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马安:疙瘩寺的宗教文化已步入春天!

来源//十堰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

马安疙瘩寺第一条拜佛路线(局部)

这儿,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相传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所建。从盛唐至民国的千余年间,它声名显赫,名震陕南,传说与朝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的《南京坟》《老和尚沟》《疙瘩寺传奇》等诸多民间传说,把这儿传得神乎其神。

这儿,也是一座行将消失的寺庙。1976年,寺庙被毁,但还有13尊完整的石雕佛像。2007年《十堰文物志》出版时,这儿仍有4座完整的石雕佛像,“面部丰润,双耳垂肩,袒胸露腹,施禅定印”(《十堰文物志》第156页)。而11年后的今天,佛像被盗,只有两块清代复建寺庙时所立的功德石碑,躺在荆棘中躲过一劫。

这儿的准确坐标是东经32°56′30.53″、北纬110°09′20.65″,也就是郧西县马安镇白家山村疙瘩寺旧址。现在,除了一个长满荒草的大平台、两块较为完整的功德碑、诸多断残石件外,基本看不到寺庙的痕迹。

但是,鸟瞰疙瘩寺的地形、地势,古寺虽已破败,却难掩其往日的风华。近两年,笔者全方位收集整理疙瘩寺相关文献,收获颇丰。疙瘩寺虽然残破不堪,但生命力旺盛,薪火相传,花开马安川,果结惠家河。距疙瘩寺18公里,在马安镇惠家河村高山深涧的古佛洞中,有它的基因,它的踪影,它的传承或翻版,42座神像栩栩如生。

佛说死后重生。总结疙瘩寺史料、回顾疙瘩寺历史后发现,疙瘩寺还没消失,主要原因是相关地名太多、逻辑体系太严密了。被毁的只是古寺,岁月流逝,时光打磨,与疙瘩寺相关的地名越磨越亮,相关的传说越传越神,佛寺文化越来越深厚,越来越久远。

古寺幽幽 古事悠悠

翻遍所有正史、地方史志,无论是 《二十四史》,还是《湖广图经志书》《郧阳府志》《郧台志》等地方志书,民国档案以及1995年出版的《郧西县志》,都没有疙瘩寺的记录。

几千年来,上津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是在区划上总是边区化,政治上总是边缘化,诸多古迹未有记录。比如店子镇罗汉寨、槐树林特场仙姑洞,有古碑迹、古传说、古文化,大名鼎鼎却未有记录。疙瘩寺更是如此。

明清以来,马安镇以及周边陕西安康白河县、陕西商洛山阳县等地,关于疙瘩寺的民间传说多达20多个。其中,流传最广、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关于疙瘩寺的介绍,由县史志办原主任王兴华调查撰写,录在“文史资料第五辑”《郧西杂史》一书中,2001年出版。书中“文物大观”介绍:

马安白家山有疙瘩寺,传说建于唐代,山上道士很多,经常有道士调戏妇女。一官女敬香,被关在地窨后未归。后一官员扮一货郎“卖花线”时发现此情,回去后搬兵来把庙毁掉。在明代又重修一次,又被烧掉,解放后“文革”中全部毁完。上面有个大坟叫“南京坟”,寺东有个大凹,叫“撒钱洼”,解放后农民耕地时发现不少方眼铜钱。还有个碾磨沟,传说当时朝香人很多,所需大量米面就在此沟加工。另外山下和马鞍川、五顶坪等地还设有客栈

第二个故事是《郧西爱情地名故事》一书中的《紫荆坟的由来》,由李维序收集,罗小红、天路整理:

白家山——巍峨秦岭支脉。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命大将尉迟恭监修一座似皇宫般的祖师庙。疙瘩寺落成后,前三宫后四殿,寺内正殿供着上千石雕神像和铜像神像,有方丈与和尚百余人,卫侍、长工两百之多,骡马二十匹,耕牛几十头,耕地百余顷,收的粮食就地加工。山下两条沟:碾盘沟有巨大的石碾石盘,两匹骡子拉碾;磨沟有两盘大石磨,由三头耕牛推磨,一年四季不停地加工粮食,专供和尚、佣人食用。

