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动人情怀,只因一个情字
昨晚,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驾鹤西去,享年77岁。无数人转发他演奏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示缅怀,从此,“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普罗大众,绝大多数人都是音乐艺术的门外汉,特别喜爱某首歌或乐曲,更多是为其旋律或歌词触动自己的情怀,或许说不出太多的门道。不过,这对于非音乐创作人士而言也无伤大雅。
盛中国辞世,引发众人对《梁祝》的回味,回味他拉出的音符中流淌的凄婉动人的民间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自晋代开始,梁祝传说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年,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自古而今,无数人被梁祝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对于梁祝传说的源头,历代有不少学者考证,用诸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它是历史上确实有的故事。不过,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却有诸多版本,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都称是“梁祝”故里,故事大同小异。
且辑录几个主要版本于此,与诸君分享。
河南汝南版本——
汝南版本的梁祝故事主要情节在当地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不过,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汝南版本讲的是西晋时期,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
汝南县流传很多梁祝题材的豫剧、曲剧、越调、民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梁祝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上虞版本——
上虞版本说的是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英台被迫出嫁时,特地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一对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浙江杭州版本——
杭州版本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钱塘县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江苏宜兴版本——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山东微山版本——
微山版本源于在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山东诸城版本——
诸城版本据考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完整故事形成于唐,由艺人传唱或表演即在宋代。在梁祝的传说中,诸城人历来都认定梁祝的故事就发生在诸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点,有真人物、真情节。
在诸城市北石桥子镇里丈村北的渠河北岸,一条通往安丘市官庄镇马家庄子村的旧道旁,有一座大墓高高立于土丘之上,被认为就是梁祝冢。
梁祝传说版本多多,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梁祝的爱情缠绵悱恻,撼天动地,体现古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尤其是,梁祝“十八相送”的难舍难离成为后代有情人惜别常用的典故。梁祝“化蝶”的结果凄美而富有浪漫色彩。痴情男女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如愿以偿。梁祝“化蝶”成为爱情伟大力量的象征。
在古代,不少文学作品、民间曲剧都有颂扬梁祝“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爱情。研究者认为现存最早的“梁祝诗”是唐代诗人罗邺的《蛱蝶》:
草色花光小院明,短墙飞过势便轻。
红枝袅袅如无力,粉翅高高别有情。
俗说义妻衣化状,书称傲吏梦彰名。
四时羡尔寻芳去,长傍佳人襟袖行。
还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传世文本中最早完整表现梁祝故事的文学作品是元杂剧。元杂剧中有很多与梁祝相关的剧目,《录鬼簿》记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一题,惜剧本已佚。明传奇有剧目《同窗记》《英伯相别回家》《山伯千里赴约》《楼台会》《祝庄访友》等,其中《同窗记》剧本今存。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之《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的女扮男装故事也有梁祝故事。
梁祝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及至现代,以梁祝爱情为题材的音乐,最为人熟知的除了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有歌曲《化蝶》、黄梅调《十八相送》。
歌曲《化蝶》最是凄美——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人世间,有什么比得上如此情感让人动情?
Hash:26a99c05d1ed75fc4f04924ae058caae4328d140
声明:此文由 天地任遨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