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平定丨史家山:一个古朴的小山村

史家山古村位于平定县张庄镇,是阳泉市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明清北方古村落。整个古村落是以史姓为主,张李等姓村民和睦相处,繁衍至今,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人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一:地理位置、历史渊源

1、所处地理位置、座向

古村落位于阳泉市东南部,依山而居,距离阳泉市区30公里,距离平定县城25公里,紧临东浮化山,原属古贝乡。

2、村名来由

据史氏族谱记载,古村落位于平定县之东南,整个古村四面环山,大沟河、小沟河绕村而过,其龙脉发源于东浮山,绕行向北,至岔河,向西至石门口,西郊,乱流汇入桃河。因史氏祖先从三贤都迁移至此建村,村民又以史姓为主,名曰史家山村。据现存碑记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已有人居住,至明天启二年,已成规模,旧属东回都,直至解放后,古村落归属于古贝乡;后改为人民公社,古村落属于古贝人民公社史家山大队,八十年代恢复乡建制,撤乡并镇后入张庄镇,全称平定县张庄镇史家山村。

3、村内外环境

据村中老人说,明清年间,在面积只有约1.5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史氏祠堂、龙天庙,河神庙,五道庙官窑,古戏台已成规模,修建了蓄水的龙潭池塘,小沟河上建起石拱桥——龙天桥,文武秀才家的二层石楼四合院,羊圈家(史氏圪台股分支)的四方院等十大院落相继建成。一进村,过龙天桥廊坊,台地,一条青石铺就的道路贯穿全村,站在龙丹脑,犹如缩小版的布达拉宫。现保存较好的有古戏台、龙天庙、河神庙、廊坊、楼院、官窑,龙潭池塘,龙天桥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景点

古村落北连东回镇瓦岭古村,东西南三面与本镇的井芝峪、东古贝、西古贝、赵家庄、平脑、有金岩,石门口乡的枣岭等村接壤,从张庄镇有直达本村的公交车,秋高气爽时,站在村东北的小南山上,不借助任何现代设备,能看到市区沃尔玛盛景。这里远离闹市,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了用武之地。

4、历史轨迹

据记载,史家山史氏一世祖史周公本是四股(鑑公后裔),在明朝末年从三贤都遣居于此,成为该地史氏开基祖,同族二股(澤公后裔)史友福随后而至,其后,陆续有张姓,李姓及少量穆,候,岳姓加入,合村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开荒拓土,繁衍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了。

5、地方掌故、民间传说

史家山古村流传着众多地方掌故和民间传说。

古村八景

平定县张庄镇史家山村位于县城东五十里许,旧属平定州东回都,至明天启年间已形成以史姓为主,李、张等姓人共聚的古村落,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宣人,旧有古村八景,依次为:

孤峰独秀

天神庙坐落于村口凸起的小山上,四周翠柏环抱,灌木葱葱,对面有一卷棚顶式古戏楼,规模不大却精巧雅致,拾级而上,山门牌楼错落有致,两层看台干净整齐。每每雨过天晴,云雾缭绕,霞光普照,实为八景之首!

石沁传奇

环村的大、小沟河,多是青石板,长期的河水冲刷,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水沁,较大的有饮牛沁、漏沁、石板沁、长条沁等。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青石坑,干旱时却是聚水的宝贝,民间有下湿小布衫,就够全村吃半月的传说!

虹桥卧波

位于小沟河口的龙天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古时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每当大雨水过后,桥下波涛滚滚,桥上人来人往,巨大的石拱桥犹如彩虹卧波,如今在龙天庙前仍存有《龙天桥碑记》。

龙潭映月

位于龙天庙背后的水池古称起龙潭,原为小沟河故道,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而成,后经人工改造成蓄水池,大雨过后,全村雨水会聚于此,形成瀑布,月圆人静之时,蛙声四起,明月倒映,是为龙潭映月,最近,在村中又发现一块清代修复龙潭水塘的石碑一块。

龙柏呈祥

古戏楼后的古柏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原先有两支,农业学大寨时期被氨水熏死一支,剩下的一支上长一柏瘤,酷似龙头,人称龙柏,为我村一宝,只可惜于二O一四年被不法分子盗走。

二龙戏珠

我村的母亲河——大沟河和小沟河在村口会聚,犹如两条长龙,环抱龙蛋垴,俯瞰就象二龙戏珠。

秋霜红叶

村前的灌坡,自古就是禁山,是我村唯一没被人为被坏的灌木丛,全村的风水宝地,自然生长的黄栌悠悠葱葱,每逢秋霜时节,层林尽染,红黄相间,其是壮观。

楼院人家

沿着村中道路一直往上走,就会看见一座石砌的二层楼院,门口有一石狮,往进是一砖雕影壁,院落是北方四合院部局,一层为石砌窑洞,二层是瓦房,雕梁画栋,相传是文武秀才的居所,现由其后人拥有,只是年久失修,已不能居住!