一两年后,祖师显灵,威名远扬,远近信徒蜂拥而至,帝王大臣人人知晓。

太宗皇后生一小女,名曰紫荆公主,年幼多病。太后忧虑,许愿祖师,祈祷平安,半年后公主痊愈。公主长到十六岁时,身材窈宨,端庄秀丽,太后爱如掌上明珠

为了还愿,太后命紫荆公主巧扮作富家小姐,带几名丫环,携带御酒、金壶到疙瘩寺降香还愿。公主上香时,殿中忽然熏烟缥缈,雾气弥漫,突然公主失踪。原来被和尚们抢走,藏入地窨子去了。

一月之后,太后见公主久未回宫,奏于皇帝。太宗百般忧虑,魏征丞相觉得事有蹊跷,便派一内臣扮作卖花线的货郎,前往疙瘩寺私访。货郎来到庙前,和尚们争着买花线。和尚需要花线做甚?货郎急返长安,回禀丞相,魏征立派三千御林军前去疙瘩寺征剿。将士们包围了寺院,仍不见公主,于是挖地三尺,终于找到了地窨子,发现公主和丫环们偎依一团,蓬头垢面。

众将参拜公主,公主泪如雨下,抽噎说:“我生于皇家,却惨遭和尚践踏,有何面目再见父皇?只有以死来报答父皇和母后养育之恩!”话音未落,便抢拔将士宝剑自刎身亡,几名侍女也刎颈而死。将士们把女尸掩埋庙前一里土坡上,并把宝剑作为陪葬品,拢起小土包。葬后,将士们把百余名和尚全部斩首,火焚疙瘩寺。七日后这个小土包突然长成半里方圆一个大坟冢,坟前长了棵两丈来高的椴树。从此后,晚间过路的人常听见坟内有人隐隐约约地说话:“前三宫、后四殿,十二把金酒壶连一串。你若不相信,去问梅老汉。”

过了五代,其坟尚在,梅树越来越高。百姓为了怀念紫荆公主,命名曰紫荆坟。

除上述两个故事之外,《郧西天河民间故事集》等民俗类书籍中还有十几个有关疙瘩寺的民间故事,内容大同小异,情节大致相仿。

上面两个故事,第二个人物更饱满,情节更曲折,故事更完整。从研究、考证的角度上看,有几个问题需要探究。

一是疙瘩寺到底是谁人所建?何时所建?第二个故事说疙瘩寺为尉迟恭所建,为何马安其它民间传说为胡敬德所建?

二,第一个故事南京坟,第二个故事为紫荆坟,有何区别?撒钱洼、碾盘沟等地名,是否真的存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疙瘩寺供的是什么佛?有几条拜佛路线?

四,疙瘩寺颓废后,被传播或复制到什么地方?

古碑“开口” 古道“说话”

“茨沟”“老横沟”“撒钱洼”……这些地名一直困扰着马安镇石塔河流域的父老乡亲。

文声兵今年66岁,退休前担任马安镇石塔河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我跑遍了马安的山山水水,也走遍了石塔河的沟沟岔岔,真不知道这些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与石塔河、马安有什么联系。”文声兵说:“我们研究了几十年,也没头绪。老年人说老横沟本名叫老和尚沟,没有证据,年轻人不信。”

马安镇自西而东有惠家河、马安河(渗浴河)、石塔河三大流域,马安河、石塔河之间横亘着白家山,疙瘩寺位于白家山主峰附近。白家山西部是白家山村,东部是石塔河村、徐家湾村。

地名的命名都有来由和渊源。可是,疙瘩寺周边地区的地名总让人难以理解。“茨沟”有时叫“刺沟”,长刺的树并不多见;“老横沟”无论怎么看,也不是横着的;“南家山”也没有姓“南”的……另外,还有化前沟、公馆、营盘山、车匠沟、碾盘沟等几十个地名,当地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017年,马安镇《福地马安》编写组面临地方史志无史料、档案馆无文献、镇村无史料留存的艰难局面,只有一方面到外省、外县收集纸质文档文献,一方面全面搜集整理马安境内的古碑迹、古道,让“古碑开口,古道说话”。

2017年底,编写人员在茨沟太山庙旧址中发现了一块古碑,碑刻时间是 “大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吉日”。碑刻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太山庙,池腾交、胡永太、徐宗祥三家商定,每家要么出地,要么出树,永远供奉太山庙。三家议定后,把契约刻在石碑上,碑文由当时的生员(秀才)李朝风撰写。碑文第一句话:“寺沟太山庙,古庙也!神威赫奕,□在李枝美地中,米木森□,莫敢伐废。”原来,“茨沟”原名就叫“寺沟”,一条沟里有多座佛寺,故曰“寺沟”。

