座。2018 年正式进行发掘,共分为 3 个发掘点,其中 A 发掘点发掘墓葬 6 座,B 发掘点发掘墓葬 18 座,C 发掘点发掘墓葬 8 座。共发掘各类墓葬 32 座,其中竖穴土坑墓 28 座、偏洞室墓 4 座。

28 座竖穴土坑墓均为战国晚期墓葬,分东西向(26 座)、南北向两类(2 座)。M18 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墓,开口距地表 1 米,平面呈长方形,长 4.1、宽 2.4 米,二层台东西长 3.65、宽 2.3 米。墓底至墓口深 4.3 米,墓底距地表深 5.3 米,四壁内收,口大底小,内填黄褐色花土,夹杂少量料姜石。墓葬为一棺一椁,椁与墓壁之间填生土二层台,二层台宽0.5〜0.65米,台面至墓口的深度约为3.1米,二层台高约1.2米。椁板保存较差,宽 15 〜 25 厘米,椁盖板保存状况较差,椁室东西长 2.45、南北宽 1.2、高 1.2 米。棺东西长 1.67、南北宽 0.8 米。在墓室西壁发现有头龛,南北长 0.85、东西宽 0.5、高 0.6 米。椁室南、北、东三壁各有一凹槽,平面呈方形,深入到底板之下(图五)。

4座偏洞室墓均为东西向墓道,M25开口距地表0.4米,平面呈长方形,长4、宽2.4米,二层台东西长 1.9、宽 1.6 米,二层台宽 0.9 〜 1.15 米,台面至墓口的深度约为 1.85 米,二层台高约 1.2 米。墓底至墓口深 3.05 米,墓底距地表深 3.55 米,四壁内收,口大底小,内填黄褐色花土,夹杂少量料姜石。墓室位于墓道北侧,与墓道平行,东西长1.75、南北宽1米,墓室被扰乱,一棺,通过板灰可知其大致范围,东西长 1.45、南北宽 0.75 米。在墓室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凹槽,可能用作固定封门板,在棺底板之下有两个南北向凹槽,可能为枕木痕迹(图六)。

随葬品多置于棺椁之间,有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角器等,以陶器为大宗。完整陶器约有60件,器形有罐、鬲、盆等。初步判断其年代多为战国中晚期到秦。多座墓葬均出土带有地方特色的红褐色夹砂陶器,如铲足鬲、夹砂双耳红陶罐等。这种文化因素在毛家坪遗址中也有反映,在关中地区大量出现,可能属于地方文化融合于秦文化过程中的残存(图七、八)。

三、主要认识

通过对六八图遗址全面勘探和小规模、分区试掘,认为该遗址以战国平民墓葬遗存为主,遗址等级低。未见大型墓及建筑基址、夯土、城墙等遗迹。基本排除六八图遗址作为秦人早期都邑、存在大型秦人先公大墓的可能。

所发掘的 32 座墓系平民墓葬,多数墓内随葬品除秦文化遗物外还出现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少数民族文化遗物。随葬品埋藏方式除在棺椁之间、棺侧外,还有埋藏于二层台坑、头龛、头坑三种(图九至一一)。随葬品不同的埋藏方式在关中一些秦文化墓地亦有体现,而且所占比例不低,比如宝鸡建河墓地 [1] 、任家咀墓地 [2] 等。这一类遗存的使用者与战国时期的秦人和马家塬墓地 [3] 、寨头河墓地 [4] 的戎人不尽相同,似乎属于一种有别于两者的人群。这类人群的特点是和秦文化结合比较紧密,处于向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但是尚保留部分自身特点。这批墓葬的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从葬制、葬式来看均有秦人的特征,为仰身屈肢葬和侧身屈肢葬,葬俗上也有填土中殉狗的情况。而陶器可分为具有戎人文化因素的夹粗砂红陶和具有秦人文化因素的泥质灰陶两类,本次出土器物多为罐类,组合较为简单,主要有长颈罐、圆肩罐、单耳罐或双耳罐、小罐或釜与长颈罐或圆肩罐、小罐或釜或鬲两类,前者具有秦、戎两种文化因素而后者不具有西戎文化因素,可见其为两种文化长期共处融合之后的现象,而其随葬品中不见战国中晚期秦墓中常见的壶、仓、缶等秦人常见随葬品。据此,我们初步判断这批墓葬可能为战国中晚期一支深受秦文化影响的戎人,与马家塬、墩坪等相比他们受到秦文化的影响更早且更深,当是长期居住于西垂之地,受到秦人统治并逐渐接受秦文化,且仍旧保留着自身部分特征的一支戎人。

四、学术价值

我们初步判断礼县六八图遗址的族属为受秦人控制并向秦文化融合中的戎人。这类人群多为戎族的下层平民,在和秦人长期共存融合中,逐渐融进秦文化,成为广义上的秦人,但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尚有保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并完全接受秦文化。这为我们研究秦人的构成、秦文化的多种类型和秦戎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建河墓地》,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家咀秦墓》,科学出版社,2005 年。

[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2006 年度甘肃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8 年第 9 期。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黄陵县旅游文物局:《寨头河——陕西黄陵战国戎人墓地考古发掘报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侯红伟)

Hash:e58f82281dbe77f38691c4344ae505c5728373fe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