龙天庙的由来

龙天庙里供奉的神像是龙天爷,与其他地方的龙王庙不是一回事,使我们山西中部独有的神仕,查已故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女士考证—《晋源龙天庙主人考证》曰: 实际上,太原县“龙天庙”的庙主人,是西汉汉文帝刘恒。

经史籍证实,早在西汉时,汉高祖刘邦设立了“代国”,都城在晋阳。汉高祖封其子刘恒为“代王”。史称“龙潜晋阳”十七年。之后,刘恒被拥立为汉文帝,又封其子为“代王”,即后来拥立的“汉景帝”。史书记载“文景之治”是汉朝出名的“盛世”。遍访村中老人 (按辈分次序主要有史宝县·史启县·史彭德·史永丑·史玉银等)得到的有价值的资料是:龙天爷 (平定话称庙里的神像为爷爷,如龙王为龙王爷,土地为土地爷)不是龙王爷,其为帝王相,着皇冠龙袍,塑像中有两个老婆,还有一个儿子。平定乃西汉代国属地 ,供奉代王(汉文帝)理所应当。由此表明, 史家山村龙天庙的主人是汉文帝刘恒。

“龙天庙庙主人是汉文帝刘恒”的观点,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因此,多地在后来重修“龙天庙”时,在庙内重塑了汉文帝刘恒与其子刘启(即汉景帝)以及文武众臣的像。

关于古村的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还有很多,如《老红军参加夜袭杨明堡战斗》、《小沟河改道》、《德喜智斗日本人》等等。

二、生态环境、人文概况

1、气候概况

史家山古村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石灰岩山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795.7小时,年平均气温10.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最长186天,最短111天,高温期和多雨期每年均集中在七、八月间。

2、山脉、河流情况

史家山古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南部,东浮山脚下,四面环山,村西有卧牛山,小南山是本村最高点,大沟河、小沟河是季节性河道,大雨过后,两河在村口汇聚,向北经岔河、转向西过石门口、西郊汇入桃河。

3、农田耕作面积、手工业概况

全村耕地面积 1200亩,经济林 亩,生态林 亩,都是丘陵山地,农作物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

现在史家山古村仍活跃着一批工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如从事建筑装饰和生产工具制造的有木匠、泥匠、瓦匠;有从事文化、陶瓷雕塑彩绘业的工匠、画匠等。

4、二十四节气农耕事宜

史家山古村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等,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一般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都是在小满前后完成的,故有 “小满玉茭,芒种谷”的说法,阳历大约是五一前后播种,十一前后收获。

5、村落结构、族系分布及社会各阶层居住环境概况

古村共有六个自然村,方圆15公里左右,分别为村、好汉坡、沟西、北庄、神树掌、老地凹等,其主要建筑集中在村里,村口的龙天桥、龙天庙、起龙潭、河神庙、廊坊、戏台为等古建筑群最有特色(详见古村八景),沿着一条整洁的石砌坡道向上,有河边街、南山头、北山头、当街、铺门圪台、脑,依次建有官窑、史氏宗祠、四方院、圪台院、楼院。

文革时期在原五道庙遗址上新修了主席台。

古老的史家山村,大都是聚族而居,史姓为主,张李等姓的后代,几百年来,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具有血亲、胞亲关系的大家庭

三、民俗、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和传承

古时候农村文化生活较少,但史氏后人历来崇文崇教,逢年过节有武讶鼓,社火表演,龙天庙内就有当时置办讶鼓乐器的碑记,后来的样板戏剧团也曾名扬乡里。

一百多年前,史氏后人就曾外出拜师学艺,这在当时重农轻艺的传统意识下确有独到的眼光和胆略,其中平定泥人史彩塑塑不断发扬光大,史氏平定描金柜制作技艺正在申报阳泉市非物质遗产。

四、建筑风格、建筑工艺特性

史家山古村落的民居楼院建筑风格、建筑工艺特性最有特点,据说是史氏文武秀才的家,楼院又分上下两院,上院和下院二层在一个水平面,通过下院的北房廊道门洞,即可和上院相通,上下两院还有地道相通,上院为典型北方窑洞四合院,下院是二层四合院,一层是清石窑洞,二层石砖混搭砌墙,上面是木建构瓦顶,石栏木柱,雕梁画栋,大门外还有一头高一米有余的石雕狮子,可见主人的文化修养和经济实力非同一般。

五、保护传承、发展

史家山古村有众多的明、清时期古建筑,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民居建筑群,坚持“保护为主、谨慎开发、杜绝破坏”的原则,有效保护和抢救古村落文化遗产,强力打造一个富有内涵、富有特色、富有魅力的文化品牌。

2016年,史家山村委会坚持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战略方针,把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古村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重视下,将古戏台廊坊整修完善,2017将陆续整修龙天庙、河神庙古建筑群,文化园建设,积极推进的“乡村旅游”。与此同时,认真做好史家山古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以古村落“古”为依托,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打造具有本村文化特色的民居博物馆,同时,聘请了村里的热心人士做为文史研究员,负责古村文史资料的采集和整合工作。

目前,史家山古村保护开发毕竟正处于摸索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保护为主”的总体思路,加快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把史家山古村保护建设成一个具有文化底蕴,文化传统、生态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优化、美化、净化村内硬件环境,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图文:平定县张庄镇史家山村村民委员会

视频:王伟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微信号:pdwwlyj

Hash:ae0c3f2a58d58661163a9e1a1721cd0ff24860f4

声明:此文由 平定文物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