2018年初,笔者在马安关村骆驼巷收集资料时,一块王斯文和其爱人胡氏的合葬墓,解开了老和尚沟之谜。碑文记载: “王斯文,祖籍江西瓦西霸,后移江南安庆桐城东乡雨塘坳,后随父迁至郧西西乡石板河保骆驼巷落籍。为考生于祖皇乾隆庚午年九月二十五日未时,享寿四十六岁……妣生于癸未年十一月十七日,享寿七十八岁,系本保老和尚沟生长人氏,卒于今道光庚子年四月二十二日……”对照王氏祖谱,王斯文系江西王氏一支迁到马安后第二世祖。王斯文爱人胡氏,乾隆癸未年 (1763年)生,道光庚子年 (1840年)去世,虚岁78岁,与碑文相符。关键的是,胡氏生于石板河保老和尚沟,明清时期,石塔河被称为石滩河、石板河,老和尚沟地名就这样印证了。

今年以来,以地名溯源为突破口,马安地名文化逐步解密。原来, “渗浴河”叫 “马鞍河”,“大山”原本就叫 “天台山”, “香龙寺垭”原名是 “享堂寺垭”……全镇70多个地名都通过论证、考证追溯出原名,并且每一项考证都有依据。在研究疙瘩寺文化的过程中,地名溯源与古道、古家谱、古碑迹相结合,初步厘清了疙瘩寺文化的脉络,即 “一点三线”,一点即以疙瘩寺为中心点, “三线”即盛唐至民国时期到疙瘩寺拜佛的三条路线。

疙瘩寺:位于马安镇白家山主峰下约200米处,大约于公元630年尉迟敬德建造,前三殿后四殿,毁于清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尉迟敬德是胡人,史书又称胡敬德。宋代以后,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战争纷扰及毁佛事件,寺址从山顶往下迁了两次。根据碑文,最后一次复建是皇清嘉庆三年 (1798年),山主汪巨岚捐了六两银子,首人金德朝捐了五两银子。

南京坟:民间传说中女主角 “官女”的坟,多数传说是尉迟恭的女儿。公元629年,尉迟恭出任襄州 (今襄阳)都督,建了很多寺庙,郧西有正仁寺、万寿寺、疙瘩寺。至于疙瘩寺诸多传说中的官女,民间以尉迟恭功劳大,多以尉迟恭女儿为原型, 《疙瘩寺传奇》就如此叙述。后来传说越传越神,官女身份越来越高,又变成了唐太宗的紫荆公主。而在 《疙瘩寺》故事中,尉迟恭镇守南京,其女儿从南京入汉江到疙瘩寺上香,故事就以南京为主线。徐文正在 《浅淡郧西民间故事的特点》专门论述疙瘩寺与南京的联系。其实正史中没有紫荆公主。南京坟今存,位置在疙瘩寺东部山梁上,碑迹已被毁。

地窨子:传说中疙瘩寺和尚囚禁官女的地牢,因佛寺迁址两次,已无从可考。

撒钱洼:疙瘩寺山脊东边。拜佛者或香客,为了敬佛、消灾,站在山顶把铜钱扔在洼中。直到今天,还有老百姓能在洼中捡到铜钱。

碾盘沟:位于徐家湾村。顺沟而上就是疙瘩寺主峰,交通便利。盛唐时期,以疙瘩寺为中心,马安名山僧占多,和尚吃饭是个大问题。碾盘沟是制作石碾、加工粮食的最佳场所。

老和尚沟 (今老横沟):寺沟内,专门供养疙瘩寺老弱病残和尚,相传有十八座磨盘。今已找到8座。

庵沟:位于徐家湾村,疙瘩寺主峰山脚,毁于文革,石碑尚存。自唐代起,尼姑庵常常建在大寺附近,主要目的是借助大寺的防护能力保护自己。

拦驾山 (今南家山):疙瘩寺主峰北面。传说公主被囚疙瘩寺地窖,解救后不肯回宫。皇帝亲自来寻,被诸神拦住圣驾。这是传说的延伸。

第一条拜佛线路,故事中的南京线。这条路线与民间故事联系紧密,地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非常严密。既然官女来自南京,这条路线就以南京为起点,即:南京→汉江天河口观音堂→五里坪 (今五顶坪)→双掌→马鞍关→营盘山→公馆→寺沟 (今茨沟)→凤凰垭→大寨→疙瘩寺。相关地名:车匠沟。

寺沟 (今茨沟):白家山东麓,第一条拜佛线路必经之路。疙瘩寺供奉的是诸佛,老百姓把一部分佛请到寺沟建造小寺,比如龙泉寺 (寺沟脑儿)。寺沟诸寺也有旅店用途,香客舟车劳顿到达石塔河,先到寺沟小寺中休息一晚,沐浴净身,第二天一早上疙瘩寺敬香。

营盘山:今为营盘山板栗基地。传说古代南京高官来寻女或拜佛,所带军队驻扎休息的地方。

公馆:寺沟口。南京高官家人及随从住宿的地方。

凤凰垭:寺沟上部,香客从寺沟上疙瘩寺拜佛必经之路,因官女身贵而名 “凤凰垭”。同样原因,疙瘩寺斜对面的山被称 “凤凰山”。

车匠沟:今涧架沟旁。官兵多了,或香客多了,车马也多,专门维修马车的一条沟。

第二条拜佛线路,传说中的西安线。这条路线起至西安疙瘩寺,终止马安疙瘩寺,即 “西安疙瘩寺→上津→香口→马安长沟→武昌馆→马安疙瘩寺”。

西安疙瘩寺:准确位置是陕西省西安市东县门南小区2号楼以西,小寺已毁,今有疙瘩寺巷。西安疙瘩寺康熙时才有,是清初马安疙瘩寺遭受重创后,由马安疙瘩寺的僧人带过去的。马安疙瘩寺传到西安后,开始叫“圪垯寺”,《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城图》(1735年)清晰标注,同治年间改回“疙瘩寺”。

马安古代归上津管辖。秦代上津属内史地,东汉时期上津属京兆尹,秦汉时期上津属于都城长安的京畿地区。先秦时期马安的天心山传到长安后,就有了“天心街”,与疙瘩寺一样,直到今天仍未改名。

长沟:石塔河上源,通郧西香口、陕西漫川,古代沟通陕南、鄂西的重要交通要道,沟狭长平坦,故名长沟。

武昌馆、黄金沟:位于徐家湾现村房对面。1995年,夏阳成老师翻修住房拆除屋基时发现大量砖砌建筑,每一块砖上都有“武昌馆”三字,就精心保管了几块。古代马安连上津、丰利(今陕西白河)两县,交通四通八达,“马安→惠家河→过黄金沟→羊尾→白河”是一条繁忙古道。这条古道中,黄金沟位置很重要,似黄金般贵重,就命名黄金沟,地名从唐代一直叫到现在。这条古道附近的夹河东沟也有一个武昌馆。

化钱沟(今化前沟):从陕西漫川、山阳、西安到马安疙瘩寺进香的路线很多,其中一条不从长沟走,而是经香口、过黄水河到疙瘩寺。沿黄水河而下,接近槐树岭时,远望疙瘩寺,巍峨无比,庄严无比,常有晚霞辉映出万道霞光,看此情景,贵族香客以为佛光再现,就把大批香表在此沟焚烧,这条沟就成了化钱沟。

第二条路线看似传奇,其实与诸多史实吻合,也与前人研究吻合。王兴盛在《郧西古道》中介绍天漫古道:“此条道是近来 (1980年左右)才发现的。自天河口经观音、五顶、双掌、石塔河、石垭子、分水岭、寨沟、绞肠关、东云岭至漫川关,西达商州、西安。这条古道比走郧西县城上西安要早得多。”这条路线与疙瘩寺拜佛路线是重合的。

第三条拜佛路线,传奇中的白河线。这条路线起至陕西省白河县城,终至马安镇疙瘩寺,既是疙瘩寺文化的传播路线,也是疙瘩寺的新生线。

古树佛花 古洞佛果

古树,即马安人口口相传的斗笠树。古洞,即古志书中的古佛洞,位于惠家河村西部。这与疙瘩寺有何关联呢?拿佛教的因果理念看,斗笠树就像疙瘩寺的佛花,古佛洞则是疙瘩寺的佛果。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复制、模仿、繁衍,佛教文化更是如此。唐初尉迟敬德在郧西建造了三座佛寺:五里坪(今五顶坪)万寿寺,火车岭正仁寺,白家山疙瘩寺。按佛教惯例,诸多佛寺大都同名仿建,马安疙瘩寺只有西安一处重名。其实,马安还有一处佛寺,简直就是疙瘩寺的翻版。

马安疙瘩寺有一个共性特点、三个个性特点,别处很难复制。共性特点是,疙瘩寺与大多佛寺一样,供奉多佛。疙瘩寺嘉庆三年(1798年)的碑文中写道:“诸圣悉坐。”说明供奉的是诸佛,佛像为坐姿。《十堰文物志》记载,文革末疙瘩寺还有13尊石刻造像。这充分说明,疙瘩寺是一座供奉多座佛像的大佛寺

疙瘩寺还有三个个性化标志,一是“疙瘩寺”称谓很少有同名的;二是疙瘩寺山顶上有一种树,叫“斗笠树”,传说疙瘩寺和尚如果插上斗笠树枝子,就能飞遍马安诸山;三是圣水,其实是泉水,老百姓拜佛后当成治病的药水。

供奉多佛、周边斗笠树、带“疙瘩寺”字眼,还要有圣水,这四项特征,鄂西北地区、陕南地区似乎很难找。其实离疙瘩寺不远,就有一座仿照疙瘩寺建造的佛寺。这个地方虽处山顶,四项特征却全部满足。

通往疙瘩寺的第三条拜佛路线,即从陕西白河县城出发,无论是从郭家山经界岭到大庙,还是沿板桥河逆流到大庙,到大庙后都奔向同一个地点——古佛洞。到古佛洞之后,经香炉沟、黄金沟到惠家河,再过姬家坪疙瘩山、小南沟到马安川,再上白家山疙瘩寺。这条路线上重要节点:

疙瘩山:明初命名至今,在今姬家坪村,离白家山疙瘩寺约10公里。白家山疙瘩寺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后,在姬家坪疙瘩山脚下的台子仿建,疙瘩山由此得名。当时仿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水土流失和人为影响,白家山疙瘩寺位置太高,严重缺水。没有圣水,香火渐衰。而姬家坪疙瘩山脚下的台子既不缺水,又不缺柴,更有好田好地。清初天主教扎根惠家河,在台子建了天主教堂,仿建的疙瘩寺又迁往古佛洞。

古佛洞、圣水:位于惠家河村西部,东临香炉沟,距离白家山疙瘩寺约18公里,洞高10余米,冬暖夏凉,有一泉水绵绵不绝。古佛洞原属道教神洞,叫古庙洞。清初诸佛从台子迁到古庙洞后,改名古佛洞。《同治郧阳府志》:“古佛洞,撰河寨西十余里,佛座下有水涌出,流入小石池,清澈异常。”泉水四季常有,被香客誉为圣水。后来为了低调行事,改名为古家洞,没有了任何宗教色彩。民国时期又复名古佛洞。今泉眼、小石池仍存,古碑5块,洞内设有42尊神像。

古佛洞虽处山顶,但不缺水、不缺粮田。因特殊地形,古佛洞到山顶仅百余米就一马平川。上世纪八十年代《郧西县地名志》图文,山顶仍有董家院、阚家院、黄家院,还有瓢湖。

斗笠树:疙瘩寺传说中的神树。2017年在古佛洞附近黄金沟悬崖瀑布边发现三棵,其中一棵高数丈,树龄至少300年。2018年4月,在石塔河老和尚沟(今老横沟)、车匠沟、涧家沟、七里沟发现约5平方公里次生楠木群落。湖北省林科院二级研究员、首席楠木专家张家来和工程师郑兰英现场踏访调查后,鉴定为黑壳楠、润楠两个优势树种,其中润楠初步确定是金丝楠的一种。

地名是研究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近两年,通过古碑、古道、古家谱、古文献等多种渠道,解开了马安的诸多之谜。疙瘩寺的文化剪影是:

公元629年,尉迟恭出任襄州(襄阳)都督,在郧西建造了五顶坪万寿寺、河夹正仁寺、马安白家山疙瘩寺三座佛寺。尉迟恭字敬德,因为是胡人被称胡敬德。

马安疙瘩寺位于白家山主峰下200米处,前三殿后四殿,和尚多时几百人。传说唐代南京有一高官女儿到疙瘩寺敬香,被几个败类和尚看中,囚禁在疙瘩寺的地窖中。后来高官寻访女儿至疙瘩寺,女儿被解救后不肯回家,拔剑自杀,所葬地方叫南京坟。事后,高官焚毁了疙瘩寺。疙瘩寺信徒、香客感念尉迟恭建寺功绩,加上尉迟恭名气大,又是门神,多以他女儿为原型演绎故事。

疙瘩寺宋元明清多次复建,最后一次复建是清朝嘉庆三年 (1798年)。清朝初年,疙瘩寺遭难,和尚传经送佛至西安,故西安亦有疙瘩寺,今已毁,疙瘩寺巷尚存。

疙瘩寺在陕南、鄂西北名气很大。唐至明清时期,到疙瘩寺进香主要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南京线”,即 “南京→汉水→天河口→观音堂→五里坪 (今五顶坪)→双掌→马安关→石塔河→营盘山、公馆→寺沟 (今茨沟)→凤凰垭→疙瘩寺”;第二条是 “西安线”,即 “西安疙瘩寺→上津→香口→化钱沟 (今化前沟)→徐家湾武昌馆→碾盘沟→疙瘩寺”;第三条是白河县,即“白河县城→夹河大庙→古佛洞→姬家坪疙瘩山→下川小南沟→马安川→疙瘩寺”。古寺香火旺盛,古道四通八达,古馆星罗棋布,配套设施完善,相关地名近40个。

白家山疙瘩寺供奉多佛。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白家山疙瘩寺毁于战火后,在姬家坪村疙瘩山台子仿建。后天主教在台子建天主堂,诸佛像迁往惠家河村香炉沟古庙洞,改名为古佛洞。今古佛洞五块古碑尚存,供奉42尊神像。

这就是疙瘩寺文化的简略介绍。既然疙瘩寺如此辉煌,那为什么在有碑迹、有石刻、有古文献的情况下古县志鲜有记录呢?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政治因素,主要是战乱。郧西秦头楚尾,历来兵家必争。元末明初,这儿又是内乱最激烈的地方之一。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上津全县仅2792人,平均到马安仅几百人了。这几百人中,有多少人懂文化?多少人能传承文化?有几个佛教徒?

二是地理因素,主要是裁撤频繁。马安古代归上津管辖。上津曾23次建县、7次设郡、4次置州,分别隶属过陕西、四川、湖北,归哪儿管辖都是边区、边塞。边区的文化容易边缘化,而边塞的文化又是易碎的、难于传承的。

三是宗教因素,内外交困。外部政治原因主要是禁佛或灭佛。自唐以来,疙瘩寺经历过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两次大规模灭佛,历受磨难。同时,宗教之间争斗激烈,此消彼长。仅惠家河及其附近,就有柳吉沟脑儿道教祖师洞、香炉沟脑儿佛教古佛洞、台子惠家河天主教堂三大宗教圣地,除此之外,还有东镇寺 (今董正寺)、享堂寺 (香龙寺,已毁)、财神庙、太山庙等十几个宗教场所相互穿插,宗教既热又盛,受众或信徒之间的矛盾可见一斑。根据碑文,仅清朝中期,疙瘩寺就复建两次,时间分别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嘉庆三年 (1798年),两次间隔仅12年,山主都是汪巨岚。

四是移民因素。马安是著名的移民大镇。目前已知97种家谱中,全部来自外省外县。截至目前,没有发现一种家谱来自马安本土原住民。据1995年 《郧西县志》记载,马安的方言只有一种,其母语系明清时期由安徽及鄂东黄州 (今黄冈地区)一带的人辗转迁移而来。

五是疙瘩寺名称难写。其实疙瘩寺原名叫屹寺。疙瘩寺传说中的金酒壶其实是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疙瘩寺附近建电视转播塔挖地基时发现一个明代的铜火酒壶,上面清楚地刻着“屹 寺记”。这把铜酒壶被马安镇供电所韩玄地收藏。

屹 寺中的 “ ”字,左边部首为 “山”,右边部首为 “达”的繁体字 “達”,清代以后属异体字, 《康熙字典》中没有收录。难写难认,还难传播,久而久之, “屹 寺”被 “疙瘩寺”所替代。现在的繁简字库中都没有 “ ”字。这次,报纸为了刊发,用组合的方法造了这个“ ”字。

经过了严冬,经历了磨难,在新中国新时代,马安疙瘩寺的宗教文化已步入春天。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安镇党委、政府根据有关宗教政策的指导思想,按 “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度挖掘宗教文化,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目前,惠家河古佛洞水电已通,游步道已经建好。而白家山疙瘩寺的佛寺文化,随着文献不断解密,研究不断深入,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Hash:6a294b8c40bc351f76fa157e1738c4cbef055a0d

声明:此文由 郧西跑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